朋友的孩子6歲,上小學了, 最近她快被煩死了。
孩子上小學以后,老師幾乎每天都要給她打電話,控訴她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回家寫作業(yè)也特別費勁,母子倆經(jīng)常鬧得不歡而散,她一件件羅列他兒子的“惡劣表現(xiàn)”:
◇ 上課容易開小差,喜歡做小動作、東張西望;
◇ 平時做作業(yè)速度慢,拖拖拉拉,并且粗心大意、錯誤百出;
◇ 做作業(yè)時不夠專注,一會玩玩具,一會喝水、上廁所;
◇ 家長或老師說話經(jīng)常聽不清或者沒聽見,不知道在想什么
聽到她這樣煩惱,我試著問了她一下:“你家孩子6歲前,當他玩玩具或者專注地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經(jīng)常會有人突然過來打斷他:
◇這個不是這樣玩的,應該是這樣,
◇你渴不渴,來喝口水
◇哎呀,你這搭的什么呀?你好棒呀!
朋友瞪大了眼睛看我:“你怎么知道?”
我說:“孩子的專注力就是被你們一步一步破壞的。”然后跟她從一個實驗開始聊起了專注力。
一個實驗告訴你:
孩子的專注力是保護出來的
不是訓練出來的
知名《當代生物學》雜志曾經(jīng)有一項來自美國心理與腦科學專家Chen Yu的研究。
一群家長和他們的寶寶被邀請到實驗室玩耍。一開始,實驗者任由家長陪寶寶玩耍,然后根據(jù)家長與寶寶互動的情況,分成三類:
寶寶玩玩具時,家長第一時間與寶寶一起玩玩具;
寶寶玩玩具時,家長在一旁靜靜陪伴,當寶寶需要幫助,家長才及時回應和指導;
寶寶玩玩具時,家長在一旁發(fā)呆或關注其他事情,從頭至尾沒跟寶寶有任何互動。
這一輪,第3組的寶寶很快敗陣,他們一開始因好奇而被玩具短暫地吸引注意力,但沒多久就失去了興趣,不玩了。
接著,第二輪實驗中,剩下第1,第2組,研究者讓家長的目光短暫離開:
第1組寶寶便開始紛紛轉移注意力,因為他們立即意識到爸爸媽媽沒陪他們玩,他們不干了。
第2組寶寶的專注力最好,即使他們發(fā)現(xiàn)爸媽的目光離開,但他們仍舊能安靜地玩上一會(一會兒,對小嬰兒來說已經(jīng)屬于優(yōu)異了)。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在關注著自己,只要他們需要,爸爸媽媽就能幫助他們。
所以,這也給我們父母提供保護孩子專注力的最好建議:陪伴卻又適當保留孩子獨立探索的空間,孩子需要時,父母能及時回應,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關鍵。
孩子天生據(jù)有專注力,只要家長不去破壞,他們在適當?shù)哪挲g都會有相應的專注力。
不同年齡的寶寶,專注力的時間不同,具體可以參考下表:
心理學教授黃揚名在做客“拜托了媽媽”節(jié)目時提到:
◇0-3歲,是寶寶專注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媽媽要做的是保護、不破壞!
◇3-6歲,要把興趣和專注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
◇6歲以后,干預效果不佳。
如果你家寶寶,在玩玩具或者看書等事情時(看電腦和玩手機不算數(shù)),不能保持這個時間的專注力,就要思考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出了問題。
家人常做的4件事
正在一步步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01
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
相當于故意分散孩子的專注力
現(xiàn)在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都不錯,孩子們都有很多玩具,不少父母平時有事沒事就給孩子買點玩具,家里都快能開玩具店了。
我侄女2歲多的時候,家里的玩具就很多,每次她都到翻騰出一堆來玩,但是玩的時候摸摸這個,看看那個,哪樣玩具都玩不了幾分鐘就沒興趣了。
給孩子的玩具太多,孩子的選擇也就越多,越小齡的寶寶,專注力就越是有限,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就相當于人為的把孩子原本就有限的專注力,分散到更多的事物上,讓孩子難以集中注意力。
02
孩子專注玩耍的時候
一會兒讓孩子喝水
一會兒說孩子做得不對
就像文章中開頭提到的那一幕:
孩子在專注地玩耍的時候,總有人“過度關心”
◇來吃口西瓜吧
◇你冷不冷
◇你這樣不對,你應該...
雖說這都是出于媽媽對孩子關心,但卻好心辦了壞事,總是在孩子專注于某件事的時候打斷孩子的專注力,孩子容易失去持久關注一件事的能力。
03
“邊看電視邊吃飯”“邊玩邊拉”
是非常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事
這又是一個看孩子時常犯的錯誤:
孩子不好好吃飯,那就打開動畫片,邊看邊吃,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趕緊喂上幾口;孩子抗拒拉便便,那就拿上個玩具,甚至用上聲光電的卡通小馬桶,邊玩邊拉……
且不說這樣對孩子的胃腸運作、消化功能、好習慣建立的危害和影響。對孩子專注力的破壞,也是一等一的殺手!
在孩子的專注力還沒有發(fā)展到能“一心多用”(同時將專注力分散到多個領域,不少成年人都很難做到呢)的時候,就別給孩子同時安排多個活動,結果就是哪個都不專注了。
04
總是催促或替代完成
讓孩子的專注力無用武之地
嫌孩子做事慢,總是不停催孩子“快點”。孩子被催煩了,干脆放棄不做了。
嫌孩子做不好,索性自己代替孩子完成。每一次代替都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行”,讓孩子慢慢失去了“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沒了信心,又哪來的專注去做。
總是被這樣對待的孩子,根本用不著發(fā)展出自己良好的專注力,因為事事都有“媽媽在”,反正自己的專注也無用武之地,總“不用”就會退化!
孩子的專注力有多重要?
可能超出你的預想
什么是專注力?
專注力,是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人類有意識地自覺主動地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根本手段,注意力使所選擇的信息處于意識活動的中心,并加以維持,從而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加工。
俄國的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提出:“注意就是一扇門,一切由外部世界進入人的靈魂的東西都要通過這扇門?!?/span>
而對孩子來說,專注力是指他能夠注意聽、注意讀、注意理解、注意記憶、注意思考、注意說寫做的能力,是腦部意識活動得以實現(xiàn)的運載工具。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作品《專注》中,有一個著名的結論:“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最終成就?!?/span>
具體到孩子身上就是,專注力越好,學習效率越高,學習成績也越好。
因為,學習是一種信息加工的能力,需要注意資源的加入。
不僅是學習,長大以后的工作一樣需要穩(wěn)定的專注力去做好一項工作,如果從小就專注力差,長大后工作也容易受影響,這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生。
所以在0-3歲這個階段,
保護好孩子的專注力,至關重要。
那么家長如何做,
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呢?
//////////
0-3歲
做好這4件事,對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至關重要
不隨意打斷孩子——當孩子專注于眼前某事的時候,除非是很重要的事,別輕易打斷孩子,孩子需要(渴了、餓了、想上廁所)的時候,會主動需求幫助的。
大部分德國孩子都有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相對很有專注力:
小到認真吃飯把飯吃完,大到把一本書看完;小到拼圖一定拼好,大到可以一人安靜的玩兩個小時,或者數(shù)年如一日的堅持踢球,堅持跳舞……
德國父母首先會很尊重孩子,不會經(jīng)常主觀的、武斷的,粗暴的去打斷或介入孩子的事情。比如從小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慢慢的收拾自己的房間,允許他單獨做手工玩拼圖或者剪紙張等等。
每次只給孩子1個玩具玩——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沉浸其中,等ta玩完了這個玩具,先收起來,再給下一個。
不催促、不替代、延遲幫助——中國父母普遍比較急,自己從小就是被“打斷”著長大的,沒什么耐心、又缺乏專注,現(xiàn)在做了父母,也經(jīng)常做著這樣或那樣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事。
對孩子的事少一些催促和嘮叨,當孩子面臨困難時,先別急著直接幫忙,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延遲幫助,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挫折,感受成功,以后孩子才會在遇到困境時,先嘗試專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先求助于父母。
3-6歲
將專注力和興趣結合很重要
把興趣和專注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孩子總是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格外專注,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一畫就是半個小時;有的孩子喜歡看繪本,能自己翻看很久,或媽媽給講的時候格外專心聽……先從孩子喜歡做的事開始,逐漸培養(yǎng)孩子專注一件事的能力。
善用時間分割法——一些適用于大人訓練專注力的方法同樣也適合小孩子。比如“番茄鐘工作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大塊的時間劃分成一個個25分鐘的小塊,每個中間隔以5分鐘的休息時間。讓孩子在25分鐘的里時間里專注學習,而在接下來的5分鐘里認真休息或游戲、玩耍,把對他們的訓練分為幾個部分,可能對孩子來說,比一口氣讓他們完成兩三個小時的作業(yè)量要更合理一些。
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以避免孩子注意力分散——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更有利于孩子專注的去做某一件事,太過嘈雜的環(huán)境,會有各種刺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要玩,就好好陪孩子玩,別邊耍手機、邊看電視、邊陪玩,這也是一種榜樣作用。
動靜結合,讓孩子多一些運動——美國《神經(jīng)病學》:每當參加完體育活動后,兒童學習時會更加集中專注力,而且學習成績也會更好。想讓孩子專注起來,不妨試試每天都讓孩子進行適量的運動。
0-3歲的媽媽可能覺得這件事似乎離自己還遠,但是0-3歲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重要階段,錯過了將很難彌補,關注孩子專注力,從0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