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話題是寫給現(xiàn)在年輕的父母看的
如今,“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飛。有些孩子疏于管教,源于父母在現(xiàn)實生活層面的缺席,他們由于各種原因總是不能在家;還有一些孩子的無人管教,則是他們的父母總是幾乎像神一樣無所不能,無微不至地滿足孩子的大小愿望,竭盡全力地把“家”的邊界無限延伸。不少父母自以為是地,把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為對其各種行為的放任和庇護。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外部世界所必須遵從的那些規(guī)則。
而實際上,為人父母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應該做的是,勇敢承擔起“規(guī)則制定者”、“規(guī)勸者”,甚至“懲罰者”的權威角色。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孩子走上社會,不會被各種現(xiàn)實的規(guī)則碰得頭破血流。
不久前,杭州有一對挺文藝的父母,因為擔心自家18個月大的寶貝,可能會在去倫敦的長途飛機上哭鬧,提前準備了一張手繪的四格漫畫(內容就是請大家多多原諒)。復印了多份之后,連同表達歉意的巧克力一起,送給了機上同行的乘客。
第二天,我也正好帶著9歲的女兒直飛巴黎。就在我們座位的前一排,以及再往前一排,都是母親帶著一個一兩歲的小童。接下來,這一路上的11個小時,機艙里的哭鬧聲此起彼伏,女兒十分無奈地趴在我耳邊小聲地抱怨:“媽媽,他們好吵??!”
“好了,忍忍吧,你小時候也是一樣。”
是的,作為一個同樣經歷過這種混亂的母親,對于這種不會說話的小童的哭鬧,我的基本態(tài)度就是不以為意。至多在看書時被哭聲吵到,抬頭看上一眼,了解是什么情況,重新把頭低下去,盡量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書本中去。不然呢?難不成,我還頂著這一把年紀,沖著人家一個吃奶的娃娃罵回去?
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合遇上這種一兩歲小娃娃的哭鬧,我都能對一旁焦躁的父母表示理解,反正換成是我,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但是讓我受不了的,更多還是那些已經到了三四歲,五六歲,甚至都上了小學卻依然心智未開的大孩子們。
上次闌尾炎住院的時候,我就在病房遇上了一個。那是一個長相挺可愛的小姑娘,扎著一腦袋的小辮子,四歲多一點,每天下午過來看望她同樣剛做過闌尾手術的媽媽。但是,除了看媽媽以外呢,她還很喜歡在整間病房里閑逛,把同一屋子三個病人(包括我)的床邊柜翻個底朝天??匆姾猛娴模湍闷饋硗嬉煌?;看見好吃的,就直接放到自己的小嘴巴里。
說實話,住院病人的臨時柜子,里面也沒什么重要的東西,但我還是不喜歡它被陌生人隨隨便便打開。于是第二次的時候,我伸手輕輕地按住了柜門,柔聲對她講:“小妹妹,這是阿姨的抽屜,你想要什么,可以先問一問阿姨,然后阿姨再拿給你。”可惜這小姑娘好像聽不懂我的話,只是用一雙大眼睛直直地瞪著我,握著柜子把手的那只小手,還是堅持著不肯放開。
“過來過來,奶奶這柜子里有酸奶?!蔽遗赃叺囊晃徊∮?,年齡比我們大了不少,可能更加喜歡當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人,就直接打開自己的柜門,招呼小姑娘到她那邊去。
剛才一直沒出聲的孩子媽媽,看著坐在別人床上大口大口吃酸奶的小姑娘,不好意思地對著我們憤憤地說:“哎呀,這孩子,全都被她爸爸慣壞了!一點規(guī)矩都不懂,我說什么都不聽!”
好吧,全是被她爸爸慣壞的。
至今回想起來,我還是可以感受到,那個母親在當時那一絲薄如春霧般的尷尬,以及,她對自己的寶貝女兒,那種有些神志不清的疼愛和寵溺。以至于,她都為此有些看不清現(xiàn)實、分不清人我之間的正常邊界了。
為人父母者都是有些瘋狂的,我是說心理健康的、正常的、符合大自然規(guī)律的父母,我們無法計較自己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所有的辛勤付出是否符合經濟學上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則。我們常常會在看著孩子大口吞咽的同時,感受到比自己吃到還要強烈的快樂,也常常會在小東西甜甜睡去的那一刻,完全忘掉之前哄他入睡的滿身疲憊。
同時,為人父母者,也要保持一些最基本的理智與清醒。比如說,應該知道,并不是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愿意(或者說有責任)像我們一樣爭先恐后地要給這個孩子當爹媽——若果真如此,那才是真的可怕。
你想啊,如果這天下的人們,都樂于像父母一般對待我們的孩子,也就意味著,這個孩子他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常人;整個世界都好像是他自己的那個小家,他就自然可以永遠都活得像個長不大的小屁孩。
其實“家”這個概念,從心理意義上講,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母親的懷抱”和外邊的社會之間的一個緩沖地帶。在家里,在慈愛父母的陪伴之下,我們一點一點學會去遵守,那些長大以后必須要遵守的各種社會規(guī)則。很小很小的小朋友,從媽媽的錢包里偷偷拿了硬幣去買糖,媽媽發(fā)現(xiàn)了,就要及時明確地告訴他“這樣不對”,這樣,等到孩子長大了,她也就不必擔心孩子會偷偷拿走鄰居家門口的牛奶,也更加不會擔心哪天這孩子會因為在外當小偷被警察帶走。
所以說,除去那些溫情脈脈的養(yǎng)育和照顧,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的確需要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勇敢地在他們身邊承擔起“規(guī)則制定者”、“規(guī)勸者”,甚至“懲罰者”的權威角色。我們需要在各種外界懲罰還沒有最終降臨到孩子身上之前,幫助他們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是不應該、不合適、不允許的。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他們揮動小翅膀飛出家門,才不會被各種現(xiàn)實的規(guī)則碰得頭破血流。
此時我也知道,如今有很多家長,尤其是關注孩子教育、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那一部分家長,很容易只是單方面地看重那些強調對孩子付出關愛的文章,自以為是地,把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為對其各種行為的放任和庇護。他們甚至很習慣地去做那種“讓孩子隨意冒犯,讓父母認真道歉”的事情,恨不得自家孩子從一出生開始,這一輩子就遇不到一丁點兒的委屈,聽不見一句“這個不行”。
前些日子看到有一則新聞說,有一個母親帶兒子在飯店吃飯,席間小男孩到處亂躥,還跑到別人的桌子上拿螃蟹玩。后來被螃蟹的主人制止以后大哭起來,惹得她的母親十分不滿,立刻掏出手機發(fā)微博:“現(xiàn)在的男人怎么這么小氣呀?不就是孩子拿了你的一個螃蟹玩玩嗎?”
唉,應該怎么說呢?人家又不是你這孩子他爹!身邊有一個萬能的父母,也就約等于,缺少一個作為人存在的真實父母吧。
有時候,我也會想:眼下這么多有關“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飛,是否因為我們這一代,長大成人的過程太不容易,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太過痛苦,太過不堪嗎?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父母,如此憎惡和抗拒承擔起家長的權威一職?還是,僅僅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太少了,而我們體內那個“想要抱著一個嬰兒”的基因作用太強大,所以才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將自家孩子養(yǎng)成了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