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款網(wǎng)絡游戲里,三只手維克多的心得是:我很冷門,但是我很強力。
在歷史上,有關“三只手”的故事也很不少。隨便扒一扒,都可以發(fā)現(xiàn),小偷作為古老的行業(yè),那是古已有之的。但到底是何時有“三只手”的出現(xiàn),歷史學家沒有對此做出詳細考證,但我們不妨猜想一下,正是因對某種物品達到想占有的想法,然后付諸于行動,這是“三只手”的客觀條件。
“三只手”的老祖先是誰,那是盜跖,他的原名柳下跖,是盜賊的祖先,當年在他的手下盜匪有數(shù)千人,那真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之,他又叫盜跖。盜跖還有個哥哥,歷史上也很著名,那就是柳下惠。
在《斬鬼傳》里有盜跖的傳說:“含冤又問道:‘這尊神是何出身,在生時姓甚名誰?’柳金娘道:‘小婦人也不知其詳,只聽得當日老亡八說是柳盜跖。’”又有“白眉神道:‘俺自春秋以來,至于今日,娼婦人家,家家欽敬,大小奉祀,竟如祖宗一般?!?/p>
《漢書·張敞傳》:“ 長安 市偷盜尤多…… 敞 皆以﹝偷盜酋長﹞為吏,遣歸休。置酒,小偷悉來賀,且飲醉,偷長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閭閱出者,污赭輒收縛之?!笨梢?,城市再發(fā)達,也難免有“三只手”的存在。還有人說了,如果一個地方,若是少了“三只手”啥的,那就說明那地方就要出大事了。原因嘛,據(jù)說是“水至清則無魚”。
在歷史上,“三只手”之所以不斷出現(xiàn),也還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比如《三國演義》里,偷盜的故事不少,比如蔣干盜書、陸績偷橘、甘寧偷營、鄧艾偷渡、諸葛亮偷糧……這說明,在三國時期,“三只手”是普遍存在現(xiàn)象。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可能都對鼓上騷時遷印象深刻,其偷盜的水平之高,在梁山好漢里,那是最為著名的。
時遷的出身就是盜賊,在與楊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雞被祝家莊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莊。他曾到東京盜取雁翎金圈甲,賺取徐寧上梁山,并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頭市的戰(zhàn)役中立下大功。
《三俠五義》里的也有不少偷盜的故事發(fā)生,比如白玉堂偷包拯的官印等等,都說明在大宋王朝,“三只手”實在是小兒科。
關于“三只手”,還有個跟范仲淹有關的故事。北宋天圣年間,東京黑道上有個赫赫有名的神偷。按照江湖規(guī)矩,不興打聽真實姓名,不準尋根問底,他的真名實姓至今是個謎。當時的小偷,都是把一枚銅錢,磨得銳利無比,用以割人腰包,俗稱“跑明錢的”。此公獨特,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擦身而過便手到擒來。有次他為同行獻技,雙手高舉,一挨身就把銀子掏出來了,好像身上還長著一只手。眾人五體投地,敬送綽號“三只手”。這樣高妙的絕技,古今難得一見。
“三只手”雖然不是黑手黨,也不會謀財害命,但他們還是給自己的門徒規(guī)定了“三不偷”:一不偷忠臣義士;二不偷貧寒人家;三不偷良家婦女。偶爾偷錢,必定加倍奉還。門徒必遵“三不偷”的“祖訓”,否則被視為不孝子孫,逐出“山門”。
一次,“三只手”的門徒錯偷了大忠臣范仲淹的銀子,事后不僅加倍奉還,還在銀子里夾上一張紙條:“不知是范忠臣的銀子,今加倍奉還,望乞恕罪?!甭淇睿骸叭皇帧薄?/p>
范仲淹想到朝廷昏庸,官場黑暗,達官貴人,明搶暗奪,竟還不如一個小偷!遂提筆在手,寫一打油詩:“世人都恨盜,豈知盜亦道;若然都有義,怎會世顛倒!”寫畢,擲筆于案,喟然長嘆。
前幾年有媒體報道,偷兒王某為了“刺激”,對自己立了一條奇特的規(guī)矩:房間無人時不偷。為此,每次行竊時,他都要等主人回來,到主人熟睡之后動手。結果有一天偷盜時睡著了,就被抓住了。警方審訊之后發(fā)現(xiàn),三天前他曾“光顧”過這間暫住房,那天他在床下足足等了一夜,一直不見主人回來,第二天一早他什么東西也不偷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