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這位明代大書法家,今天的人們對他既萬分的熟悉,又十分的陌生。熟悉他,是源于他的書法;生疏他,是不知道真實的他究竟是怎樣的。我亦同大家一樣,對他是既熟悉又陌生,由此,我去讀他寫的《畫禪室隨筆》,也只是從書法的喜好上去拜讀??墒牵纯匆簿筒豢戳?。然后又去看,畢竟清代三百年不少書家是隨著他的腳印走出來的,他那書法的妙趣定會在文章里有所揭示。為什么不能連貫看下去呢?原來,董其昌在書法、繪畫上的成就只是屬于小道,大道上對于儒家、道家、佛家亦有著深刻的研究與探索,因而,所寫文章自然就會參雜進儒道佛的經典文句,且董其昌還喜歡用倒裝句來談論話題,所以,沒有一定的豐富古文功夫的人是無法明明白白連貫看下去的。怎么辦?只好先將它翻譯成白話文,然后再定下心來有滋有味的讀它。寫書法的人都喜歡說:“字如其人”,寫文章的當然愛說:“文如其人”,還真是如此。董其昌的書法在明代是女子出嫁時必備的陪嫁品(當然,也只有大家閨秀出嫁時才能作如是狀),可見,他的書法是多么的廣受歡迎。那么,他真實的自我又是怎樣的呢?江畔草引領喜愛書法的各位,進入由白話裝飾過的《畫禪室隨筆》(前部分一些有關書法的論述)里,近距離的觀察一下這位書法大家的真實自我:
【論用筆】
米芾對于書法有這么兩句話:“沒有落下的筆不需要收回,沒有前往的鋒不需要回轉”這兩句話具有特殊力量,是無與倫比的密語。然而,還需要在字的間架結構上占有優(yōu)勢,米芾把自己早期的書法說成是聚集了古人的各種字體,大概,他是在古人字體的間架結構上特別留心。等到將近晚年的時候,才開始有了自己的獨創(chuàng)字體。學習米芾書法的人,只有宋代的吳琚達到了完全逼真的程度,金代的王庭筠和宋代的張即之,只是學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是自己的兒子米友仁也不完全相似。
創(chuàng)作書法最為忌諱的,是把字寫的勻稱均等。比如一個字中,原本就有著收縮與舒展,有著氣韻與活力上的相互牽引。王獻之的書法,從來沒有左右齊等的現(xiàn)象。王羲之的筆勢,飛動而舒展,如同鳳凰在高空中騰飛一般,乍一看,非常的奇特驚異,忽然間,復又歸于正常。米芾說:“大年(不知道這位‘大年’指的是誰?)寫的《千字文》,仔細察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偏斜態(tài)勢,有所超出王羲之、王獻之?!边@些全都是說分布安排不應該平穩(wěn)均勻,應當讓長短相互交錯,稀疏與緊密相互間雜。
創(chuàng)作書法的方法,在于即能毫無約束的順其心意,又能使其聚攏得到有效的控制。所寫的每一個字,失去了這兩種訣竅,也就如同白天和黑夜獨自一人行走,全屬于進入了歧途。我曾經在智永大師的《千字文》后面題跋說:“創(chuàng)作書法必定要提得起毛筆,按照規(guī)律自然起筆,遵循規(guī)律自覺收尾,不可以隨手書寫?!焙髞淼娜藙?chuàng)作書法都喜歡隨手書寫?!半S手書寫”這幾個字,尤其應當細心體會其中的意味。我所講的寫字必須要將腕部到肘部全部懸空,還必須讓筆鋒保持在筆畫的中間,也就是為了改掉“隨手書寫”這一毛病。蘇東坡寫字,全都喜歡加重力量落筆,米芾說這是在用繪畫方式來寫字,這句話含有“隨手書寫”在里面。
筆鋒在畫中行走必須要垂直,切不可放棄力量而偏向柔弱無力。
拿住毛筆寫字前,必須先要在心中確定創(chuàng)作的大意,如果只是浮游不定的去隨意書寫,就不能具有書法的藝術形象。運作出來的筆法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人所書,不會討厭說是固定的筆法。創(chuàng)作書法最為重要是消滅帶有棱角的痕跡,不要把寫在素絹上的筆畫弄成雕刻的模樣。蘇東坡談論書法時說:“率直而沒有做作是我的老師?!边@句話,是真正的精華所在。
書法藝術的趣味就在“靈巧高妙”上,笨拙就顯得直來直去而沒有出神入化的奇妙境界了。
顏真卿所說的用筆“如破屋壁間的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似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筆畫轉折時,雖彎曲盤繞而其筆致依然圓潤飽滿)?!敝傅氖沁\筆時需要將鋒藏起來而不外露。后來的人竟然以“字體肥腫無力”來理解,全部寫成了仰倒筆法,呆子面前無法說夢啊。要想弄明白什么是“如雨水的漏痕與恰似金銀飾物上的彎曲盤繞”,在自己筆法成熟的時候才能尋求得到,不可能早晨拿起了筆,到了傍晚就知道了門徑。
還未入門的弟子非常奇怪高深的惟儼(唐代高僧)法師還在如此認真的看經,惟儼擔心他們只知道一味的讀經而忘記了識心見性的本旨,因而回答說:“只是拿這個遮人眼目。如若你們象我這樣,牛皮也會給你們看穿的?!苯裉斓娜丝垂湃俗痔?,全都有著“看穿牛皮”的比喻。古代人有著神靈之氣,書寫時的氣勢旺盛而酣暢,高妙之處就在于隨著自己心意去依照順從,自然就會形成形體結構與氣勢風格。因而,做為一個寫書法的人,寫的字像排列整體的算子,就不是書法了,說法上稱之為固定的筆法。
我學寫書法已有三十年的時間,理解了什么是書法。而那些無法給予確鑿驗證的人,還是在于自己的起筆、比照、收筆、控制等各方面,邁過了這些關口,即是王羲之、王獻之對你也沒有了辦法。向左回還轉動與向右歪倒傾斜,是王羲之寫字的筆勢。也就是墨跡初看似乎奇異無比,再看又返回到平正之中,普通人無法理解這種狀態(tài)。
擅長書法的人愛好觀看《淳化秘閣法帖》,這恰恰是個毛病。宋代王著等人,全然不懂晉代與唐代人運筆中的精神意態(tài),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和意趣。單單只是取其形體的樣式,因而,大多把前人的書法刻成了平平正正的走勢。書法的字形講究新奇放逸而無拘無束,常常會出現(xiàn)新穎別致的效果,把奇異當平正,不主張陳舊不變的筆勢,這是趙孟頫無法能夢得到的,只有米芾可以領會其中的真實趣味。學寫書法應當以王僧虔、王徽之、陶弘景及王獻之留存下來的一些真跡字帖為主旨,其余全都不必學習。
古人寫書法,一定不會寫出平平正正的架勢,而是以奇異為平正,這是趙孟頫之所以沒有能進入晉代和唐代書家的內室?!短m亭序》并不在于寫的平正與否,而是放縱恣肆的流暢走勢,無法讓你找到運行的痕跡??瓷先ザ际窍嗤男螤?,轉動后的變化卻越來越遠。柳公權說:“筆勢寫出平正,必須要學習柳下惠的坐懷不亂來給予參照。”我學習書法已有了三十年,方才知曉其中的意味。
寫字的精妙之處,在于如何掌握恰當?shù)倪\筆手法,特別是在用墨上面,然而,對于不經常觀看古人真跡法帖的人,那就無法和他談論其中的關鍵之處。
“運行中的筆,能夠輕快而迅捷的提起,不能讓筆鋒自行倒伏”,這是很久以前不向外傳的古代密語。掌握運筆中的輕松自如非常困難,難就難在寫出的筆畫要剛健有力。表現(xiàn)出來的剛健有力,并不是說要你用力揮毫寫出剛直不撓的架式。就好比一個充滿力量的人全身都是力,倒下后立即就能快速起來,這種運筆方法只有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書里獲得了使用。等到(學習書法的人)有所醒悟后,才會相信我說的這些話。
墨在運行時,一定要表現(xiàn)出它的滋潤,不可以讓它干枯無趣。尤其不能臃腫粗肥,筆畫粗肥是非常不好的寫法。
創(chuàng)作書法,一定要在“心有成竹”的情景下輕松自如的提起筆端,不能隨意揮毫。隨手揮毫書寫,就會導致“捺的折波和橫筆”全然沒有力氣。能夠輕松自如的提起筆端,自然就會在每一筆的旋轉與收尾處,完全可以自由掌控?!靶D”與“收尾”這兩個詞,是書法家的巧妙秘訣。今天寫字的人,只是讓筆來替自己做主,不能自主的讓筆鋒去變化運用。學習書寫楷書,應當取法于王羲之的《黃庭經》(還提到懷素,難道懷素的楷書很好嗎?),不能得到這些法帖,就取法西晉張華的《女史箴》(這個帖第一次聽董其昌說起);學習寫行書,要取法米芾和顏真卿的法帖;學習寫草書,要取法王羲之的《十七帖》。
【評書法】
我十七歲時練習書法,剛開始學的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然后又去學習鐘繇、王羲之的書法,只是學到一些皮毛而已。持續(xù)二十年之后,改學宋代人的法帖,方才明白其中的技法。
文征明學寫智永的《千字文》,字體的儀態(tài)和麗質最充分地得到顯示,這倒是有的。至于說具備了智永書法的神韻與精華,大概還沒有聽人說過。曾經看到過趙孟頫臨寫的智永《千字文》,還是應當超過文征明的。
趙孟頫在《蘭亭序》后面題跋時寫道:“此帖與《丙舍帖》全然相似”。 《丙舍帖》是鐘繇所書,世間留傳下來的,是王羲之的臨本。
蘇東坡先生的書法,深得徐浩書法的筆力,這是在為他的《湖州洋嶼詩帖》題跋中說的。我年輕時學過此帖,今天仍然可以寫寫,或許有些微的相同之處。
米芾曾經奉宋徽宗趙佶皇帝的命令,書寫小楷《千字文》,希望達到王羲之《黃庭經》的效果。米芾在后面的自我題跋中說:“我在年少時就開始學習顏真卿的行書,至于小楷書法,完全沒有用心學習過?!笨梢哉f,宋代人寫行書大多師法顏真卿,如黃庭堅、蘇東坡這些人,只有蔡襄的行書缺少變化。我曾經評論米芾的書法,認為他是宋代寫書法的第一人,終究排在蘇東坡之上,黃庭堅只是以自我的風格取勝,然而,不屬于專一研究書法學問的著名大家。
蘇東坡先生的書法,世間認為學的是徐浩筆法,以我的眼力觀察,也就是出自王僧虔。但是,蘇東坡說:“采用眾家的筆法體勢,其中參有徐浩的筆意,又攙雜了顏杲卿的筆法?!币蚨篱g的人不知道他的書法到底從何而來。應當說米芾的書法,自然直率方面更加完善一些,到了五十歲之后的華麗轉身,有著寒冷之冰融化于水的奇妙之境。書法家中沒有學習古人而不去變化的人。五代時期楊凝式的書法,自遵崇顏真卿開始學書,至懷素處得到筆法,從而有所超越的異乎尋常,沒有五代時期那種衰敗與困頓的景象,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全都師法與他。孫過庭在《書譜》中說:“一旦獲得了端正均等,就要去尋求奇特超越?!焙帽日f的就是楊凝式。古代人談論書法,認為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精巧布置是創(chuàng)作書法的一件大事,也就是說字里行間需要茂盛而繁密。我看到過米芾的小楷,寫的是《西園雅集圖記》,在細絹制成的團扇上所書,毎行的垂直度如同是琴上的弦。達到如此功力必定不是他有著什么巧妙的方法,也就是在平常書寫時,特別留心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精巧布置。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的精巧布置,從古至今屬于第一,所有的字全部是在相互映襯之下應運而來,一或兒字小、一或兒字大,順勢而寫,這些都是由人的方法產生出來的,因而也就被稱之為技巧出神入化的作品。
懷素的草書原本來自于繪畫的方法,相似于五代畫僧巨然。巨然和南唐畫家董源是屬于同類的人,懷素則是張旭之后的第一人。到了唐代時僧高閑之后,更加趨向于庸俗怪異,再也沒有王羲之的規(guī)矩法度了。
《蘭亭序》現(xiàn)存的幾種版本,是出自唐代名家的臨摹,毎種臨本混合攙入了各自的風格,歐陽詢的臨本偏肥,褚遂良的臨本偏瘦,同王羲之原來所寫的風格有著增加或減少的部分,好比政事上的仁愛與智慧,只是各自根據(jù)自己的虛妄見解來定奪。馮承素的雙鉤填色本是直接從原真跡上描摹而來的,意趣與墨痕彼此投合,可以經得起反復推敲,且在各位臨本大家之上的《蘭亭序》,是一件稀奇罕見的書法作品。
晉代與唐代人如有精妙的點畫安排與形式布置,必定要依次將它們記錄下來,以后會常常參酌吸取,這是最為重要的關鍵和要點。我的同鄉(xiāng)陸儼山先生,毎次創(chuàng)作書法,即便是交際往來上的緊急需要,全都不去敷衍了事。曽經說過:“即便是在急需的情況下,寫字時必定還是要端正嚴肅?!蔽页30堰@句話記在心中,不會忘記。一旦創(chuàng)作書法,不能不去加以選擇,就是在窗前閑散游樂時所書,都包含有精神在其中。只是在交際往來上的書寫,全都是隨便馬虎完成的,這是最大的毛病。從今往后,遇到動用筆墨紙硯時,就要有端莊穩(wěn)重的想法。古時候的人寫字,沒有一筆不害怕千年以后的人們指出錯誤,因而,能夠成就名聲。在未成名之前不能加以真心對待,終究會招致到曲折,沒有不把精神傳送至久遠而僥幸成為永存于人類記憶中的人。我寫的書法,大致上可以達到趙孟頫的水平,只是在技法上有些生疏;趙孟頫的精湛純熟,又不如我的清秀光澤之氣,只是不能創(chuàng)作太多的作品,這個方面是稍遜趙孟頫一個等級的。繪畫則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考察,需要三百年來出現(xiàn)一位有眼力的人予以定奪。
我正式學寫書法,是在十七歲那年,在此之前我家堂房兄弟的兒子董原正較有名聲。那一年,堂侄董原正和我一起參加松江府會考,考官是江西人衷貞吉知府,他嫌我試卷上的字體太過笨拙,把我放在董原正后面排名第二,從此,便決心努力學習書法。剛開始學的是顏真卿的《多寶塔》,不多久改學虞世南的法帖,練了一段時間后,覺得唐代人的書法不如魏、晉時期的大家,也就開始臨摹王羲之的《黃庭經》和鐘繇的《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經過三年的臨習,自我以為可以逼近古人了,不在把文征明、祝允明放在眼里。按照書法家的書道靈魂來說,實際上還沒有入道,僅僅是獲取了書寫方法上的技巧。等到去嘉興游覽,得以全部看到了項子京家藏的書法真跡,然后又在南京看到了王羲之的《官奴帖》,方才明白以前的自我狂妄標榜與自信,恰如是那自以為修禪入佛的香巖和尚,一經洞山大師問倒,愿意一生在洞山跟前做一個煮粥的和尚,我也愿意燒毀那毛筆和硯臺啊。在此以后,便漸漸有了一些小小成就,到今天已將近二十七年了,如同是充當一位隨著潮流而創(chuàng)作的書法家。書法只屬于人世間的一種小道,其中的難度即如此之大,況且去學習人生的大道呢?
我家鄉(xiāng)有一位陸宮詹先生,是寫書法的名家,雖然有時為了社交往來而快速書寫,但每寫一字必認真對待,從不馬虎。并且說道:“就如同是在學習寫字,如何能夠輕意的隨手而過?”陸宮詹的書法表面上看類似于趙孟頫,實際上是師法李邕的,毎當有人稱贊他的書法很像趙孟頫所書,這位先生就說:“我與趙孟頫同樣學的是李北海?!?/p>
我家鄉(xiāng)的莫如忠,曾任浙江布政使,書法學的王義之,自己說是從《圣教序》中得益而來。然而,與《圣教序》字體有著小小的不同,他那沉穩(wěn)而不輕浮的筆法直逼古人,當代有名望的書家,沒有誰能夠超越他,我每次向他詢問筆法的由來,這位老先生只是謙虛禮讓一番不予解答。等到我萬歷七年(1579年)參加考試時,留在南京,看到了王羲之的《官奴帖》真跡,好似莫如忠寫的一般,才開始明白老先生是深耕于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他的兒子云卿也擅長書法。
書法家有著各自神奇的說法,認為王羲之有感于鶴仙而傳授的筆法,王獻之得到了天上神仙的親口傳授,這些全是無知妄為之人附會出來的假托言詞。天上雖然有著神仙,他們又如何知道誰是王羲之,誰是王獻之?
唐朝呂洞賓的書法,做為神仙中特殊的一位,今天所能看到的,譬如那《東老詩》,也就相同于張旭的筆法,還有的說:“題寫的黃鶴樓三字,如同李北海的字”。 神仙所寫的書法尚且還要以世俗名家為老師。孫過庭說:“神奇的類似于神仙?!蔽艺J為實在是“過份的超前如同是趕不上步伐”。前人把寫書法做為一件永不磨滅的事來對待,然而,也有著際遇在里面。有著最末等的書法而能得到傳播的人;有著勤奮一生學習書法而在將來的時代也聽不到聲音的人;有著被后來人相互排擠,以及后代人的荒謬談論,跟隨一些高手的譏諷評議,以至于名譽身價立即降低的人;有著經過名人的稱贊表揚,一時間得到眾人的羨慕而倣效,極大地占有著書壇美名的人。以上這些不同的狀況有著命運的存在??偟膩碚f,想要達到最高的頂峰,就要讓作品的靈氣不可以泯滅消失。所說的極其精妙的書法作品,是指把自我的精神完美地顯示了出來。哪里單單只是指書法藝術,一切事物全都如此。
趙孟頫書法已經非常接近唐代人,蘇東坡書法的氣度格調優(yōu)美而瀟灑,是晉代與宋代之間的典范。學寫書法的人能夠強有力的辨別這些,才能拿起筆按照原樣去摹仿書寫。不然,就是用去的宣紙擺成了堆,舍棄的毛筆壘成了墓,終究還是一個妄稱開悟﹑流入邪僻的人。
米芾說:“我寫書法沒有一絲兒王羲之的俗氣,是因為收藏有他的《王略帖》?!边@是多么的珍愛重視啊。他還說:“看到魏文帝曹丕的書法真跡,頓然間讓人有所膽怯起來,不能夠前去摹寫?!闭嬲怯⑿燮垓_人啊。然而從唐代以后至今,沒有能夠超越米芾書法的人,就是趙孟頫也同樣在米芾面前贊嘆佩服:“今天的人離古人越來越遠了。”我曾經看到過趙孟頫創(chuàng)作米芾書體的一本冊頁,收藏在吏部司務蔣行義的家中,很有米芾筆意。今天,國內能夠寫米芾書體的人極其少見。
宋代有個人用黃色絹織成的帶有極細黑界格的絹素,每卷長度達到了十米,告誡子孫要長期流傳下去,等到某個時候所寫書法足夠可以聞名于世的人出現(xiàn),才能請他在上面書寫。這樣流傳了四代而遇到了米芾。米芾自己認為可以承擔這一重任,握筆的手有著王羲之的靈敏,自然也就不再謙讓。
宋代的趙頊皇帝,所寫書法如同鳥兒在空中飛旋一般,雅性愛好書法。常常身邊攜帶著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臨摹王羲之的《樂毅論》和米芾寫的《文賦》跟隨在身邊。我聽中書舍人趙士禎說過這些,因為考試的需要,王羲之寫過《文賦》書法,禇遂良也臨摹過王羲之的《文賦》,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趙孟頫寫的《文賦》。
以顏真卿的《爭坐位帖》來尋找蘇東坡與米芾的書法軌跡,方才明白其中的變化。宋代人沒有不去臨寫《爭坐位帖》的,晉代和宋代人的書法,只是以流風余韻來取勝,不是說不注重技法,只是神奇美妙之處不在于方法技巧上。到了唐代人手中,開始獨獨將方法技巧做為學習書法的路徑,因而儀態(tài)和麗質最大化的被顯示出來。
以前的顏真卿《鹿脯帖》,宋代時收藏在觀察使李士行家,今天為辰玉所收藏?!稜幾惶?,宋代為永興安師文家所藏,安家分配家產時,將它一裁為二,人們大多只能看到前段部分,后來,安師文又獲得了下段的部分,再以后,前段和后段陸續(xù)進入內府收藏。今天,所能看到的前段部分(至“行香菩薩寺”止)為畫家項徳新收藏。
蘇東坡寫書法,在卷軸作品結尾處留空白幾尺后寫道:“以此留存到五百年之后讓人題寫跋詞?!边@是自己的高標準期望啊。
創(chuàng)作書法的人以變化多端、新穎別致為奇異。這種運作的訣竅只有顏真卿和楊凝式得到了真諦,趙孟頫不能明白。今天人們的眼光,被趙孟頫所遮擋。我有幸得到了楊凝式的《游仙詩》,毎天都在臨習摹寫。
唐代林緯乾的書法學的顏真卿,閑散自然而古樸淡雅,沒有虞世南、禇遂良這些人造就的“美麗可愛”習尚,與五代時期楊凝式的書法特別相似。照著字帖臨摹如同是突然遇見了奇特的人,沒有必要仔細去看他的耳朵、眼睛、手、腳和臉面,應當從他那姿態(tài)風度、言談說笑中流露出來的精神去觀察,這就如同莊子所說:“親眼看到了具有深厚道德修養(yǎng)的人?!?/p>
唐代高僧大慧禪師在談論如何修學佛法時說:“好比有這么一個人,有著千千萬的資產,我都把它全部沒收入官,再向他討取欠負的錢財。”這個妙語非常相似書法家的關鍵之處。米芾說:“(寫書法)如同是在江河中水淺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撐船,雖然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還是無法離開原來的地方?!睍业母呙钪幵谟谀軌蚓酆?,神奇之處在于可以分離。所要希望分離的,不是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等各位名家的那些技巧,而是直接需要擺脫王羲之父子的固有習慣,所以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哪叱分開自己的骨頭還給父親,分離自己的肉體還給母親;如果分離后沒有了骨肉,還要讓它一切全無,等一切消失之后方才顯露出自己的全身。晉代和唐代之后,只有楊凝式通曉其中的竅門,趙孟頫沒有能在夢中遇見。我說的這些話是從《楞嚴八還義》中啟發(fā)得來的:“把光亮還給太陽與月亮,將昏暗還給天空和太空;把不是你的全都還給別人,剩下的就是你自己還會有誰?”然而我理解此話的意思,只是筆桿不能順從我的意愿。甲寅二月
寫書法雖然要重視筆鋒藏而不露,但不是含糊不清的藏鋒,必須要用提、按、頓、蹲和過、挫、回、扭、轉、折來體現(xiàn)藏鋒,如同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鎮(zhèn)國寶劍太阿那種完美割斷的氣勢,以堅固銳利來獲取姿勢,以空虛平和來取得氣韻,這就是顏真卿所說的“印印泥”、“錐畫沙”。仔細琢磨一下王羲之的《玉潤帖》,就可以領悟一大半。
宋代的趙構皇帝對于書法的了解最為深刻,觀察他將《蘭亭序》賞賜給太子趙眘,命令其臨寫五百本,每替換下一本,書寫的功夫和力量就可想而知了。趙構手腕運轉毛筆的方法,全部是從《玉潤帖》中領悟而來,學寫《蘭亭序》的人可以從中參酌吸取。
柳公權的書法,竭盡一切能力來改變王羲之的筆法,就是不希望同《蘭亭序》的面貌相類似。所說的把無用變成有用,將丑的轉化為美,原因就是能夠做到分離。平常人學寫書法,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取其美麗可愛的一面,很少有誰能夠脫離這種狀況。我同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歐陽詢等曾經全都相似,自從學了柳公權的筆法,方才明白擺布筆畫、間架、結構時最主要的是突出那古樸淡雅的意趣,從今往后,不會舍棄柳公權的筆法而去追求王羲之。
我的家鄉(xiāng)松江書法(云間書派),自陸機、陸元兩兄弟首創(chuàng)在王羲之之前,以后也就不在繼續(xù)發(fā)出聲音。到了明代沈度、沈粲兩兄弟以及張南安、陸文裕、莫方伯稍微振興了一下,全都沒有得以流傳后世,被當時蘇州的文征明、祝允明兩位書法大家所遮蔽了。文征明、祝允明兩位書法大家,是屬于一個時期的旗幟,然而想要超越沈度、沈粲兩兄弟,還不能做到,原因是空洞淺薄而沒有具體的真實性。因而,我的書法就一齊去除了這些先生們的做派而自我覺得快樂,不希望再爭論下去,等待以后出現(xiàn)懂得書法的人去評價。
我內心里特別喜愛書法,而性情上有所輕漫不夠端莊穩(wěn)重,很少書寫整篇的文章作品,雖然沒有一天不拿筆,全都是隨心而就,且時而中斷、時而繼續(xù),毫無次序的如同亂七八糟說話一般。偶爾將裝裱好的空白冊頁擺放在書桌前,也只是常常為了書寫各種字體,大多還是抄錄古人帶有高雅、秀逸意趣的語句,感覺是一貫如此隨著自己的性情而書寫,實在不是使用恭敬的方法就能寫好書法。然而,我又不太熱衷于書法家的名聲,所以在書法作品中稍微帶有一些淡雅的意味,這也只是自己明白。如若以前的人寫書法不是敷衍了事,也難免不是為了名聲去如此的吧。
我寫書法沒有不去臨摹仿效的,寫的最為滿意的是小楷書法,而懶于拿筆去擺弄它,只是以行草流行于世間,也大多不是特別留意時的書寫,只是不經意間的應酬之作。假如擁有擔當起聚合的地方,即使無法達到晉代與宋代的法式,也一定不是唐代人后面的隨從。
片語附言:
一、閣下如若是一位喜歡且用心的書法道友,請多看幾遍董公的這篇“談書法”,可以在閑情之時閱讀,亦可以邊練書法邊回來看兩眼,對于書法的理解與認識有著極大的益處。
二、后面還有【跋自書】,因篇幅太長,且翻譯難度亦隨之加大,網友們也不一定能夠忍受如此冗長的“點評記要”,故而就此打住,望見諒。
三、有些詞語翻譯不夠妥帖,甚至有可能誤解了董其昌的原意,還請專家指正。美好的東西,人人喜歡;只有完美無缺的東西,才能讓人從中受益。
四、今天的社會,已美好的步入到老年社會,而科學的快速變化與人老的遲緩保守又格格不入,做為即將步入老年和正在老年途中的人們又該如何面對?江畔草以為,寫書法,是科學和老年的最佳銜接。你的人生在五十歲之前要為生計而忙碌,五十歲之后,就要靜下心來思考年老之后的歲月。書法,可以讓年老的人健康而長壽的快樂生活,因為,書法講究的是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