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并沒有證明,為何不敢冒充高種姓?網友:看臉就露餡了
古印度和我國一樣,都屬于四大文明古國。一直以來印度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古老而神秘的,縱使曾經的文明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留下的文化依然有跡可循。
本期小編為大家介紹印度的種姓制度,為大家還原那段歷史。那么印度的種姓并沒有證明,為何沒人敢冒充高級種姓呢?網友的回答一針見血——看臉就露餡了。
其實種姓制度并不是印度的專利,在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等國家依然存在,只不過印度的最為典型。種姓的劃分得以血緣為基礎,便于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
種姓制度形成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曾經有一張《梨俱吠陀·原人歌》,很形象地表達出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除此之外還有“賤民”,就連入選的資格都沒有。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種姓制度的內部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種姓一出生就獲得,并且生生世世都無法改變。種姓和我國的爵位一樣,都是世襲制度。
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是貴族和僧侶,掌管的是宗教典籍以及祭祀權。這一等級幾乎壟斷了軍政、稅收以及文化,是最為高貴的一類人。
第二等級是剎帝利,主要是行政貴族,是第一等級思想的受眾。同樣擁有稅收和軍政權,然而主要的職責是生生世世保護婆羅門。
第三等級是吠舍,其中很多都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不光沒有任何的政治權利,而且還要負責供養(yǎng)以上兩個等級,主要從事的是一些工商業(yè)。
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大部分是普通的土著居民。他們主要從事的職業(yè)是奴仆、工匠等等,是印度人數(shù)最多的一類人。大多數(shù)都出生低微,一生都掙扎在溫飽線上。
那么問題來了,印度并沒有能證明種姓的證明,為何沒有下級種姓冒充高級種姓,以獲得更好的待遇呢?
首先,通婚。印度只在各個等級之內通婚,跨越等級的婚姻并不合法。這也保證了統(tǒng)治者和高級種姓的權益,從根本上做出了區(qū)分,并且生生世世都無法改變。
其次,長相。我們看外國人都差不多,但其實他們的樣貌卻是千差萬別的。就如同我們看長相,也能夠看得出是哪個地區(qū)的人,印度每個種姓之間也有獨特的形貌印記。
再次,膚色。因為高級種姓不用從事繁重的勞動,而且也不會在戶外接受暴曬,所以等級越高膚色越白。因此冒充是行不通的,臉就幾乎露餡了。
最后,言談。高級種姓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言談舉止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并且談吐和知識面也比較廣,這些都是下等種姓模仿不出來的。
其實種姓制度雖然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但卻是一種類似于封建糟粕的文化。只有社會各個階層有一些流動性,才能夠促進社會更好的發(fā)展。若將人們都禁錮起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從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