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集注(822)——釋觀我法二空
我的觀點(diǎn)
闡釋菩薩修行般若觀我法二空。
大智度論原文
“三假品”釋義
四、釋悟諸法皆假
【論】釋曰:
1.釋佛教觀諸法空
①行般若于一切法不作憶想分別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色法名字,非常非無常,乃至有為無為性中,不見有菩薩,菩薩字。如先說一切法中不作憶想分別。
②菩薩住不壞法
菩薩住不壞法中,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以諸法實(shí)相智慧,于諸法中求,不見一定法,所謂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名字,又不見菩薩及菩薩名字。
③菩薩知名字假施設(shè)不著諸法
用是智慧故,破無明等諸煩惱;用是不見亦不見智慧故,破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字,菩薩、菩薩名字;諸法實(shí)相清凈,通達(dá)無礙。菩薩得如是智慧,若見、若聞、若念,皆如幻化;若聞、見、念,皆是虛誑。以是故,不著色等。
④觀空的利益
住是無礙智慧中,增益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如是等利益。
是一章,佛自教菩薩作如是觀。
2.觀我法二空
次后章。
①眾生空
人謂佛多說法空故,反問須菩提:“若諸法不空,頗有一法定是菩薩不?所謂色是菩薩不?乃至如、是菩薩不?”須菩提作是念:“諸法和合故有菩薩,我云何言一法定是菩薩?”以是故言:“不也,世尊?!表毱刑嵘频帽娚展省7鹧裕骸吧圃眨圃??!逼兴_知眾生空不可得故,應(yīng)行般若波羅蜜。
②法空
A一切法不可得
色是菩薩義,乃至無作畢竟空亦如是。
須菩提入諸法深空中不疑故,能益諸菩薩。故佛贊言:“善哉,善哉。菩薩法,應(yīng)如是學(xué)一切法不可得空般若波羅蜜?!?/div>
B一切法不可見
如須菩提說:“我不見是法名為菩薩?!狈鹧裕骸胺堑兴_獨(dú)不可見,都無有法見法者。”
a法、法性互不見
法性無量不可見故,是故諸法不見法性。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畢竟空故,法性不見諸法。色性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色性,乃至識(shí)性亦如是。
b五蘊(yùn)性與法性同
五眾性與法性同名故名為性。十二處、十八界,有為法、無為法,亦如是。
略說因緣:離有為性,不得說無為性;離無為性,不得說有為性;是二法中攝一切法故。
c菩薩不見一切法的功德
是菩薩雖不見一切法,亦不怖畏,何以故?有所見,有所不見,則有恐畏;若都無所見,則無所畏,所謂五眾乃至十八不共法。
C重問菩薩不畏的緣由
問曰:若佛已說不恐畏因緣,須菩提何以故重問?
答曰:須菩提若謂法都空無所有,恐墮邪見。
所以者何?佛弟子得正見故,名為行道人,云何言都不可見?
佛知須菩提意,故說言:“一切心心數(shù)法不可得、不可見,故無畏?!?/div>
凡夫人欲入空中,見心心數(shù)法可得,外法不可得,故恐怖。菩薩以心心數(shù)法虛妄不實(shí),顛倒果報(bào),不能示人實(shí)事,故不恐怖。以是異義,故重問。
D三問菩薩不畏的緣由
問曰:若爾者,何以復(fù)有第三問?
答曰:心心數(shù)法,意識(shí)中可見;意及意識(shí),是心心數(shù)法根本。所以者何?意識(shí)中多分別故生恐怖;五識(shí)時(shí)頃促故,無所分別。欲破怖畏根本,以是故重問無咎。
③總結(jié)
若菩薩能行如是般若波羅蜜,雖不見四種事: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字;能三種因緣不畏,即是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若但了菩薩般若波羅蜜相,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不從十方求,亦無與者,亦非如金銀寶物,力求而得。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
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