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清之所以滅亡,是被各方放棄。武昌起義只是導火索,南北應(yīng)該有默契。
2、袁世凱其實并不完全掌握北洋軍,只是當時的北洋軍選擇了袁世凱。
袁世凱
3、以主權(quán)換治權(quán),滿清之所以滅亡,袁世凱之所以滅亡。
滿清滅亡,是當時人心所向,其實倒不在于腐敗,清朝最腐敗的時期應(yīng)該是乾隆年間,這一點有相當多的歷史資料論證。乾隆時代沒有亡國,為什么“后慈禧時代”滿清就不行了呢?
根子在于:當時中國已經(jīng)面臨不變革則亡國滅種、比滿清入關(guān)搞大屠殺還要悲慘的關(guān)頭,揚州三日沒有把中國人滅絕,八國聯(lián)軍確有可能,你看看印第安人的下場就知道。
當時的漢族官僚當中,有遠見的并不少,所以有了自強救亡的念頭和行動,但這個行動并不能使?jié)M清皇室從中得到利益,清太后慈禧已經(jīng)明確表示:愿意跟八國聯(lián)軍共同統(tǒng)治,但堅決不肯讓漢族官僚把滿清權(quán)力劃走一點點。
滿清是寧可中國亡,拉著中國給它陪葬,也如此堅決地不肯讓漢族官僚自強救亡。當時的情況已經(jīng)很明顯:滿清不亡,則中國滅亡。
結(jié)果,李鴻章辦不到的事,孫中山辦到了:搬開滿清這個絆腳石,讓中國前進!
李鴻章
滿清當時既不能保持強大武力打退列強入侵,從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的覆亡,丟掉了最后一支精銳部隊,一直到割地賠款丟掉最后一點國家尊嚴,這跟亡國其實沒什么倆樣,只是它還保持著一張龍椅沒有丟掉,屬于滿清的龍椅。張之洞、李鴻章要搞洋務(wù)救國,但搞洋務(wù)對滿清有什么好處?首先它想到的是:這將壯大漢族官僚的勢力,哪怕這種洋務(wù)是救國的最后一絲希望,它也堅決不肯!
把“治權(quán)”凌駕于“國家主權(quán)”之上,寧可中國亡,也要拉著給滿清陪葬,這個意思表現(xiàn)得再清楚不過了。這個時候,稍微有點頭腦的漢族官僚都明白過來,這里當然包括袁世凱。
袁世凱在當時為什么是北洋軍所必需的領(lǐng)袖?要知道北洋軍內(nèi)部的派系林立,哪一個首腦級人物都可以用手中的軍隊向滿清皇室作個交易,所取得的利益未必就會比跟著袁世凱少。只不過看穿了,跟著滿清皇室再走下去,還不如直接倒向八國聯(lián)軍那邊,當時列強要瓜分中國的聲音可是非常的高、事實上也確實是在進行。北洋軍那批人,畢竟還是中國人,滿清皇室寧可滅亡也要拉人陪葬的無賴氣質(zhì),實在是沒法跟下去。
所以,是當時的北洋軍不希望看到亡國而選擇了袁世凱,而不是袁世凱個人魅力值真的高到了能讓整個軍隊效忠于一人的地步。要不然,企圖復辟帝制的時候,袁世凱就不至于眾叛親離~
北洋軍作出了選擇袁世凱的抉擇,也就意味著拋棄滿清,走上武力自保、還不是救亡的道路,他們畢竟是傳統(tǒng)的官僚,愛國也有個程度。
剩下的,是孫中山的南方革命黨人的事了。武昌的槍聲,迅速在南北倆大集團的默契中傳開。
就袁世凱等北洋軍的能力而言,沒有他們的配合、放水,武昌起義是很難成事的。南北雙方應(yīng)該是有達成協(xié)議的可能,或者說,大家心照不宣、各自行事。
拋棄了國運的滿清,成了各方拋棄的對象。從布局的棋手,到被放棄的棋子,滿清也就在短短幾年間失去了統(tǒng)治的基礎(chǔ)。用“國家主權(quán)”來換取“治權(quán)”,這種蠢事,雖然是滿清開始,但嘗到甜頭的列強又把這套用到袁世凱頭上,袁世凱簽訂了《21條》又成為他被各方包括南方和北方一致放棄的最主要理由。
以主權(quán)換治權(quán),能到這地步還不亡國的,又有哪一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