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最近又風浪四起!如何能化作火眼金睛,分辨騙局和生錢之道?
卷過半個地球,來到中國的“MMM金融社區(qū)”又刷爆了朋友圈,超高的利息回報,監(jiān)管方發(fā)布的各種警告報道,無數(shù)所謂洗地黨傾巢而出,在社交平臺上曬著自己實實在在賺到的利潤,無一不挑動著投資人的神經(jīng)。
有些人說,這擺明了是“龐氏騙局”。
但也有很多人,看到周圍的親人、朋友都陸陸續(xù)續(xù)拿回了自己的本金還有超級高的利息回報,忍不住也投了錢進去。
可笑可悲的是,更多人在想:如果龐氏騙局剛剛開始,是否可以投一筆資金進去然后快速脫身,成為這次騙局的贏家?
真正的難點在于:在崩盤之前,騙局往往極其難以識別,看似誰都在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最后一批受害者。要保住自身財富的最好方法是:及早辨清哪些是“龐氏騙局”,拒絕往里投資。
那如何分辨哪些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歷史久遠,而且手段千變?nèi)f化,可沒那么容易辨別。但共性一脈相承,騙局的核心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下面5點共性特征,教你輕松辨別龐氏騙局!
1.低風險、高回報的反投資規(guī)律:騙子從來不告訴你里面的風險。
風險與回報成正比乃投資鐵律,“龐氏騙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一開始,騙子們往往以較高的回報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資者,而談到風險問題時則含糊其辭,或拍胸口保本保息。值得注意的是,各類案件的回報率可能存在差異,有些高得離譜,有些則屬于穩(wěn)健的超常回報。一切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的投資,都有可能是龐氏騙局。
2.拆東墻、補西墻的資金騰挪回補特征:拼命做大蛋糕、來者不拒
由于根本無法實現(xiàn)承諾的投資回報,因此對于老客戶的投資回報,只能依靠新客戶的加入或其他融資安排來實現(xiàn)。因此大多數(shù)騙子從不拒絕新增資金的加入,因為蛋糕做大了,不僅攫取的利益更為可觀,而且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大為降低,騙局持續(xù)的時間可大大延長。
3.投資訣竅的不可知和不可復制性:天才專家形象,制造神秘感。
實際上,由于缺乏真實投資和生產(chǎn)的支持,騙子們根本沒有可供仔細推敲的“生財之道”,所以盡量保持投資的神秘性,宣揚投資的不可復制性是其避免外界質(zhì)疑的有效招術之一。
(如今,很多更為“高明”的騙局往往也有著看似龐大的產(chǎn)業(yè)和投資業(yè)務支持,但外人一般如霧里看花,難究真實。)
4.投資的反周期性特征:反規(guī)律——市場行情不管漲跌,他們穩(wěn)賺不賠
在騙局里,無論是與生產(chǎn)相關的實業(yè)投資,還是與市場行情相關的金融投資,投資項目似乎總是穩(wěn)賺不賠。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5投資者結構的金字塔特征:不斷培養(yǎng)下線,向朋友、親人下手
為了支付先加入投資者的高額回報,“龐氏騙局”必須不斷地發(fā)展下線,通過利誘、勸說、親情、人脈等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從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資者結構。賺錢的永遠是塔尖人群。
符合以上5點共性的投資,不能百分百肯定是龐氏騙局,但可能性已非常高。
下面列舉的兩個經(jīng)典龐氏騙局真實案例,證實了這5點共性。
一、龐氏騙局起源案例
一戰(zhàn)期間,世界經(jīng)濟體系混亂。來自意大利的老道騙子查爾斯·龐齊,跟眾人宣稱,購買歐洲的某種郵政票據(jù),再轉手賣給美國,便可以賺大錢,最高利潤可達400%。
當時經(jīng)濟的確混亂,商業(yè)模式千奇百怪。的民眾們也聽不懂這些,但龐齊宣稱的“45天之內(nèi), 穩(wěn)拿50%的回報”明顯非常有吸引力。4萬多波士頓窮苦人趨之若鶩,紛紛往里投錢。事實是,除了前期被龐齊拿來作勢的投資者拿到了高利潤的回報,后期注入的資金全變成了龐齊的別墅和鉆石。
截至1920年,龐齊共收到共約1500萬美元的小額投資,平均每人“投資”幾百美元。
金融專家質(zhì)疑龐齊的投資計劃根本不可能賺大錢,龐齊隨后即登報反駁,但風聲已起。8月份,經(jīng)市民舉報后,龐齊被捕,并承認只賣出了兩張郵政票券。
出獄之后,他并不死心,陸陸續(xù)續(xù)做了幾次這樣的詐騙案,均被捕。
二、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案例
下面這位老先生,伯納德·麥道夫,他的案子震驚全球:詐騙金額達到 600億美元,詐騙時間長度竟達20年。
同樣,麥道夫是個洞察人心、能言善道的好手。
早在年輕時期,他用暑假打工時賺的5000塊美金,然后問岳父借了間辦公室,說干就干,開了間證券投資公司,做股票經(jīng)紀人。聰明機靈的他在金融行業(yè)頗受歡迎,很快混出了小名氣。
后來公司業(yè)務不錯,他順利混入猶太人高端俱樂部,開始接觸富人階層,頻繁地邀約夫人們打高爾夫、吃飯。后來便開始游說他們投資。并且巧妙地設置“非請勿進”的會員制,吊足投資人的胃口。有錢還不一定能投的基金,反而獲得了超高的人氣。很快,美國上流社會的精英們就視麥道夫基金為身份的標榜之一。
據(jù)當年小報稱,有某位重量級人物把一筆資金投入了麥道夫基金,奠定了麥道夫的名聲基礎,引發(fā)眾富人跟投。
甜頭在一開始也給得很足,看似人人都賺了錢。
一開始,麥道夫的確把承諾的固定收益和隨投隨取執(zhí)行得非常好。猶太商人們偶爾要取資金出來時,麥道夫也很爽快地取款出來,還附加受益返還。
慢慢地,那些猶太人逐漸親切地把麥道夫稱為“猶太債券”,資金越投越多,也很少再提把資金取出的事情。通過發(fā)展家人朋友發(fā)展“下線”,麥道夫的資金池越做越大。
為進一步獲取投資者信任,麥道夫還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積極聰明的投資專家,每月提交投資報告。
而一旦被問到具體如何使對沖基金獲得那么穩(wěn)定的收益,他會告訴大家這是獨家秘密,拒不公開。
而“過問太多”的投資者,麥道夫會直接拒絕其投資,神秘感十足。
加之,他對客戶承諾的穩(wěn)定收益是12%~13%,并不同于那些高收益的騙局,備受社會信任。
而實質(zhì)上,那些資金并未真實地投入過什么項目中。無非是利用新投資者的資金支付最初投資者的收益這種把戲。
如果不是全球金融危機,沒有人要贖回本金,這場資本游戲也許能持續(xù)多個20年!
在2008年12月初,對麥道夫的言論和經(jīng)濟一并收緊,僅僅一周之內(nèi),前后陸續(xù)有70億美元要求贖回。
如此龐大的資金漏出,麥道夫基金一下子漏出了馬腳。
麥道夫走投無路,最后跟兒子坦白了資金周轉困難,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局巨大的龐氏騙局。他騙過了自己的家庭,騙過了社會名流,騙過了銀行家,更是幾乎把整個美國社會騙的團團轉。
最后,兒子們舉發(fā)了他。71歲的麥道夫被捕,被判處150年的無期徒刑。這位當年叱呵風云的金融大亨,將要在監(jiān)獄里度過他的余生。
成千上萬的美國家庭瞬間破產(chǎn),而官方公布的部分受害者里面【損失一億美元以上的】,居然包括了奧地利銀行、瑞士銀行、 HSBC、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董事長莫金、費城老鷹隊前老板布拉曼(Norman Braman)、法國巴黎銀行、全球基金等等……
這兩個案例里,就把5個龐氏騙局共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龐齊許諾的投資在45天之內(nèi)都可以獲得50%的回報;麥道夫則每年向客戶保證回報只有約10%,但他非常強調(diào)“投資必賺,絕無虧損”。
2.龐齊不僅在波士頓開設店鋪,聘用代理進行投資宣傳;而麥道夫則通過拒絕部分富人的投資為噱頭,把蛋糕越做越大。
3.龐齊吹噓要轉賣獲利的幾萬張郵政票券,實際上只賣出了兩張;麥道夫的對沖基金實際上沒有對資金進行有效運作。
4.龐齊口中所說的郵政票在市場上并沒有如此大的盈利空間,但回報仍在兌現(xiàn);麥道夫的對沖基金在20年間經(jīng)濟數(shù)次金融危機,卻仍然沒有收益的波動。這就顯得異常詭異和反規(guī)律。
5.即便是麥道夫當上了納斯達克前董事會主席,也免不了拉攏下線的俗套。
局內(nèi)人就一定無辜嗎?
話說回來,龐氏騙局如麥道夫所設,整整20多年,舉國上下,竟沒有任何一人質(zhì)疑過其中的貓膩嗎?略想就知道這并不可能。
龐氏騙局像是一場賽跑、賭博。里面每個人都清楚,誰是最后一位進場跑步的人,誰就是倒霉蛋。所以,局內(nèi)人無非是在賭自己不是最后一個倒霉蛋:只要確保身后陸續(xù)有人繼續(xù)參與,這場比賽對于他而言就是“生財之道”。
實質(zhì)上,傳銷、MMM金融、卓達之流算是比較低級的龐氏騙局,騙局里面的人都清楚,每月的利息、分紅是從哪里來的:只要這個游戲不中斷,只要拉到下線,他們就持續(xù)有超高回報可拿。
在《卓達集團高息龐氏騙局欺詐40萬人 數(shù)百億資金曝光》新聞出來之前,河北石家莊,許多把棺材本都投進卓達集團的大爺大媽們無一不心知肚明這一點。在街頭拉著他們一問,他們也知道,卓達一定會倒閉,騙局一定會有終結之時。但他們說,“那么多人都把錢投進去了,政府會那么容易讓卓達倒?不怕民眾急了跳樓?我們就是賭卓達沒那么快倒閉,就還能拿到回報!”兒子媳婦覺得卓達快不行了,勸家里老爺子老太太趕緊把錢取出來,他們還急了,“把本金拿出來后,我就會被拉黑名單,再沒機會投錢進去了。誰來賠我這個損失?”
在一開始,大部分入局者犯的是不能識別騙局的錯。但因為利益的捆綁,他們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為了挽回損失、獲得收益,會不計手段地去拉更多人下水,或者為騙局洗白。實質(zhì)上到了這一步,這些局內(nèi)者和公司已經(jīng)成為共犯結構。每一個投資人,都成為騙局的義務推廣者、維護者。他們?yōu)轵_局打掩護、補足資金鏈,真到東窗事發(fā),來不及抽身的局內(nèi)人又會搖身一變,換成受害者的嘴臉去圍攻政府,堵門堵路要求政府作為,指責政府各種監(jiān)管不力,令廣大群眾的財富收到了侵害等等。
設局者有罪,監(jiān)管者失責,而局內(nèi)人又何嘗沒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