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膈關 (Geguan)BL 46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第6、7胸神經分支,深面為第7肋間神經干。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髂肋肌。
【針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不可深刺,以免刺傷內臟,特別是針刺左膈關穴,更易刺傷心臟,必須小心謹慎。
針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5. 肝俞 (Ganshu)BL18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骶棘肌和髂肋肌之間。血管分布:第9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9、10胸神經分支,深層為第9胸神經外側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
【針刺方法】
向內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不可深刺,否則可刺傷肺臟。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3.2cm(1.1寸)左右,供參考。
針刺方向 一般不宜直刺,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6.膽俞 (Dan shu)BL 19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骶脊肌和髂肋肌之間。血管分布:第10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10胸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0胸神經外側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
【針刺方法】
向內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與方向同心俞。不可深刺,以免引起氣胸。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3.2cm(1.1寸)左右,供參考。
77.陽綱 (Yang gang)BL48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10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9、10胸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0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深層為第10胸神經干。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髂肋肌。
【針刺方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不可深刺,患者作中度呼吸時,肺下緣浮動較大,深刺可刺傷肺,引起氣胸。肺氣腫病人更應注意。
針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8.脾俞 (Pishu)BL20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骶棘肌和髂肋肌之間。血管分布:第11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10胸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5胸神經外側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
【針刺方法】
向內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穴位深層及外側肌肉較薄,直刺或向外斜刺,易刺穿胸壁進入肋膈竇內,甚者可傷及肝、腎等重要臟器。所以不可深刺。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3.7cm(1.2寸)左右,供參考。
針刺方向 穴位內側肌肉豐富,故向內刺較為安全。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79.意舍 (Yishe)BL 49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髖肋肌。血管分布:第11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10、11胸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1胸神經干。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髖肋肌。
【針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該穴深部為腎臟,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腎臟。
針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0. 胃俞 (Weishu)BL21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脊肌和髂肋肌之間。血管分布:肋下動、靜脈。神經分布:第12胸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2胸神經外側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腱膜和胸腰筋膜→豎脊肌。
【針刺方法】
斜刺0.5~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穴位深層為腹后壁,與肝、腎器官靠近。垂直深刺或向外斜刺過深時,易傷及內部器官。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4.2cm(1.4寸)左右,供參考。
針刺方向 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81.胃倉 (Weicang)BL50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髂肋肌。血管分布:肋下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第12、13胸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2胸神經干。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髂肋肌。
【針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該穴深部為腎臟,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腎臟。
針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2.三焦俞 (Sanjianshu )BL22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脊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1腰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第10胸神經分支,深面為第1腰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腱膜和胸腰筋膜→豎脊肌。
【針刺方法】
直刺0.8~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該穴深部為腎臟,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腎臟。
針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3.肓門 (Huang men )BL 51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下后鋸肌、骶棘肌、腰方肌,深面有腎臟,左側肓門正對左腎下端,右側肓門正對右腎中部。血管分布:腰動、靜脈。神經分布;第12胸神經,第1腰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后鋸肌→骶棘肌→腰方肌。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3.3cm(1.1寸)左右,供參考。因該穴深面為腎臟,針刺深度直刺以小于1寸為宜。否則可穿透腹后壁刺入腎臟。若刺中腎臟,醫(yī)者針下有阻力增大感覺,病人可出現腰部酸痛或腹痛。若腎實質損傷,可見血尿,腎區(qū)血腫和包塊。
針刺方向 以向內針刺為安全,內側為骶棘肌,向上斜刺則透過肋膈隱窩、膈而刺傷腎,向下斜刺偏左可刺傷結腸,偏右仍可刺傷腎臟,應十分小心。
84.命門 (Mingmen)DU4 督脈
【取穴】
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棘上、棘間韌帶,黃韌帶。血管分布:腰動脈分支,棘間皮下靜脈叢。神經分布:腰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腰背筋膜→棘上、棘間韌帶→黃韌帶。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下平刺1~2寸??删摹?/span>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脊髓。當刺過黃韌帶后,醫(yī)者針下有阻力突然消失的空落感,此時不可再深刺,否則針可透過硬脊膜、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腔。若刺及蛛網膜下腔的馬尾,可出現下肢強烈的觸電感。
針刺方向 直刺或向下平刺。對經驗不足者以平刺為宜。
85.腎俞 (Shenshu)BL 23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棘肌,髂肋肌之間。血管分布:第2 腰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第1腰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腰叢。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腰背筋膜→骶棘肌→髂肋肌。
【針刺方法】
微向內直刺0.8~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穴位的深面為腹后壁,與肝臟腎臟等器官較鄰近。故不可深刺。
針刺角度 以直刺或向內脊柱方向刺較為安全,不可向外斜刺,以免刺傷腎臟。
86.志室 (Zhishi)BL 52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背闊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2 腰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第12胸神經及第1腰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髂肋肌。
【針刺方法】
直刺0.8~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3.3cm(1.1寸)左右,供參考。不可深刺,直刺最大安全深度以不超過1寸為宜。
針刺方向 以呈45°向脊柱方向斜刺為最安全。因本穴區(qū)于腎區(qū),針刺朝外呈外上、外下深刺均可能刺中腎臟,發(fā)生針灸意外事故。
87,長強 (Changqiang)DU 1 督脈
【取穴】
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肛門膈中,肛尾韌帶,尾骨肌,提肛肌,直腸后壁。血管分布:肛門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xù)部。神經分布:尾神經及肛門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骶結節(jié)韌帶→肛提肌
【針刺方法】
俯臥位或膝胸位,沿尾骨和直腸之間斜刺0.5~1寸,針尖與骶骨平行。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如針刺過深,再加提插、捻轉等手法,針尖可在直腸壁上刺激成小孔,當排便腹壓升高時,糞便可從針孔溢出,其深部感染可引起盆腔腹膜炎,淺部感染可引起坐骨肛門窩膿腫。
針刺方向 注意針刺時,針尖與骶骨平行。送針時必須十分小心,切不可刺破腸壁,以防感染。
88. 列缺 (lieque)LU 7 手太陰肺經
【取穴】
在前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簡便取穴法:雙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腕后的橈骨莖突上,食指尖所及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血管分布: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前壁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拇長展肌腱→肱橈肌腱→旋前方肌。
【針刺方法】
直剌或向肘部斜刺0.2~0.3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針刺時要注意避免損傷橈神經,其癥狀表現為拇指外展上舉功能受限,拇、食指皮膚痛、溫覺喪失。
毫針刺激時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如出現穴區(qū)疼痛、發(fā)熱或有上通下達的觸電感時,應停止刺激并將針略向上提后留針或去針。
穴位注射時,注射針頭用4號細針頭,藥液選刺激性小的,注入劑量宜小。
89. 合谷 (Hegu)LI4 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
在手背,第1 、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簡便取穴法:囑患者并攏拇、食指,手背部第1、2掌骨間肌肉隆起最高點。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在第1掌骨間背側肌中,深層為拇內收肌。血管分布:手背靜脈網,近側當橈動脈穿向手掌處。神經分布:橈神經淺支。深部為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第一骨間背側肌→拇收肌。
【針刺方法】
直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穴區(qū)肌肉較嬌嫩,特別是小兒,若針刺過深,提插、捻轉幅度過大,電針電流強度過大或穴位注射藥物刺激性過大等,均可損傷該穴區(qū)肌肉,發(fā)生瘢痕、攣縮病變,造成手部功能障礙。輕者局部紅腫、疼痛,1周左右消失。重者漸漸呈現拇指內收狀,外展功能明顯障礙,部分病人可合并掌指關節(jié)屈曲或指關節(jié)過伸畸形,亦有人伴食指橈側畸形。大多數患者可在拇收肌附近摸到條索狀硬結,病程久者,大魚際群可有不同程度萎縮。
本穴刺激過強時尚可出現迷走神經反應。另外,本穴孕婦慎用針刺,尤其是強刺激。
89. 神門 (Shen men)HT7
【取穴】
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尺側腕屈肌腱與指淺層肌之間,深面為指深屈肌。血管分布:尺動、靜脈。神經分布: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針的尺側有尺側腕屈肌腱→針的橈側有尺神經、尺動脈、尺靜脈。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橈側為尺神經,位置較淺,稍向橈側即可刺中。產生向手尺側及指端放射觸電感,若造成尺神經損傷,日久可出現小魚際萎縮,小指和無名指運動障礙。
本穴針刺時,以得氣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穴位注射時應謹慎,如必須應用,宜用細針頭和刺激性小的藥物。
90.內關 (Neiguan)PC6 手厥陰心包經
【取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指深屈肌。血管分布:前臂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間動靜脈。神經分布: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前臂掌側間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指淺屈肌。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進針稍偏向橈側可刺及正中神經干,產生向手指尖的觸電感,若正中神經損傷,可影響拇指外展、屈曲和對掌,指端溫、觸、痛覺消失,橈動脈搏動減弱。
本穴針刺時,以得氣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穴位注射時應謹慎,如必須應用,宜用細針頭和刺激性小的藥物。
91. 曲池 (Quchi) LI11 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以手按胸,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之中點。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的橈側。血管分布:橈返動脈分支。神經分布: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干。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
【針刺方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若刺及橈神經干,可產生前臂外側、手背外側并向指端放射的強烈觸電感。如果造成橈神經損傷,可出現垂腕及橈神經支配區(qū)痛覺或喪失,嚴重損傷者可出現橈側伸腕長肌以下或伸腕前肌以下完全或不完全麻痹。
本穴針刺時,以得氣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穴位注射時應謹慎,如必須應用,宜用細針頭和刺激性小的藥物。
92.環(huán)跳 (Huantiao) GB 30 足少陽膽經
【取穴】
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下腿伸直,上腿屈曲,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與中三分之二交點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臀大肌,梨狀肌下緣。血管分布:臀下動、靜脈。神經分布:股后皮神經,臀下神經,深面為坐骨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坐骨神經→股方肌。
【針刺方法】
直刺2~2.5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坐骨神經正當穴位處,刺中該神經,可產生強烈的向大腿、小腿直至足部放射的觸電感 ,針尖偏向內側 ,則可刺中股后皮神經,觸電樣感只放射到大腿后面和大腿上部。坐骨神經過敏損傷,可表現為沿坐骨神經通通路及其分布區(qū)域出現疼痛、麻木及行走無力肌肉弛軟等癥狀。
本穴針刺時,以得氣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穴位注射時應謹慎,如必須應用,宜用細針頭和刺激性小的藥物。
93.陽陵泉 (Yanglingquan)GB34 足少陽膽經
【取穴】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腓骨長、短肌。血管分布:膝下外側動、靜脈。神經分布: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與腓深神經處。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趾長伸肌。
【針刺方法】
直刺1~1.5寸,酸脹感向下擴散;或沿脛骨后緣水平垂直刺入透陰陵泉,可深達3寸,整個膝部酸脹。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刺激不當可造成腓神經損傷,表現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揚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時足不能舉起,呈跨閾步態(tài)。
本穴針刺時,以得氣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穴位注射時應謹慎,如必須應用,宜用細針頭和刺激性小的藥物。電針時電流強度不宜過大。
94.足三里 (Zusanli)ST36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脛骨前肌,外側為趾長伸肌。血管分布:脛骨動、靜脈。神經分布:腓腸外側皮神經、隱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
【針刺方法】
直刺0.5~1.5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該穴若針刺過深(深度2寸以上),可刺中脛神經。由于針刺不當造成的脛神經損傷,可出現足與足趾不能屈曲,足內收受限,跟腱反向及跖反向消失,行走時以足跟著地,不能以足尖站立。
本穴針刺時,以得氣為度,不宜針刺過深和作大幅度提插、捻轉;穴位注射時應謹慎,如必須應用,宜用細針頭和刺激性小的藥物,臨床上有因穴位注射不當引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案例;電針時電流強度不宜過大。
95.涌泉(Yong quan)K1 足少陰腎經
【取穴】
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根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后三分之二的交點上。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跖腱膜中,內有屈趾短肌腱、屈趾長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足底腱膜→第二蚓狀肌→骨間肌。
【針刺方法】
直刺0.5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針感較為強烈,且有一定的升高血壓的作用,在治療血壓不穩(wěn)定的中風病人,特別是腦出血病人時,不宜針刺過深,刺激過強,以免引起再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