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椎病多與風寒濕刺激、慢性勞損、咽喉部感染、頸部外傷等有關,發(fā)病機制可歸納為風寒外襲,勞損筋骨,氣滯血瘀,氣血虧虛,痰瘀互阻,脾腎虧虛,臟腑失調(diào)。根據(jù)頸椎病的臨床表現(xiàn),將其分為頸型、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和交感 型和混合型。
1、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
為頸椎病各型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颊叩闹饕Y狀是痛和麻,頸部單側(cè)局限性痛,或向肩、臂、前臂乃至于手指放射,伴有麻木感。疼痛呈酸痛、灼痛或電擊樣痛,頸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壓時疼痛可加重。中醫(yī)膏方治療應用于緩解期。此類型的主要病機是氣血虧虛、痰瘀閉阻、經(jīng)脈不通,屬本虛標實之證。疼痛主要是由于“不通則痛” 、“ 不榮則痛” 所致。病程較短偏實者治以活血祛瘀、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方用益元舒筋煎加減;病程較長者往往偏虛,治以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方用益元養(yǎng)身煎加減。
(1)瘀血痹阻證:
臨床表現(xiàn):頸項肩臂疼痛麻木,以痛和麻為主,往往久治不愈,疼痛難忍,夜間猶甚。苔白膩,質(zhì)紫,脈弦緊。
治法:祛瘀通絡,蠲痹止痛
代表方:益元舒筋煎加減
膏方治療基本用藥:
活血化瘀:丹參、川芎、當歸、蒲黃、桃仁、紅花、田三七、沒藥、五靈脂、香附、牛膝;
祛風通絡:秦艽、地龍、羌活、獨活、穿山甲、全蝎、蜈蚣等;
補腎填精: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葫蘆巴等;
細料及其它:阿膠,白參,西洋參、紅參、高麗參、靈芝、紫河車。
隨癥加減:頸肩部酸脹疼痛明顯者,給予桑枝、金雀根等緩急止痛;伴見頭暈頭脹者,給予鉤藤、菊花、川芎、天麻等;
(2)肝腎虧虛證
臨床表現(xiàn):頸項酸楚疼痛,肩臂麻木,掣引肢臂,遇寒痛甚?;贾α?,甚者有肌肉萎縮,較多見的部位是手部的大小魚際肌等。平素乏力,不耐久作,舌質(zhì)暗,脈沉細。
治法:調(diào)和氣血,補益肝腎
代表方:益元養(yǎng)身煎加減
膏方治療基本用藥:
滋補肝腎:熟地、山茱萸、黃精、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等;
活血化瘀:丹參、川芎、當歸、蒲黃、桃仁、紅花、牛膝、香附、牛膝;
通絡止痛:田三七、沒藥、五靈脂、元胡、地龍、獨活、全蝎、蜈蚣等;
細料及其它:阿膠,龜板膠、白參,西洋參、紅參、靈芝、紫河車。
隨癥加減:頭暈不適者,加用天麻、鉤藤、川芎、牛膝等;伴見面部抽搐、跳痛者,給予白芥子、地龍、僵蠶、炒白芍等熄風止痙;
2、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當從“ 痙”“痿” 論治,多發(fā)于 40-60 歲,自覺頸部無不適,但上肢動作笨拙,手部細小動作失靈,步態(tài)不穩(wěn),可出現(xiàn)病理反射。重點應觀察患者肌張力的高低和肌力的強弱。肌張力增高、肌力降低,從“ 痙” 論治,主要由于惡血留于肝經(jīng),氣機受阻,肝氣不舒所致,治以活血祛瘀,疏肝通絡,方用益元解痙煎加減;肌張力降低、肌力降低,當從“痿” 論治,主要病機為陰陽虧損,經(jīng)脈失養(yǎng),治以益腎陰、補腎陽、化痰通絡,方用益元養(yǎng)痿煎加減。
(1)肝氣不舒,腑濁內(nèi)阻證(痙證)
臨床表現(xiàn):頸項疼痛僵硬,轉(zhuǎn)側(cè)不利,筋脈強直,肢體僵硬,下肢乏力,容易跌跤,上肢麻木,持物落下,肢體活動不靈活,甚者小便短澀或排出困難,大便秘結(jié),肢體水腫,腹脹腹?jié)M,肌張力增高明顯,舌質(zhì)紫脈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疏肝通絡,通腑解痙。
代表方:益元解痙煎加減。
膏方治療基本用藥:
補腎填精: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等;
活血化瘀:丹參、川芎、蒲黃、桃仁、紅花、牛膝、田三七、香附、牛膝;
疏肝理氣:柴胡、川楝子、郁金、枳殼、制香附、白芍、青皮、川芎等;
益氣健脾: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蘇梗、炙甘草等;細料及其它:阿膠,白參,西洋參、紅參、高麗參、靈芝、紫河車。
隨癥加減:伴見胸悶不適,短氣者,加用全瓜蔞、郁金、檀香等款胸順氣。
(2)腎虛痰滯證(痿證)
臨床表現(xiàn):頸項酸軟,四肢不舉,筋脈馳緩,肌肉萎縮,下肢萎廢,肌力下降,肌張力下降明顯,部分患者陽萎遺精,小便滴瀝不禁,語言含糊不利,頭重欲睡或泛惡胸悶,苔薄膩或膩,質(zhì)淡體胖,脈細滑。
治法:補益腎精,化痰清上
代表方:益元養(yǎng)痿煎加減
膏方治療基本用藥:
補腎填精: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等;
益氣養(yǎng)血:當歸、枸杞、黃精、桑椹、雞血藤、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等;
化痰通絡:白芥子、陳皮、膽南星、橘紅、路路通、制半夏等;
細料及其他: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白參、紅參、高麗參等。
隨癥加減:胃脘脹滿不適,加用陳皮、白術(shù)、佛手、香櫞皮等理氣和胃。
3.椎動脈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xiàn):常常頭頸部體位改變而引起眩暈,單側(cè)頸枕部或枕頂部發(fā)作性頭痛,視力減弱,耳鳴,聽力下降,可有猝倒發(fā)作。猝倒后因頸部位置的改變可馬上清醒。
治法: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代表方:益元通脈煎加減
膏方治療基本用藥:
平肝潛陽:潼白蒺藜、鉤藤、天麻、藁本、密蒙花、鬼箭羽、槐米等;
祛風通絡:地龍、川芎、桑枝、蜈蚣、全蝎、防風等;
豁痰開竅:制半夏、陳皮、白芥子、炒白術(shù)、膽南星、橘紅等;
細料及其他:阿膠、龜板膠、鱉甲膠、白參、紅參、高麗參等。
隨癥加減:伴有頭痛、頸項肩部四肢麻木、刺痛等痰瘀互結(jié)證者可合用血府逐瘀湯活血行氣、逐瘀化痰;伴有頭脹、頭重如蒙,惡心欲嘔,胸脘痞悶等痰濕中阻證者可合用半夏白術(shù)天 麻湯健脾燥濕、熄風化痰;伴有口苦脅痛虛煩不眠,眩暈心悸,痰多泛惡呃逆,頸項痠楚不舒等濕熱內(nèi)擾 證者可合用溫膽湯清膽化痰,理氣和胃;伴有頭暈乏力、倦怠神疲等氣血虧虛證者可用益氣聰明湯益氣養(yǎng)血,提升清陽。
在頸椎病診察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咽喉部的紅腫炎癥情況,從其色、腫的狀態(tài)程度,了解其屬虛屬實及炎癥程度,推測其頸椎病變的程度、預后,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在治療椎間盤病變的病人中,可以使用牛黃醒消丸、七厘散、麝香保心丸、珠黃散等,因為在基礎實驗中發(fā)現(xiàn)該類藥可通過緩解椎間盤炎癥、水腫而達到 利咽消腫、活血化瘀、調(diào)髓通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