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com)
“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孩子”
“你看某某家的孩子”
“一看到你我就頭疼”
……
這些幾乎是經(jīng)常聽到父母說,甚至是身為父母的自己,也經(jīng)常說的話。
我的一個朋友,有一天忍不住也提起了“別人家”的孩子,以此為據(jù)斥責自己讀幼兒園的孩子。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也很傷心、生氣,反問媽媽:
那你為什么不去做他的媽媽?你走吧,我也準備選擇別的媽媽了。
那一刻,朋友突然覺得有一絲慌亂不安,因為孩子的話都是直白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也就是說,孩子至少在那個時刻,是真的不愿意自己做他的媽媽了。朋友很受觸動,經(jīng)常拿這個故事來給別人講。
其實,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經(jīng)常表達對孩子的失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如果可以選父母,你真的有底氣被孩子選中嗎?
也許你是孩子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孩子身上有一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對于這些有別于其他個體的特點,從他一生出來你就要順從他、接納他、幫助他、鼓勵他。還有一些特性,是慢慢成長出來的,家庭的文化,父母對教育的理解力,父母以何種方式幫助孩子等等因素,都會影響這些特性的形成。
所以就家庭教育而言,最失敗的不是簡單的方法上的失敗,而是你與孩子形同陌路。
我給初三的孩子做過問卷調(diào)查,問題是“父母跟你最常說的話”。有些孩子說就三句,“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yè)”,“快點睡覺”。
無論有何種理由,如果親子間每天只是說這些話,就沒辦法進行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流,這才很多麻煩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也是親子矛盾的根本所在。一旦親子間的關系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模式,很多問題就難以解決了。
(圖片來源:pexels.com)
其實從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與人交流既是一種天性的需求,又是一種后天文化的造就。當孩子想跟你說話的時候,孩子希望你跟他說話的時候,你就跟他說,并且要好好說,很自然而然地進行,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交流習慣。
假如沒有這樣的家庭氛圍,事實上到了三、四年級時,孩子就不愿跟你交流了。三、四年級的孩子八九歲了,這是孩子自我覺醒的一個關鍵的年齡,一旦到了四年級,孩子的學業(yè),包括脾氣,以及情緒狀況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孩子再也不愿意跟父母進行自然的交流,那就有可能是之前的親子溝通出現(xiàn)了很大的問題。
所以孩子成長的一切過程,無論孩子現(xiàn)在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學,都屬于黃金時間,我們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就要很耐心地跟他們交流,對他們的所思所想積極地給予鼓勵,哪怕有些事情你還看得似懂非懂,還是可以放心地鼓勵他,而不是動輒批評,動輒有“生了你這個孩子很后悔的”言行。
確立家庭的第一文化
今天當我講到家庭教育時,總是會思考什么應該放在第一位?
縱觀孩子整個生命的成長過程,能放在第一位的,應該是可以作為家庭文化最核心的底線的東西,這個底線一定是生命——無論遇到什么情形都不能輕易的放棄生命,這個要作為家庭的第一文化。
(圖片來源: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