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證知識點總匯
三焦辨證是清代著名醫(yī)家吳鞠通創(chuàng)立的一種診治溫熱病的辨證方法。其依據(jù)《黃帝內經(jīng)》及先賢對三焦所屬部位的論述,結合張仲景六經(jīng)辨證及葉天士衛(wèi)氣營血辨證,以臨床溫熱病的傳變特點及規(guī)律為核心總結而成。三焦辨證將外感溫熱病的各種證分別納入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著重闡明了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熱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xiàn)、證候特點及其傳變規(guī)律。
三焦辨證在闡述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xiàn)的基礎上,也反映著溫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病理階段,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階段。從三焦證來看,上焦病證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的病變,而手太陰肺經(jīng)證多為溫病的初起階段,病情輕淺;手厥陰心包經(jīng)證為肺經(jīng)溫熱邪氣內陷心包之證。中焦病證主要包括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及手陽明大腸的病變,而足陽明胃主燥,易從燥化,多為里熱燥實證;足太陰脾主濕,易從濕化,多為濕溫病證。中焦病證多為溫病的中期階段,病情較重。下焦病證主要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的病變,屬溫病的末期階段,多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之證,病情深重。
一、辨三焦病證
(一)上焦病證
上焦病證是指溫熱之邪侵襲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所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微汗出,頭痛,咳嗽,鼻塞,口渴,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或但熱不寒,多汗,煩躁口渴,咳嗽,氣喘,苔黃,脈數(shù);甚則高熱,神昏,譫語,舌謇,肢厥,舌質紅絳。
【證候分析】溫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溫病一開始,即出現(xiàn)肺衛(wèi)受邪的癥狀。溫邪犯肺以后,有兩種不同的傳變趨向:一為“順傳”,即病邪由上焦順序傳人中焦,而出現(xiàn)中焦足陽明胃經(jīng)的證;另一種為“逆?zhèn)鳌保磸氖痔幏涡l(wèi)直接傳人手厥陰心包經(jīng),出現(xiàn)“邪陷心包”的證。故上焦病證有“邪犯肺衛(wèi)” “邪熱壅肺”與“邪陷心包”的不同。
邪犯肺衛(wèi),肺失宣肅,衛(wèi)氣郁遏,故見發(fā)熱,微惡風寒;邪熱蒸津外泄,則汗出;溫邪上擾清竅,則頭痛;肺開竅于鼻,邪居肺衛(wèi),肺氣失宣,故咳嗽,鼻塞;津傷,則口渴;溫熱之邪在表,則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等。若邪熱已由表入里,故但熱不寒;邪熱內盛,則汗出,煩躁口渴;邪熱入里,熱盛肺壅,肺失肅降,氣逆于上,故見咳嗽,氣喘;肺熱內盛,則苔黃,脈數(shù)。若肺經(jīng)之邪不解,逆?zhèn)餍陌?,心神受擾,舌為心竅,則見神昏,譫語,舌謇;里熱壅盛,故見高熱不退;邪熱內郁,陽氣被遏,不達于四末,故見肢厥;熱灼營陰,則舌質紅絳。
【辨證要點】邪犯肺衛(wèi),以發(fā)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為主要表現(xiàn);邪熱壅肺,以但熱不寒、咳喘、苔黃、脈數(shù)為主要表現(xiàn);邪陷心包,以高熱、神昏、肢厥、舌質紅絳為主要表現(xiàn)。
(二)中焦病證
中焦病證是指溫熱之邪侵犯中焦脾胃,從燥化或從濕化所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身熱氣粗,面紅目赤,腹?jié)M便秘,渴欲飲冷,口燥咽干,唇裂舌焦,小便短赤,大便于結,苔黃燥或焦黑,甚則神昏譫語,脈沉實有力;或身熱不揚,頭身困重,胸脘痞悶,泛惡欲嘔,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黃膩,脈細而濡數(shù)。
【證候分析】溫邪從上焦順傳于中焦脾胃,邪入陽明則易化燥傷津,出現(xiàn)陽明的燥熱證。
邪入太陰則易濕化,而出現(xiàn)太陰脾經(jīng)的濕熱證。故中焦病證有“陽明燥熱證”和“太陰濕熱證”的不同。
溫熱之邪內入陽明,燥熱熾盛,故見身熱;邪熱壅盛,故呼吸氣粗;熱性炎上,故面紅目赤;熱熾津傷,故渴欲飲冷,口燥咽干,唇裂舌焦,小便短赤;胃腸津虧,燥屎內停,故見腹?jié)M便秘;侵擾心神,故見神昏譫語;苔黃燥或焦黑,脈沉實有力,為熱結津虧之征。溫邪內犯太陰,中焦?jié)駸崽N郁,熱蒸于濕,濕郁于肌腠,故身熱不揚;濕性重著,留于肌腠,故頭身困痛;濕熱阻滯于中焦,脾氣受困,故見胸脘痞悶,泛惡欲嘔,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黃膩,脈細而濡數(shù),為濕熱內蘊之象。
【辨證要點】陽明燥熱,以身熱、腹?jié)M、便秘、苔黃燥、脈沉實等為主要表現(xiàn);太陰濕熱,以身熱不揚、脘痞欲嘔、頭身困重、苔黃膩、脈濡數(shù)等為主要表現(xiàn)。
(三)下焦病證
下焦病證是指溫熱之邪犯及下焦,以劫奪肝腎之陰為主所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身熱,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顴紅,口舌干燥,神倦,耳聾,舌紅少苔,脈虛大;或見手足蠕動,或瘛疭,心中儋儋大動,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
【證候分析】溫熱病邪,久居中焦,燥熱消灼下焦陰液,而致肝腎受累,故多為肝腎陰傷之證。
溫病后期,邪熱深入下焦,損及肝腎之陰。腎陰虧耗,虛熱內生,故見身熱,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顴紅;肝腎陰精既耗,神失充養(yǎng),故神倦;耳失充養(yǎng),故耳聾;口舌干燥,舌紅少苔,脈虛大,為陰虛內熱之象。熱邪久羈,腎陰被灼,水不涵木,筋失所養(yǎng),虛風內動,以致出現(xiàn)手足蠕動,甚或瘛疭;心中儋儋大動亦系陰虛水虧,虛風內擾所致;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均為陰精耗竭之象。
【辨證要點】腎陰虧虛,以身熱顴紅、神倦耳聾等與陰虛癥狀共見;肝陰虧虛,以手足蠕動、瘛疭、舌絳苔少、脈虛等與陰虛癥狀共見。
二、三焦病證的傳變
三焦病證的傳變與否,取決于病邪的輕重和機體正氣的強弱。病邪盛,或正氣虛,則傳變易于發(fā)生。傳變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正如《溫病條辨·中焦篇》所言:“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zhèn)鲃t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