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于烏克蘭境內的477A工程樣車,東烏沖突開始的時候烏克蘭還想繼續(xù)研發(fā)這玩意來著
依然書接上回:
01
前言
前文說到在1984年火箭炮兵裝備總局命令在下一代主戰(zhàn)坦克上使用152mm滑膛炮后,莫洛佐夫設計局立刻在490A工程“叛亂”上展開了改進。這一改進型最開始被賦予“拳擊手”的代號,但在80年代末經歷了一系列布局上的大改后被重新命名為“鐵錘”,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477工程。最終成為蘇聯真正選擇的477工程可謂是一臺在火力,機動和防護三要素上全面超越前型的鋼鐵怪物。若該車真正服役,世界范圍內想必會掀起新一輪的坦克競賽。但隨著蘇聯在1991年轟然解體,一切都成為了過眼云煙,477工程在蘇聯解體后還曾有過一段短暫的發(fā)展,其最終成果是477A工程。雖然477工程最終沒有成功,但其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為人類坦克發(fā)展史打開了全新的篇章,可能會引領未來幾十年內坦克的發(fā)展方向。
02
歷史
1984年,莫洛佐夫設計局接到了在下一代主戰(zhàn)坦克上裝備152mm滑膛炮的要求。在次年,一種裝備152mm 2A73火炮,脫胎于490A工程的新型主戰(zhàn)坦克方案被設計了出來,這也就是477工程“鐵錘”的起源。除了強大的主炮之外,該車還裝備了包括“Argus-2”熱成像設備,數字式彈道計算機等一系列先進的火控系統。該車的副武器也很有亮點——為了適應城市戰(zhàn)的需要,其位于炮塔頂部的遙控武器站由最初的12.7mm機槍被換成了一門2A72型30mm機炮(沒錯,就是BMP-3和04上的那門)。該車的另一個先進之處在于其全部備彈都儲存在機械化彈藥架內,根本無需人力搬運,極大地提高了火力持續(xù)性。除此以外,莫洛佐夫設計局還為其裝備了全新的雙流傳動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蘇俄坦克一直以來的傳動系統問題。1987年,第一輛樣車在沒有裝備熱成像瞄具和新型裝彈機的情況下被制造了出來,隨后在1988年經歷了一系列測試。初步的測試對該車并不有利——其新型主炮裝彈機和30mm火炮的供彈機構雙雙在可靠性測試中敗下陣來。但在隨后的測試中,477工程依靠1500馬力的6TD發(fā)動機跑出了63km/h的高速,其他各項指標也表現良好。隨后,477工程便得到了蘇共中央委員會代表們的一致認可,最終成為了蘇聯下一代主戰(zhàn)坦克的最終選型。在蘇聯解體后,莫洛佐夫設計局并沒有立即停止477工程的進一步研發(fā),而是拿出了進一步優(yōu)化的477A工程。該車擁有新型自動裝彈機,可容納的彈藥長度相比477工程有了進一步提升,且正面裝甲加厚,防護性能得到進一步強化。當然,由于烏克蘭政府并無閑心和閑錢支持該項目的研發(fā),477A最終也沒能逃過下馬的命運。雖然該項目最終也沒能成功,但477工程整個項目的相關經驗被俄羅斯的烏拉爾車輛廠繼承,最終在經歷195工程的失敗后研發(fā)出了更實際的148工程,也就是T-14“阿瑪塔”。
不知道現存哪里的477工程樣車,其大傾角首上,車體正面的三角結構,布置嚴絲合縫的爆炸反應裝甲,30mm機關炮炮架,依稀可見的周視鏡等都在訴說著這臺巨獸曾經的傳奇
477工程和477A工程的側視圖
3.1
機動性
機動方面,477工程全系列均裝備了6TD系列柴油機,結合其實際表現來看應當為1500馬力的6TD-3。6TD系列已經是本公眾號的??土?,其小體積和高功率的特性使得其適用性極強,但較低的扭矩輸出又使得該發(fā)動機的整體表現較同功率的車里雅賓斯克V2系列或A系列柴油機和克里莫夫的GTD系列燃氣輪機有著一定差距。此外,莫洛佐夫廠到現在也沒能成功解決1500馬力6TD-3由于轉速高帶來的可靠性問題。由此一來,與裝備GTD-1500的299工程和裝備A85的195工程相比,477工程的發(fā)動機無疑是個減分項。但在傳動系統方面,477工程裝備了先進的雙流傳動系統,對于大功率柴油機而言無疑是個重大利好。想必在477工程上已然看不到此前T-72系列由于高檔位轉向時規(guī)定轉彎半徑較小而造成的諸多翻車事故了。此外,477工程同樣支持真正的中心轉向能力,使得其在狹窄區(qū)域內的機動表現得到了不小的提升。行走機構方面,477工程沿用了490A工程的整體設計,使用了7對來源于T-64坦克的實心路輪配用扭桿懸掛及液壓減震器的組合,可靠性較高,而得益于其和490A工程一樣平整的動力艙,477工程的射界也得到了一定保證??傮w而言,雖然很遺憾的沒有使用整體性能表現更好的X型柴油機或燃氣輪機,但得益于先進的傳動系統,可靠的行走機構及功率夠大且足夠緊湊的6TD發(fā)動機,477工程的機動性在所有蘇俄第四代坦克方案中處于第一梯隊,且其較低的自重能有效的彌補其扭矩不足的缺點,完全可以和豹二等西方第三代坦克一較高下。
477工程的側面剖視圖,可見其雙流傳動系統占據了不少體積并使得動力艙向后突出,圖中同樣可以看到其厚實的正面裝甲和優(yōu)秀的俯仰角
3.2
火力
火力方面,477工程采用的同樣是熟悉的組合——152mm 2A73火炮配“Grifel”系列穿甲彈。其在2000m外對呈60度傾斜的勻質鋼的穿透力達到了520mm,足以稱得上恐怖。477工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裝彈系統。477工程全系列車內的全部彈藥均裝置在機械化彈藥架中。最初的方案是在炮塔座圈內兩名乘員之間放置一個能容納8發(fā)彈藥且隨炮塔轉動,可以隨時裝填的待發(fā)彈藥架,剩余的32發(fā)彈藥儲存在戰(zhàn)斗室和動力艙之間的上下兩個環(huán)形彈藥架內,炮塔需要回正才可從此彈藥架向炮塔內部的待發(fā)彈藥架內搬運彈藥。477A工程則改用了一個隨炮塔轉動的10發(fā)轉輪式待發(fā)彈藥架和兩個裝有12發(fā)彈藥,布置在車體前部的轉輪彈藥架的布置,雖然攜帶彈藥的總數有所下降,但炮塔內的10發(fā)彈藥架則能更好的保持戰(zhàn)斗狀態(tài)下的火力持續(xù)性,且此布局相比于原布局占用車內空間相對較小。在新型自動裝彈機的加持下,477工程據稱可以達到14發(fā)每分的驚人射速。雖然火力持續(xù)性相比“阿瑪塔”和299工程這種大型豎置彈頭輪盤裝彈機還有著不小差距,但477工程的設計同樣使得整車的彈藥架全部機械化,極大節(jié)省了人工搬運彈藥的麻煩,相比西方的尾倉裝彈機設計更適合大口徑火炮使用。除了主炮以外,477工程延續(xù)了此前蘇俄坦克傳統的7.62mm PKT同軸機槍,且在炮塔頂部左側布置了一門用于對抗輕型裝甲目標的2A72型30mm機關炮,在發(fā)射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時的最大穿深可以達到130mm以上,甚至可以擊穿西方第三代坦克的側面裝甲,而得益于破片榴彈的加入,這門炮既可以反裝甲,也可以用來防空,使得477工程的綜合作戰(zhàn)能力得到增強?;鹂叵到y方面,477工程與490工程和490A工程完全一致,使用了“Argus-2”熱成像儀和數字式彈道計算機等先進設備。但值得注意的是,477工程上的“Argus-2”是以周視鏡形式出現的,與490工程“白楊”和英國維克斯Mk7/2上的UA9090熱成像儀的布置方式類似。這種設計使得車長和炮手都可以使用熱成像設備,使得477工程擁有一定程度上的全天候“獵-殲”能力,這點較490工程最終方案和490A工程更好,和490工程“白楊”幾乎處于同一水平。此外,477工程也繼承了490A工程較為優(yōu)秀的射界。其擁有-10到20度的俯仰角,再結合平整的引擎艙,其射界可能比某些西方第三代坦克更為優(yōu)秀。整體而言,雖然裝彈機可靠性問題一直存在,但得益于采用蘇聯時期最先進的火控系統及世界范圍內最強大的火力系統之一,477工程在火力方面足以對西方第三代坦克保持絕對優(yōu)勢,而其優(yōu)秀的射界也是錦上添花,賦予了477工程更佳的地形適應性。
477A工程的裝彈機構原理示意動圖
3.3
防護
477工程的防護性能同樣創(chuàng)立了又一個巔峰。與在炮塔下部有著一定防護的490A工程相比,477工程完全放棄了炮塔的裝甲防護,節(jié)省了更多重量用于防御車體正面。其擁有一個5層結構,LOS達1000mm以上且?guī)в写髢A角的首上復合裝甲模塊,不僅增強了其正面防護,也使得其對于攻頂導彈的防護更佳。此外,駕駛員前部還有一塊LOS達1000mm,截面較方的復合裝甲,應當為NERA材質。477工程前部還有一塊突出的三角形復合裝甲,最厚處LOS達570mm,此外外部布置有“孔雀石”或“利刃”等爆炸反應裝甲,使得其車體正面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最硬。477工程的戰(zhàn)斗室側面同樣布置了LOS為200mm的復合裝甲,此外還掛有70mm厚的復合裝甲裙板,側向防護得到了較大提升。相比之下,477工程的炮塔就沒那么出彩了。其由50mm勻質鋼裝甲焊接而成,幾乎無法抵御任何武器的直擊。但對于主要為平原裝甲集群作戰(zhàn)設計且炮塔正面被彈面極小的477工程而言,其主要被彈區(qū)域依然是車體首上,故并不需要厚實的炮塔裝甲。由于駕駛員在車體右側,477工程與490A工程一樣在車體前部左側布置了大型油箱,提升了對化學能彈的防護性能。477A工程的防護布局與477工程幾乎一致,但是由于其前部為彈藥,故沒有油箱輔助防護,較477工程差一點,但其更加厚實的首上裝甲又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該缺陷。除了厚實的裝甲防護以外,477工程同樣裝備有主動防護系統,具體型號應當為“鶇-2”或“競技場”,可以提供對反坦克導彈或破甲彈等低著速彈藥的防護。整體而言,雖然477工程的彈藥沒有相應的泄壓手段,但其堪稱世界第一的正面裝甲防護和主動防護系統的使用使得其擁有脫胎于第三代坦克的防護性能,在蘇俄四代坦克中都能屬于領先水平。
477A工程的俯視及側面剖視圖,可見其和477工程幾乎一樣的裝甲布局和車體前部兩側的彈藥架
04
總結
總體來說,得益于超群的火力,強大的機動性和近乎無敵的正面防護能力,477工程絕對是蘇聯坦克設計史上的巔峰之作,平原裝甲集群戰(zhàn)術下的最強坦克。雖然屬于它的時代已然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逝去,但477工程讓我們看到了坦克發(fā)展的未來。隨著“阿瑪塔”等第四代主戰(zhàn)坦克的出現,477工程上遺留的諸多技術必定在將來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