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拳法真詮
序〈吳家駒〉
國民習于弱,始歸咎于體力之不強,國俗皆右文,乃慨嘆于武學之不振,嗚呼惑已,大熊經(jīng)鳥伸,傳自上古,少林武當,拳家輩出,吾華武術(shù),豈真後人,顧諳武事者,成則粗野無識,唯知以力凌人,或則秘而不宣,唯恐以武犯禁,訓致御侮強身之術(shù),起衰立懦之功,不能傳之人人,漸成此萎靡無氣之風習,滋可惜也,我友薛君顛,河北奇士也,精技擊,通內(nèi)功,復能不吝所知,欲盡所學之秘傳,筆之于書,公之當世,前曾著形意拳講義出版,早已風行南北,紙貴洛陽,近復著象形會真一書,于擊刺騰閃之法,俯仰進退之方,罔不詳細指明,便人人無師自習,取象于獅熊猿鶴,而歸本于練氣練神,蓋術(shù)也近乎道已,予于武學一無所曉,力不能縛一雞,而薛君樂與予談,且示此編囑為之序,予將何以為言哉,惟期此書一出,青年有志,人手一編,修養(yǎng)身心,共臻強固,更愿海內(nèi)武學家,人人能志薛君之所志,各出其不傳之秘,以牗民而覺世,俾國人共同研習,體力資以鍛煉,一洗從前荏弱不振之習,蔚成國民知方有勇之風,則薛君此編,功用將影響全國,不其偉歟。
民國二十二年一月湘潭吳家駒
序〈張廷諤〉
自歐西火器,輸入中國,而拳勇刺擊之學,遂廢不講,夫文明國民,各有其獨精之技能,為世罕見,鮮如日本尚能傳其柔術(shù),以夸于世,如中國之大,乃于先民所遺武術(shù),罔知研索,是誠有心人重為大息者矣,薛君愿手著是編,蓋參會華氏五禽經(jīng),而得知其奧者,學者神而明之。足以卻病延壽,用人勝天,視世所謂武術(shù)者,又高出百倍,茲以求之者眾,乃付手民,以公于世,所以振國民之精神,健青年之體魄者,我知其未有艾也,爰志數(shù)言,以志景仰。
中華明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九月浭陽張廷諤撰
序〈盧克捷〉
蓋聞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為立身之要術(shù),亦治國平天下之大經(jīng),凡古往今來,大英雄大豪杰莫不根基乎此,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彥云:欲為健全之事業(yè)必具健全之身心。所以士欲充其德智,而成大英雄豪杰以平治天下國家者,必先由鍛煉身心始。吾國體育一道發(fā)明最早,起自伏羲畫卦,內(nèi)運先天之炁以存意,外象鳥獸之勢以為形,意象交修而內(nèi)外固矣。厥後鍛煉身心之術(shù)代有發(fā)明,如華佗之五禽戲,宋元之南北宗是也。然大半言術(shù)不言理。眾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惜乎越傳越訛,遂迷入歧途而終身不返甚者,欲益反損。求其能身心交修易理透徹者不可多見,誠可痛惜。即或間有一二杰出者得其竅要,然非心性偏狹,即粗鄙不文,其教于人也語焉而不詳,傳焉而不精,使學者迷離惝恍如墜云霧,而欲登堂入室已難矣。邇來我國,鑒于人民之日弱,國家之式微,遂竭力提倡國術(shù)以資圖強,然教者雖多精者殊鮮。我?guī)熝栴?,原籍河北東鹿縣人,天資既深造詣尤宏,曾受業(yè)于虛無上人親承口講,指畫面壁十年盡得三昧,所談皆易理易數(shù)所演者皆象勢象形,全革花勢浮文之俗套,闡揚禪理發(fā)為武術(shù),學者一經(jīng)指授莫不洞明竅要,不但僅能鍛煉身體,且可由此明心見性,小之則能獨善其身,大之可以兼善天下。尚能人人明而習之,又何憂身之不健而國之不強乎。吾師苦口婆心設(shè)館收徒雖盛寒暑不輟,然尤恐不能普及全國流傳久遠,復發(fā)為文章著象形術(shù)一書以廣播揚,其用心深遠良可欽仰,捷親承教益,微有心得,又承囑為謄寫付梓用,特不揣做序,以介紹于有志之士,希共登道岸云。
中華民國二十年十月受業(yè)門人盧克捷謹序
自序〈薛顛〉
法曰:
虛無上人法號靈空五臺南山卓錫崇峰
花甲兩度其顏猶童求真訪道三教精通
參贊古易象理禪宗以術(shù)延命普度眾生
負荷茲道傳之無窮
聞唯鍛煉身心術(shù)亦多矣,創(chuàng)于古者為熊經(jīng)鳥伸呴吸導引華佗氏之五禽戲是也。盛于今者為各項運動。孫唐氏之體操法,圖田氏之靜坐法是也。然前者去彌遠久,失真?zhèn)鳎嵴吣w淺平庸不足為訓。吾人生當晚近,不及私淑古人,欲求一性命精修之道,誠有如暗室中摸索織微之物,終于取得無從,豈非恨事。就令有一二師資出,而任此啟承重責,往往因遇非其人不肯輕予授與,或難遇其人而機緣不合,非淺嘗即止廢于半途即務(wù)廣而荒莫精一技,甚至越演越遠,歧而又歧。不惟身軀無自健全,且有病害中于肢體,終身成為廢疾者比比皆是。詎非至可痛心者乎。吾師虛無上人法號靈空,卓錫五臺,功行圓滿。已得上乘法而猶以不獲造極普濟群倫為欠,年高以至花甲兩度,仍遍歷二十四省名山大川尋師訪道。積時既久,爰本夙得三教真旨之竅奧,精研內(nèi)家外家之功,運用先天固有之真,培養(yǎng)後天有象之體,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推演變化,妙極神明。內(nèi)運其意,外發(fā)其象,象由于意,致意實在于象先,故象形者,即誠中形外意也。蓋有象而外全非真象。無意之中確有真意。法曰: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議。此非淺道者所能領(lǐng)會萬一也。吾師以先知先覺之資,負啟導後知後覺之責。迷途指徑,正路可由。倘習斯道者,真能悟其真意,運彼性靈通其變化,內(nèi)外和合,而神完精炁堅凝而性定健行不息,效用漸積而宏大其身,有不健壽,有不延者,無是理也。顛不敏,親炙于吾師之門,幾易葛裘,雖難精究其法術(shù),愧仍未盡其神化。但恐斯道自我得之復自我失之,上無以對吾師,下無以慰同好。特草是編以公世人,并為吾師廣播善緣耳,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東鹿縣薛顛著于天津國術(shù)館
緒言
自伏羲畫卦闡明陰陽,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作八卦,象生其中。嗣命陰康作大舞戲,舒展肢體循環(huán)氣血以愈民疾。黃帝作內(nèi)經(jīng),采按摩導引諸法以卻病。老子講性舍學成道教鼻祖。釋氏談慧,命旨成西方之佛??鬃诱撎烀远仔泻踔小Gf子吐故納新合于呼吸熊經(jīng)鳥伸以求難老。漢華佗氏因而推廣作五禽戲(虎鹿熊猿鳥)運動鍛煉身心以強精神,此皆古圣發(fā)明體育之由來也。今之講體育者,不能參贊古圣之旨,言術(shù)不言理,言勢不言意。視技擊為無用,不以作鍛煉身心之大通,已失體育之原理矣。且人生日食五谷又有七情六欲之薰心,榮衛(wèi)失宜六氣所中,氣血凝聚而成疾。青年人往往而夭壽,良可痛惜也。此書是編釋明古圣真意作象形術(shù)以倡其道,使人四靈百骸運動,而象其形效其靈性,悟其真意,通其造化以除疾病,是故延壽莫大乎法象,變通莫神乎心意,象以道全,命以術(shù)延,道則為體,術(shù)則為用,性命雙修之法門,盡在于斯學,者至誠不息而深思默悟,得之于身心,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則終身用之不盡也。
法曰:
伏羲畫卦首明陰陽取之身物卦象昭彰
陰康大舞民體健康黃帝內(nèi)經(jīng)卻病良方
道家吐納禪定坐忘孔言天命語極精詳
漢氏華佗象理闡揚五禽游戲俾人健強
象形取義道啟康莊命以術(shù)延道以人昌
勿忘勿助至大至剛精修性命云胡不藏
第一章
第一節(jié).武藝道藝分論
蓋武術(shù)一途,分內(nèi)外兩家,有武藝道藝之稱,練武藝者,注意于姿勢重勁力,習道藝者,注意于養(yǎng)氣而存神,以意動,以神發(fā)也,茲分述如下:
(甲)練武藝是雙重之姿勢也,兩足用力中心在于兩腿之間,全身用力,用後天之意,一呼一吸,積養(yǎng)氣于丹田之內(nèi),而吸收有益之成分,久之則身體堅如鐵石,站立姿勢穩(wěn)如泰山,一旦與人相較,起如鋼銼,落如鉤竿,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象,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束身而起,長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日不放松,拳經(jīng)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此謂之濁源,所以為敵將之武藝,固靈根而動心是也,若練到登峰造極至善處,亦可以戰(zhàn)勝攻取無敵于天下也。
(乙)練道藝者,是單重之姿勢也,一足用力,前虛後實,重心在于後足,前足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實其腹,使其意思與丹道相合,進退而返,毫無阻滯,進則如弩箭在弦,發(fā)出直前而行,退則如飛鳥歸巢,飄然而返,勇往迅速絕無反顧遲疑之狀態(tài),而且練習之時,心中空空洞洞,無念無想,其姿勢雖千變?nèi)f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謂從容中道者是也,偈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心,心空也,身無身,身空也,釋迦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其殆道藝之學不二法門歟!蓋靜者動之基,空者實之本,心中空虛則靈不昩,有大智慧,大明悟發(fā)生,如有人來擊,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隨彼意而應之,自然有堅決之抗力,靜為本體,動為作用,正是此意也,蓋拳發(fā)三節(jié),無有象,如有象影不為能,隨時而發(fā),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以致飲食之間,皆是用,所以無人而不自得,無往固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此是養(yǎng)靈根而靜心者之用也。
第二節(jié).初學規(guī)矩
練拳術(shù),應循規(guī)蹈矩,不可固執(zhí)己見,致有偏枯之弊,若專從力之方面發(fā)展,則為力所拘,專從氣力之方面發(fā)展,則為氣所蔽,專求沈重則為沈重所捆,專求輕浮,則為輕浮所散,總之氣血并重,性命雙修,循序漸進,自強不息,久之則神意歸于丹田,靈氣貫于腦海,其身體自然能輕,能重,輕則身輕體健,行走如飛,重則屹立如山,確乎不拔,蓋煉神還虛則身輕如羽,氣貫涌泉則重如泰山也。
第三節(jié).初學三害
練武術(shù),有當注意之三害,三害不明,練之足以傷身,學者,能力避三害,非特體魄強健,而且力量增加,勇毅果敢,并能神清氣爽,明心見性,直入道義之門,三害者為何,一曰拙力,二曰努氣,三曰挺胸提腹,拙力者用力太笨,氣血凝滯,以致血脈不能流通,筋骨不能舒暢,甚至四肢拘急,手足不能靈活,浸假而虛火上炎,拙氣滯滿胸臆,及肢體凝滯之慮,或細胞爆裂變成死肌,或結(jié)為癥瘕,貽害終身不可不慎,努氣者,力小任重,或用力太過,以致氣滿胸膈,壅滯不通,其氣管往往有爆裂之慮甚至氣逆肺炸或不治之痼疾者,亦數(shù)見不鮮,挺胸提腹者,氣逆上行,不能降至丹田,兩足似浮萍之無根,重心不定,身體搖動不安,譬如君心不合,百官失其位,拳術(shù)萬不能從容中道,練習時,務(wù)要將氣降至丹田,以直達于涌泉,然後身體屹立如山,雖有雷霆萬鈞之擊,不能撼動其毫厘,學者果能明三害,力為矯正用九要八論之規(guī)矩,勤加鍛煉,循序漸進,以至陞堂入室而得拳法三昧是為入道,學者,其各注意焉。
第四節(jié).樁法慢練入道
觀夫世之進化,每種事業(yè),無不先立基礎(chǔ)而後進展,基礎(chǔ)固,則進步速,拳術(shù)之道,尤宜先立基礎(chǔ),故初學,以樁法為始,一曰降龍樁,二曰伏虎樁,練此樁法,先要虛其心,涵養(yǎng)本源,以呼吸之氣下貫丹田,而充實其腹,慢慢以神意運動,舒展肢體,使氣血循環(huán)周身,流通百脈,藏腑清虛,筋絡(luò)舒揚,骨健髓滿,精氣充足,而神經(jīng)敏銳,故謂之養(yǎng)基立本,此樁法慢練增力之妙法也,諺云,本固枝榮,如聞本立而道生,以後無論操演何種拳勢,精益莫不本此,雖起初不得妙境,久而久之心領(lǐng)悟會,不難妙極神明,否則不依規(guī)矩,操之過急。四肢畢生錬折之苦,雖費神勞力而不得佳果,樁法慢性之鍛煉,系順天命之性,合乎自然之道,一動發(fā)于性,一靜存于命,偈曰,靜為本體,動則作用,正是會意形象之法門,而道蘊藏其中矣,急練求之者,難得其中實益也。
第五節(jié).三層道理
(一)煉精化氣(二)煉氣化神(三)煉神還虛
煉之以變化人之氣質(zhì)復其本然之真也
第六節(jié).三步功夫
(一)易骨,煉之以固其基,以壯其體,雖老年人,可減少其石灰質(zhì),而增加其彈力性,肢體骨骼,堅如金石,重如山岳,有時意輕如鴻毛,意重而似泰山;
(二)易筋,煉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俾伸縮力,逐日增加,有拔山蓋世之氣,奮發(fā)有為雄飛于世界,雖血虧氣弱之病夫,一變而為銅筋鐵骨之壯士,豈非易筋云乎哉;
(三)洗髓,煉之以減其重量,增其彈力,輕松其內(nèi)部,活潑其運動,俾骨中清虛靈活而身輕如羽,體健似金剛矣。
第七節(jié).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有一定之規(guī)矩,身體運轉(zhuǎn)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齊整而不可散亂,方者正其中,即此意之謂也;
(二)暗勁,練之以充實其丹田,使肢體堅如金石,但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動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圓者應其外,正是此意也;
(三)化勁,練時周身四肢動轉(zhuǎn)進退起落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惟形象規(guī)矩,仍是前兩種,不可改移,但順其自然之程序,勿忘勿助,一氣貫通而已,三回九轉(zhuǎn)是一勢,即此意也。
第二章.九要
第一節(jié).三弓
脊背相弓督脈上昇,兩肱相弓出勢速猛,兩股相弓進退靈通,故謂之三弓。
第二節(jié).三垂
肩要下垂氣力貫肘,肘要下垂力氣至手,氣要下垂丹田養(yǎng)守,故謂之三垂。
第三節(jié).三扣
膀扣開胸精氣上昇,陰氣下降任脈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謂之三扣。
第四節(jié).三圓
脊背形圓精氣催身,身形勢圓旋轉(zhuǎn)通神,虎口開圓剛?cè)猃R伸,故謂三圓
第五節(jié).三頂
頭上有頂沖天之雄,手上有頂推山之功,舌上有頂吼獅威榮,故謂三頂
第六節(jié).三擺
兩肘要擺擺肘保胸,身形宜擺擺身形空,膝擺步坳旋轉(zhuǎn)靈通,故謂三擺
第七節(jié).三挺
挺頸貫頂精氣上通,勢若挺腰氣貫四梢,一身抖挺力達九霄,故謂三挺
第八節(jié).三抱
膽量抱身臨事不亂,丹田抱氣氣不外散,兩肱抱肋出入不繁,故謂三抱
第九節(jié).起鉆落翻要義
起要勢鉆,落要勢翻,起要勢橫,落要勢順,起為橫之始,鉆為橫之終,落位順之始,翻為順之終,起鉆落翻,四字理分清。
第三章.八論
第一節(jié).論身
前俯後仰,左側(cè)右斜,正而似斜,斜而似正,陰即是陽,陽即是陰
第二節(jié).論肩
精氣貫頂,肩要下垂,兩肘齊心,手勢相隨,身力至手,肩肘所催
第三節(jié).論肱
左肱前伸,右肱掩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曲相弓形,出用返方
第四節(jié).論手
右手在肋,左手齊心,兩手陰陽,用力前伸,手隨身動,勢出宜迅
第五節(jié).論指
五指各分,形相似鉤,虎口圓開,有剛有柔,力要至指,須從意求
第六節(jié).論股
左股在前,右股後橕,似直不直,似弓不弓,進則用力,股如返弓
第六節(jié).論足
左足直出,右足斜橫,步法莫紊,前踵對脛,兩足旋轉(zhuǎn),足指扣定
第八節(jié).論谷
谷道提起,氣通四稍,兩*跨*轉(zhuǎn)動,臀部肉交,勢隨身變,速巧靈妙
法曰:
九要八論理要明生克變化有神通
學者悟通玄中妙心意象形任性行
第四章.四稍
第一節(jié).筋稍
爪為筋稍,手足指功,手抓足踏,氣力兼并,爪之所至,立生氣功
第二節(jié).骨稍
齒為骨稍,有用在骨,切齒則發(fā),威猛如虎,牙之功用,令人膽怵
第三節(jié).血稍
發(fā)為血稍,怒發(fā)沖冠,血輪若轉(zhuǎn),精神勇敢,雖微毛發(fā),力能憾山
第四節(jié).肉稍
舌為肉稍,卷則降氣,目張發(fā)豎,丹田壯力,肌肉像鐵,腑臟充實
法曰:
四稍之威理要研精神勇敢力催山
若明四字玄中妙神意光芒氣綿綿
第五章
第一節(jié).六合
六合有內(nèi)外之分,內(nèi)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又曰,筋與骨合。皮與肉合,腎與肺合,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足合,又謂之內(nèi)外三合,總而言之,合則謂全身法相,即是神合,意合,精氣合,光線芒芒神光四射,一氣貫通而謂之真合矣。
法曰:
心要虛空精神要堅意要安逸氣要混元
神光耀射光線綿綿全體法相無虛不然
第二節(jié).八忌歌訣
出拳高舉兩肋空絕力使來少虛空力猛變遲傷折快臂肱直伸無返弓身無樁法如桿立相擊易跌一身空怒騰氣昇血沖腦心智變動不機警
第三節(jié).八性
八性者,即抓撲抖掀截掛舒綿是也,抓者,如饑鷹之抓物,撲者,似貍貓之向前撲鼠也,抖者,一身之力如猛獸之抖毛,掀者,即托起,平托,高托,左右相托也,截者,是擋住不讓敵人手足發(fā)出也。掛者乃是掛住敵人手足不能退回,或左掛,右掛,使一身不得中和之力也,舒者,伸開,于鳥之抖翎,展翅抖擻法也,綿者,柔也,柔中有剛,如沾綿聯(lián)絡(luò)相隨之意也
第四節(jié).論步
(甲)寸步,在前之足不退,向前進步。後足蹬力,催前足,(又謂之墊步)此著只用,為敵所逼,無暇換步,方取此捷徑,以制敵所不催,以其全用寸力,故曰寸步
(乙)剪步,前足先進,後足一直向前大進即進之足復為後跟,以其步法連環(huán),故曰剪步
(丙)弓箭步,兩足斜丁勢,前足著地,足心懸起,五指抓地,腿似曲弓,即返弓,因其兩腿似弓,其要點全用後足尖往前放力崔身,此步用途最廣,消息全憑後足蹬,故曰弓箭步
(丁)三角步,進退皆以三角勢,或左或右,或進步,抽撤無方,形蹤無定,以其進退曲斜,故曰三角步
(戊)八字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之姿勢,向右轉(zhuǎn)為順步勢,回身先以左足向右足外合勁扣步,扣成八字形式
此右一左二之足勢如向左轉(zhuǎn)為進步回身,將右足進步,向左足外,往裹合勁,扣步與左足成八字形勢
以上兩節(jié)皆是左足前,右足後之換勢,如右足前,左足後,換勢,亦以前兩節(jié)類推,故謂之八字步,八字之妙用,轉(zhuǎn)勢換身,最靈巧之步法也,學者,默悟生化無窮(巳)縱跳步兩足之動作,或高,或遠,平行而飛,或二三尺,數(shù)十尺不等,縱跳步最難練習,非功夫純屬,身練如猿,象似飛鳥,不能得其要素,學者得其真意,須以猿象中,恒心而研究焉。
第六章
第一節(jié).陰陽
陰陽,動靜,剛?cè)?,虛實,一陰,一陽,一靜,一動,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動而生陰陽,靜而生剛?cè)幔搶?,則陰陽動靜之機,剛?cè)釀t一動一靜之理,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傚法之謂坤,通變之謂化,陰陽不測之謂神,剛?cè)嵯嗤疲兓?,陰陽相摩,八卦相蕩,而具行其中,以象形之理而言,動則為意,靜則為性,動靜,動而未發(fā)謂之機,發(fā)而中節(jié)之謂和,中者陰陽之大本也,和者天地之大道也,致其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心意象形之理而成乎其中矣。
第二節(jié).丹田充實法
論語鄉(xiāng)黨篇言,孔子屏氣似不息者,老子謂虛其心實其腹,莊子云,至人之息以踵,孟子曰,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此四子者,不但得式術(shù)之三昧,及養(yǎng)生之秘訣,并且存心養(yǎng)性,守中抱一,得列圣相傳之道統(tǒng),後人之談文治武功者,莫不奉為師表。吾儕之欲研究國術(shù)者,豈可不尊為神明,以為卻病延年為國保民之基礎(chǔ)也,今之談武術(shù)者,莫不以煉精化氣,練氣化神,及洗髓,具筋。等語,逢人說項,成了一種口頭禪,及問其具體練法,及習學之步驟,則箍口結(jié)舌,茫然不知所答,茲將方法步驟及效果,述之于左,以貢獻于社會焉。
(一)丹田俗稱小腹,即道家所謂安爐立鼎之處,在人一身之中,即力學上,所謂重心者是也,欲使元氣充足,變或金剛之體,每日,或每夜,擇空氣清新之處,靜立,或靜坐,皆可練習,注意適當之姿勢(即合法規(guī)之勢),先用略粗之呼吸,以開通氣道,以意力送至丹田,待到腹中氣滿,然後呼出(此謂後天呼吸法),如此數(shù)至十次,或二十次,即舌搭天橋,換為細呼吸,數(shù)至五十次,或一百次,迨至無思,無慮,五蘊皆空,然後順氣息之自然,勿庸暗數(shù)矣。
(二)練氣百日,必丹田膨脹如鼓,堅硬如石,宜在注意尾閭夾脊,以上達于玉枕,及玄關(guān),一氣灌活,周而復始,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氣息綿綿,聽之無聲,視之不見,所謂至人之息以踵者是也。
(三)每日練習不稍間斷,不但坎離相交(心腎相交),有不可思議之樂趣,而丹田充實,元氣既足,則電力(即一身之法相)增加,磁氣(即全身精氣光線)發(fā)動。能擊人于數(shù)步之外,有鬼神不測之妙用,知此玄理可以入道矣
第三節(jié).鍛煉筋骨
欲求身體之健康,首要鍛煉筋骨,骨者,生于精氣,而與筋連,筋之伸縮則增力,骨之重者,則龍滿(髓是人之精也),筋之伸練,骨之鉆活,全系鍛煉,頭為五陽之首,尾閭為督脈之門,靈宜上頂,尾閭中正則精氣透三閭?cè)肽嗤瑁ǜ购#承兀ㄖ副辰钚亟钛裕﹫A開,氣自沈下歸丹田(小腹),兩肱抱橕,肩窩吐氣,開合伸縮,力達指心(指手指心是指手心屬筋)象其形。龍蹲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搖首怒目,胯做挺綿腰,腰似車輪轉(zhuǎn),身有平準線,兩足心含虛,抓地如鉆鉆,兩股形似弓,抓退要連環(huán)。骨靈河車轉(zhuǎn)(如機械之輪軸也),筋絡(luò)伸縮如弓弦,身勁發(fā)動若弦滿,手出如放箭,運動如抽絲,兩手撕綿,手足(手足四腕力也)挺勁力,扣齒骨自堅(齒屬骨)形其意搖首擺尾閭,動入飛龍昇天,踐似猛虎出林,縱跳凌空象猿猴,步法輕妙如貓行,得此要素神乎技矣
第四節(jié).三性合一
夫三性者,以心為勇性,以目為見性,以耳為靈性,此三性為藝中應用之根本也
,然運用之法心應不時常警醒,目應不時常循環(huán),使之精靈三性,象影相合,運
貫如一,蘊發(fā)在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
昧無窮,正是三性之要義也。
第七章
第一二節(jié)會意象形
象形者,會意也,發(fā)于外而謂之象,蘊于內(nèi)而謂之意,意可蘊,亦可發(fā),意由心出,象由性生。中庸云:誠于中,形于外,正是意象之謂也。以人之四體百骸運動而象其形,悟其真意,效其靈性,通其造化,而以術(shù)延書,以健身心如華佗之五禽是也。
第三節(jié).假借
假借者,是乘敵人之來勢也,運吾之機謀,忽縱而忽橫,縱機因勢而變遷,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法(法者天地流行之氣也)以轉(zhuǎn)移,尾閭中正神光應(精氣電力四射也),氣透三閭?cè)腠旈T,腰像車輪,身有中線,全身法象,如百轉(zhuǎn)純鋼繞指柔,似萬縷柔綿纏繞綿轉(zhuǎn)不斷,彼剛,我柔,彼柔,我剛,任他巨力雄偉漢,一指運動分千斤,此假借命名之意也。
第四節(jié).轉(zhuǎn)注
轉(zhuǎn)注者,旋轉(zhuǎn)圓動力而中心不失也,圓中縱橫似彈丸,光線芒芒無分左右前後,即中庸云: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正是此意。無論如何旋轉(zhuǎn)不失中心,取義指南命名轉(zhuǎn)注也。
第五節(jié).指事
指事者,如陣法,似長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則首尾相應,忽上像飛龍昇天,忽下似潛龍在淵,忽前後,忽左右,忽高低,像云龍之探爪,氣若龍飛萬里,像猶虎賁三千,如戰(zhàn)陣行軍,聲東擊西,故而謂之指事也。
第六節(jié).諧聲
諧聲者,發(fā)號施令也,如龍吟虎嘯,睡獅吼,神氣能逼人,精氣能摧人,威猛能驚人,兩目神光耀,使人一見而生畏,形之于戰(zhàn)斗力,斜入而直出,直進而橫擊,剛來而纏繞,柔去而驚抖,丹田含氣,神意貫指,按實用力,吐氣發(fā)聲,故取義諧聲也。
第八章.名稱五法(內(nèi)附五中)
第一節(jié).飛法(直中)
飛法者,直中也,性屬金,練筋力,有剛堅之氣,外剛內(nèi)柔,有挺勁與橫力,能攻堅擊銳。
第二節(jié).云法(化中)
云法者,化中也,性屬水,練柔力,形似波浪,外柔,內(nèi)剛,有彈簧鼓蕩吞吐驚抖之機。
第三節(jié).搖法(圓中)
搖法者,圓中也,性屬木,練身力,剛?cè)嵯酀?,有曲折回環(huán)機警翻浪抖擻之威。
第四節(jié).晃法(虛中)
晃法者,虛中也,性屬火,練定力(以意而作用),合火機之妙,外靜內(nèi)意,柔剛兼有,有爆裂驚炸之猛。
第五節(jié).旋法(實中)
旋法者,實中也,性屬土,練圓力,剛?cè)嵯嗪?,足有踏八卦步九宮之奇,象有敦厚,沈?qū)崳秸?,圓活之象,法曰:方者以正其中,圓者以應其外,三回九轉(zhuǎn)即是此法之意義也。
第九章.八卦成象(序言)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震為龍,兌為虎,離為牛,坎為馬,乾為象,艮為獅,巽為熊,坤為猿。
法曰:
游龍睡獅威猛虎精神猿
醉熊文象馬疾蹄瞪目牛
第一節(jié).龍
龍象,練精意,龍有游空探爪縮骨藏形驚抖纏繞之神。
第二節(jié).虎
虎象,練精氣,虎有怒目搖首擺尾沖豎撞奔披之威。
第三節(jié).馬
馬象,練腹實,腹實腹健而身輕,馬有疾蹄跳澗之勇。
第四節(jié).牛
牛象,練樁力,久練此象,能生千斤力,牛有兩足栽根,身重如山之狀。
第五節(jié).象
象象,練筋絡(luò),人之一身,大者為筋,小者為絡(luò),象有曲伸四體百骸筋絡(luò)之法。
第六節(jié).獅
獅象,練神氣,獅有心定神寧養(yǎng)性修真之妙。
第七節(jié).熊
熊象,練靜力,熊有晃身沈?qū)崥庳灥ぬ镏妗?/span>
第八節(jié).猿
猿象,練精神,猿有三閃六躲輕妙縱跳之靈。
第十章.八象合卦
第一節(jié).四合卦
坤乾卦,猿象二法相合,土生金,卦名地天泰??搽x卦,馬牛二法相合,卦名水火既濟陰陽相交。震巽卦,龍熊二法相合,屬陰陽二木,卦名雷風恒。兌艮卦,虎獅二法相合,卦名澤山咸。
第二節(jié).四生氣卦
乾兌卦,象虎二法相生,卦名天澤履。坎巽卦,馬熊二法相生,卦名水風井。坤艮卦,猿獅二法相生,卦名地山識。震離卦,龍牛二法相生,卦名雷火風。
第三節(jié).四絕命卦
艮巽卦,獅熊二法相克,卦名山風盡。離乾卦,牛象二法相克,卦名火天大有。坤坎卦,猿馬二法相克,卦名地水師。震兌卦,熊虎二法相克,卦名雷澤歸昧。
法曰:
八卦八象陰陽化生六十四卦內(nèi)藏真情
性命雙修參贊禪功水火既濟火候練青
聯(lián)絡(luò)縱橫奇妙無窮證悟道理性命長生
法曰:
練至骨筋節(jié)通靈處通身節(jié)虎氣橫行
掌心力從足心起一指霹靂萬人節(jié)
學藝精心求其妙吐氣使力如山崩
第十一章
第一節(jié).修養(yǎng)要論
蓋夫人生先天體質(zhì)虛弱,後天失調(diào),久為病苦,醫(yī)法已盡,藥物無靈,此術(shù)能使其身體健康,患根拔除。膽氣薄弱,意志顛倒,煩亂不寧,陰陽不交,即心腎不交,稍遇驚恐,心膽俱裂,茍能依術(shù)鍛煉丹田之氣,充實其腹,以鎮(zhèn)定心神,而增百折不撓意志力。法不僅愈己之病,而且對于家庭之上,精神,肉體,痛苦,亦能隨緣普濟;換而言之,由肉體方面,漸進向精神進步研究,善能變化人之氣質(zhì),使剛者肉,弱者強,病者愈,膽驚壯。學者,得此要素,則人生多美感之快樂,古圣千辛萬苦始得之法門不傳,今一朝啟其秘藏,明此道理可以通三教之真髓矣。
第二節(jié).生理呼吸
人類呼吸之作用目的,最切要者,曰生活機能,故圣人視息曰命,可知生命與呼吸是非有二,一呼一吸者,即吾人之生命也。欲知生命之真意,必先研究根本,第一步曰:呼吸。且吾人肉體中,最重要之物質(zhì),為血液,夫血液之營養(yǎng)分,非輯呼吸不能制造純良鮮血質(zhì)。因空中氣分子中有一種養(yǎng)料,名酸素,此質(zhì)吸入內(nèi)部,則使全體能起酸化作用,且酸素與細胞組織中老廢物化合而為碳酸素,輯呼吸作用以吐出之。空中之新酸素吸入腹內(nèi)後,則能使黑暗色之舊血液為深紅純良之新血液,輾轉(zhuǎn)交流,循行全身,是即呼吸收效果目的之法門也。
第三節(jié).實修內(nèi)容大綱
(一)正身法,(二)調(diào)息法,(三)修心法。其正身法內(nèi)有注意與隨意二法;調(diào)息法內(nèi)有三步呼吸:1,努力呼吸,2,丹田呼吸,3,體呼吸,即長轉(zhuǎn);修心法:1,至誠,2,守一,3,腹呼吸,此為修心斂性,次第實修之法門。調(diào)息法與修心法,互相結(jié)合,篤行而生一展天然之佳趣,下列表以指示結(jié)合系統(tǒng)途徑:
此表學者,初見似難悟會,然實極簡易,其要點不過由淺入深,如調(diào)息法中之努力呼吸,即丹田呼吸之先導,丹田呼吸又為體呼吸之準備。詳而言之,體呼吸又為修道之練法最上乘之功夫,修心法中,至誠不息,為守一之領(lǐng),守一又為體呼吸之法門。如學者,果能至誠不息,則可以入道矣。調(diào)息由精神方面作用,進于體呼吸,先要剔除雜念,而至誠不息,抱元守一之佳果得矣。
第四節(jié).正身法
先要注意,身體相當之姿勢,及態(tài)度,無論行止,坐臥,務(wù)要使脊骨柱正直無曲,首勿傾于前後,耳與肩對,鼻相對臍。道經(jīng)云: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guān)入泥丸,此姿勢,宜常保守,不但練時為然,無論何時何地,莫忘卻此法。中庸云:道不可須臾離者是也,正身用意,動作皆于法規(guī),不可隨意傾跌,學者最宜慎之。
第五節(jié).注意法
欲實行修養(yǎng)法時,最注意者,即適當之姿勢,如練時先向下腹部,以意沈氣貫通,使出小腹突出(常人不知此法)。但初行時,總苦氣不及于腹,其法最緊要者,即閉口齒,以鼻向外徐徐出氣,而微細有聲,下腹自然實出,出至力不能出時。
第六節(jié).隨意法
隨意法,即權(quán)便之法門也。無論行止坐臥,車上馬上,皆可隨意而練之(此法用意而練)。有一時工夫修一時道,有一刻工夫練一刻心,一日內(nèi),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偈曰:行立坐臥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唇齒著力學龜息,息字自心圣人知,四個XX八卦爐,不知不能立丹基。
第七節(jié).三步調(diào)息法
調(diào)息法者,即調(diào)和氣息之謂也,分為努力呼吸(後天),丹田呼吸(先天),體呼吸(周天)。此三種呼吸,乃是修道始末根本功夫,由粗入細,由細入微,由微入道。若論其極,綿綿若存,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忽忘忽助,呼吸不從鼻中而出,從全身八萬四千毛孔,云蒸霧起,往來而出入,道至此時,全體安適,悠悠而入于極樂世界矣。
第八節(jié).呼吸與精神關(guān)系
呼吸者,則謂之調(diào)息也。息調(diào)則心靜,身外無心,心外無息,欲得息外無心之妙,必須真調(diào)息,息調(diào)則心定,心定則神寧,神寧則心安,心安則清靜,清靜則無物,無物則氣行,氣行則絕象,絕象則覺明,覺明則性靈,性靈則神充,神充則精凝,精凝則大道成,萬象歸根矣。
第九節(jié).組織調(diào)息法
練功夫時,宜擇天朗氣清之地,斂情撮念,心無所思,目無所見,鼻無所嗅,耳無所聞,口無所言,神將守形,任從兩足運動,一靈常與氣相隨。壇經(jīng)云:行也能禪,坐也能禪,行也綿綿,坐也綿綿,醒也綿綿,睡也綿綿,氣昇乾頂,氣降坤田,出息微微,入息綿綿,至誠不息,性命永安。
第十節(jié).努力呼吸
努力呼吸與自然呼吸,并無大異,唯呼息吸息稍微用力于下腹部耳。開始行功之時,須將身體立正,面微仰,目斜上視,先從口中念『呵』字(念時切莫有聲,有聲反損心氣),然後再用鼻子吸入空中新鮮清氣,使肺中十分充滿,則橫膈膜向下,以意力向下腹用力,徐徐送至丹田,時間停止少許,謂之停息。嗣後將腹內(nèi)之氣,從鼻中微微呼出,使橫膈膜次第向上,而胸部肺底之濁氣可以排泄而出。以上呼息吸息二法,循環(huán)為之,其呼吸機能順通,乃移于丹田神意呼吸,偈曰:一呼一吸,通乎氣機,一動一靜,通乎造化,正是此意也。
第十一節(jié).丹田呼吸
丹田呼吸,此法與前努力呼吸所異者,呼息氣下入丹田,而謂之源;吸息氣閉而上昇謂之開,又謂陰陽相交。易曰: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即明心見性。呼息下貫丹田,吸息上至心腦,謂之水火既濟,以心意而存于心腎,使氣上下而往返,則精氣透泥丸。偈曰:三田(泥丸,黃庭,土釜)往返調(diào)生息,混元二氣造化機,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來通乎二源,久行此功,則丹田氣充而精凝,精凝則性靈,性靈則神合一,呼吸之息如無呼吸狀態(tài),功夫至此然後可進論體呼吸法矣。
第十二節(jié).體呼吸
體呼吸者,乃呼吸最上乘法。前兩步呼吸,不過為達此步之途徑,雖由丹田呼吸漸進而至體呼吸,但體呼吸乃是周天之呼吸,此呼吸全不賴呼吸器而出氣息,從全體八萬四千毛孔云蒸霧起而為呼吸。然此呼吸,實為呼吸最終之目的,最上乘之法門。故習此道者,不可不恒心努力達此境域,蓋真要充實氣力于下腹,以意在內(nèi)換氣,呼吸從尾閭,上昇透脊骨,過玉枕,入泥丸,而至下鶻橋,度重樓,過黃庭至丹田,而謂之一周天。轉(zhuǎn)以意力,由臍輪向左從小而大,再向右轉(zhuǎn)臍輪,由大而小,由中達外,中全外,由外至中歸無極。此節(jié)功夫,乃是精神真正呼吸,非有真?zhèn)麟y入其道,非有恒心難達其境,學道者,勉力為之,以期達此境域是為至盼。
第十三節(jié).修心法
修心法者,即成道不二之法門也。釋謂明心見性,道謂修心練性,儒謂存心養(yǎng)性。其名雖殊,則理是一,至其練法,則先藏氣于丹田,作丹田中之意識,使頭部漸漸冷靜,雜念滅除,妄念次第消散,以全身精神集注于下腹入于無念狀態(tài),腹呼吸自然現(xiàn)于意識界,遂成一種抱元守一之象,以期達此三步最上乘功夫,從至誠不息中而求之,修心練性之術(shù),尤愿上等有根器者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