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跟隨大詩人蘇軾一起去旅行,讀一讀他的作品《題西林壁》。西林壁在今江西廬山西麓西林寺?!额}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zhèn)ゾ坝^,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那么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哲理呢,我們先來讀一遍這首詩在詩里找答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文大意:
這首詩講的是:正面看廬山是雄奇的山嶺,側(cè)面看廬山是陡峭的高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各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每個角度的景色都不相同。之所以迷惑認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自己就在這座山中啊。
創(chuàng)作背景:
讀完這首詩,再想想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的那些描寫風景的詩,有沒有感覺不夠雄奇壯觀呢?因為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借助廬山的形象,緊緊扣住游山這一主題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傳遞給我們一個人生哲理!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那年,因烏臺詩案從一介地方行政長官被貶至黃州充任黃州團練副使(從八品散官),這是一個無關(guān)緊要的小官,其實手里一點權(quán)力都沒有,還要受當?shù)毓賳T的管制。
這段時間蘇軾變得心灰意冷生活過得也是極度郁悶。為調(diào)節(jié)心情,經(jīng)常與友人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正所謂“詩家之不幸乃詩之大幸”,要不然也就沒有了千古名篇《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了。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途經(jīng)九江,與幾位友人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寫了不少詩。這首《題西林壁》是他為了總結(jié)這次廬山之旅寫的。
詩文賞析: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實景描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tài),丘壑縱橫、峰巒起伏,根據(jù)所處位置的不同,廬山所呈現(xiàn)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無論你怎么變換角度,也看不到全貌。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蘇軾在詩的最后發(fā)出了一句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字面意思是我看不到廬山的全貌,是因為我就在廬山之中?。∵@兩句詩奇思妙發(fā),把整首詩的意境渾然托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回味經(jīng)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同樣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就像詩人游廬山,因為人在廬山中,所以視野所及,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只是局部而已,想要看到全貌一定要跳出去,脫離原來的空間到更高更遠的地方、以更寬廣的眼光看待問題,學會變換角度,擺脫主觀成見,這樣才會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