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 固 性 呃 逆 案(黃仕沛)
呃逆是常見癥,常與胃氣上逆有關。因于熱者橘皮竹茹湯,因于虛者旋覆代赭湯,均可收滿意的療效。更有專藥丁香,杮蒂效果也不錯。但有些頑固性呃逆則非和胃降逆可治。應細心辨證,方證對應,方可湊效。
蘇某,男,55歲,藉貫潮州,香港商人。二年前因工作壓力較大,后而呃逆發(fā)作。易中西醫(yī)十數(shù),用鎮(zhèn)靜藥,解痙藥等,甚至抗抑郁藥;中藥降氣,溫肝,扶陽等,了無暫效。。
2013年3月2日經(jīng)馬先生介紹,我為其診治。蘇先生久病困擾,苦不堪言。自訴近兩年來,無日不談此病,并坦言對我不存能治愈的奢望。言語間呃逆頻頻,呃聲低沉,伴噯氣,無泛酸,胸翳悶。腹脹,矢氣頻連。大便日五、六次,溏稀。飲食如常,睡眠很好,睡著后無發(fā)作,形體無消瘦,自訴雖呃逆困擾,但樂觀開朗,現(xiàn)工作壓力不大。但肢冷、汗少。舌苔厚白膩,脈沉細澀。經(jīng)各大醫(yī)院檢查,心、肺、肝、脾、腦未發(fā)現(xiàn)異常。
X線腹部照片顯示:“腹部各腸段充氣嚴重;左上腹胃底積氣,中腹部大量小腸積氣,以回腸部為顯,升結腸,橫結腸積氣?!?br> 處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半夏枳實。
處方:桂枝30克,麻黃15克(先煎),熟附子24克,細辛15克,大棗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法半夏24克,枳實30克,安桂芯3克(焗)。四劑。囑服完兩劑后再聯(lián)系,以便加減藥物。
3月4日中午,患者來電,欣告當晚服藥一劑,呃逆減緩,昨天(3日)服第二劑,呃逆仍未發(fā)作,至昨晚呃逆再作。入睡后方止。今晨未昨。大便昨天一次。服藥后有幾分鐘短暫的心悸,無汗,睡安。初見成效,剩勝再進。囑上方再加麻黃5克(即20克),枳實再加30克即60克。煎服如前法。
3月5日晚來電說,服上方后,情況穩(wěn)定,腹脹減少,呃逆間有發(fā)作。改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處方:麻黃30克(先煎),附子24克,細辛15克,桂枝30克,厚樸20克,法半夏24克,高麗參10克,柿蒂60克,丁香6克,炙甘草15克,生姜20克,安桂芯3克(焗)。四劑。
3月6日晚來電,服上方一劑后,腹脹又增,呃逆又復頻作。并謂麗參,丁香,柿蒂以往服之甚多,并不見效,何以先生又再用?此語發(fā)人深省也,即囑停服余下三劑,再用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湯。麻黃用30克。
3月7日晚來電云,今天舒服多了,腹脹減,呃逆很少。
3月9日晚來電云,三天來,腹脹基本消散,呃逆間有一兩聲。守方四劑。
3月13日晚來電,四天來呃逆未作,余皆正常。囑停服藥,注意節(jié)制飲食。
按:1.此例呃逆患病二年,無有休時,特別頑固,前后十天告愈?;颊咧?、汗少,大便溏薄日五、六次。脈沉細澀。顯然是陽氣不振。而陽氣不振具體應選什么方才能“對證”?這病人呃逆日久不愈,呃聲低沉。還有更明顯的見證就是腹脹、矢氣連連,所以很自然就聯(lián)想到《金匱.水氣》:”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zhuǎn)膀胱,營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氣分,心下堅,大如盤,腹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患者脈沉細澀,肢冷,腹?jié)M。俱與此條相應。更有“脅鳴相逐”(矢氣)。實是陽氣不鼓,營衛(wèi)不利。故此方以桂枝湯調(diào)營衛(wèi)。去芍藥妨有礙陽氣。麻附辛湯以振奮沉陽。
2.桂、附、辛固為扶陽之品,但麻黃當不可或缺。我曾以續(xù)命湯治腫瘤壓迫脊髓,二便不通。又用續(xù)命湯治小便失禁。其妙則一也。呃逆西醫(yī)一般用解痙藥如阿托品、6542等。頑固性呃逆,西醫(yī)有用“利他林”治療的?!袄帧睘橹袠信d奮藥,直接興奮延髓呼吸中樞。我曾請教過一些西醫(yī),什么情況下用利他林,什么情況下用阿托品,6542等,有什么指征?但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湯,同樣有興奮作用,但我們的使用指征很明確,就是有陽虛的見證。從此看來,中醫(yī)科學得多了。
3.《金匱.水氣》謂:“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北纠豢珊鲆暤陌Y狀是“腹脹”。氣滯,氣機不轉(zhuǎn)是本病的“軸心”所在,腹脹嚴重,壓迫膈神經(jīng),呃逆頻作,每次呃逆時呑進大量氣體,腹脹更甚。惡性循環(huán)。呃逆不止。所以仲景說:“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币獨鈾C暢,就要解決腹脹?!端畾狻菲@一條下有兩首方。一為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緊接著一條是枳術湯:“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兩條文差別只一個“杯”字和“盤”字。注家多從這兩個字做文章。其實無實際意義,以方測證。枳實湯消痞實脾是為示人從病機上鑒別而已。襯托出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才是本證的正治。陽虛內(nèi)寒,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俱勞是本證的病機。本方振奮沉陽,和營衛(wèi),不治脹而脹自消。這就是“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的意思。
臨床上,兩方其實可以配合使用。《仁齋直指方.腫論》枳術湯就是兩方的合方(麻黃,桂枝,細辛,干姜,枳實,白術,甘草)。
4.此案雖然取得療效,但是教訓還是有的。初診取效后,我用了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一劑后,腹脹又增,呃逆又復頻作。與重用了高麗參有關。此方治“發(fā)汗后,腹脹滿”(66條),厚樸,生姜用半斤,是用厚樸諸方中屬量大的方之一(大承氣,厚樸三物湯,厚樸七物湯)。其它方梔子厚樸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均是四兩以下,小承氣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僅是二兩。而仲景用人參通常是三兩,此方卻只用一兩。實屬甚輕量。只是厚樸的八分之一。我此例卻用厚樸20克,人參10克。顯然不合仲景法度,過用反增“中滿”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