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集訓時有一位很有趣的孩子,之前我們只蜻蜓點水地見過一面,可是,再次見面,他就已經自來熟了。“老師,你知道嗎,我巴不得我媽媽再生一個弟弟妹妹......”
“為什么?”我詫異,聽說好多小孩為了阻止父母生二胎,不惜鬧自殺脅迫。“我爸媽要再有一個孩子,不就不用整天盯著我了嗎?”這孩子初二,長得高高大大,白白凈凈,很有教養(yǎng),學習也不錯,父母屬于知識精英,頗為開明,家庭條件也不錯。在他艱苦奮斗出來的父母眼里,在外人的眼中,他應該蠻幸福,蠻知足。父母在和我們溝通的時候,孩子坐在那里,乖乖的,甚至有點靦腆,也是高高大大,帥得一鼻子。兩邊夾著他坐的父母,相形之下,卻是矮小、蒼老。父母兩個你一句我一句數(shù)落孩子,尤其是媽媽,我們幾乎沒有張嘴的機會。孩子媽媽一會面向我們,一會面向孩子,嘴皮子上下翻飛,不時地向我們拋出一個個問題,卻又根本不停嘴地自顧自地講下去。我們明白:他們不是來向我們求教的,而是來向我們宣泄的。講到最后,媽媽居然開始教訓起孩子怎么學幾何了。她對初中數(shù)學課本知識熟悉之透,讓我嘆為觀止。可是,在她的口若懸河指指點點和孩子爸爸的助陣下,孩子卻越來越窘迫。這一家三口,臨出門的時候,父母還在揪著孩子“正本清源”,粗粗和我們一招呼,就裹挾著孩子,忙著去了。可是,這么一個孩子,來集訓沒兩天,就本性畢露,1米8大高個,活泛得跟個解了套的猴子一樣。
哪里有窒息,哪里必要放風呀!
也許有家長會拿板磚拍我:趙老師,你怎么為這幫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熊孩子說話呢?我們怎么壓迫他了,我們是太愛他們呀!我們是不希望吃苦,不希望他們走彎路呀!
曾經有一位整天捧著孩子揣懷里的媽媽這樣跟我解釋自己的溺愛。
她小的時候,家里5個女孩,她排行老三。父母忙于生計,疏于照顧,都是姐姐帶妹妹,一個帶一個。上有長姐,下有弱妹,父母對她而言,就像天上的月亮,雖在身邊,但形同虛設。“所以吧,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就想,我一定一定要讓我的孩子感受到我對他的愛!“過去,物質匱乏,子女眾多,家累頗重,父母對孩子的愛,一不留神,就缺失了,孩子總有一種“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所以,很多人講:媽媽,你打我一次呀,你罵我一次呀。父母打了他,罵了他,他反倒很受用,認為父母關注他,關心他。而現(xiàn)在,尤其是城市,一家一個,2個大人一個孩子,4個老人一個孫子,集全家之力去愛一個小孩。于是,問題又出現(xiàn)了,因為,一不留神,愛就過了,成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了。孩子們逃避父母,害怕回家,巴不得住在外面,一個人逍遙自在。甚至有的孩子成年之后,不愿意結婚,或者結了婚不愿意生孩子,其實都是在逃避愛和責任。不多不少的愛,天然有機,最合適。就像吃飯,再好吃的東西,也要適量。
我們很多父母懂得飽嘗缺愛的苦,飽嘗艱辛的苦;卻忘了,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沒有嘗過天天被人呵護,天天被人盯梢,天天被人打攪,天天被人束手束腳的苦。與此同時,我們也飽嘗了自由的甜,自主決定的甜,自我打拼,證明自我的甜和成就感。而我們的孩子們呢,是,他們物質豐富,愛豐厚,可是與之相伴的是個人空間的擠壓,個人力量的弱化,個人權利的搶奪。
就像前兩天有位媽媽給我電話,兒子15,馬上面臨中考,平時成績也還不錯。媽媽問我:趙老師,他回來后房間的門總是鎖著,我要不要把門鎖給他換了,不要他鎖上?
我啞然失笑。
一個15歲的兒子,擱在過去,都要結婚了;放在舊社會,幾乎就要頂門立戶了。他難道沒有自由和權利做點自己的事情,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嗎?
如果你如他一般,每天生活在別人的窺探和監(jiān)視之下,哪怕這個人是你的父母,你會不會同樣不舒服,想要把門鎖上,希望給自己一點點喘息之機?
孩子會一天天長大,從嬰兒到兒童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直至到離開人世。我們看到孩子的今天,粉嫩的小臉,稚嫩的心智,但,這是此刻,很快就會過去。孩子不會永遠弱小,我們也不會永遠強大;孩子不會永遠單純,我們也不會永遠明智。去年寒假有位初三的小姑娘,酷愛文學,勤學善思,站在那里,一看氣質沉靜。媽媽和我嘮叨孩子的問題,針頭線腦都講了一遍。大約半個小時之后,李波老師路過我們身邊,只瞥了一眼,就淡淡地對孩子媽媽說:這孩子是你們家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啦。你是領導不了她了。人家十幾年,是讀了好多書,不限課本,做了好多思考,不斷進步的;而你呢,忙忙叨叨柴米油鹽,這十幾年,你沒有學習,沒有思考,你的生命是在倒退。怎么樣,快吧。如果你的孩子現(xiàn)在10歲,你至多再影響他5年。15歲之后并不是說他就成熟了,不需要人引導了;而是,他雖然依然不太成熟,但是他的認知需要水平更高的人來引導。可惜的是,我們的父母看不見這一點。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靜止的,時間是停滯的,孩子還是那個寶寶,要你呵護,要你愛。甚至有的父母接受不了孩子長大的事實,就像自己種的樹,怕被別人摘了果子。盲目的愛,沖昏了我們的頭腦。讓我們不愿意放權,放手,讓孩子自己慢慢地獨立地面對自己的人生,解決自己的問題。結果孩子在我們的養(yǎng)育之下,人格矮化,缺乏獨立的人格意識;能力受限,因為沒有機會和空間去解決問題;思想幼稚,因為沒有可能性去面對人生。不經歷勝敗起伏,怎么懂做事?
你今天的一切能力智慧,是不是你自己打拼出來的?是不是你在一次次失敗中悟到的?
用愛做一個罐子,把孩子泡到里面去,十面保護,企圖把所有的失敗、彎路都屏蔽出去,恨不得孩子直線前進,直達目標,這是妄念,也是不符合事物發(fā)展和人的成長規(guī)律的;這樣的保護,也是全面扼殺,扼殺掉孩子向上的自信,扼殺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扼殺掉孩子生的沖動。
所以,不要怪孩子啃老,要怪就怪自己在該放手的年齡沒有放手,結果讓孩子喪失了走出去的勇氣;也不要怪孩子躲你很遠,他們只不過是不愿意自己的生命被你強勢的愛吞沒。也不要怪孩子懶惰,無能,不主動,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懶洋洋地躺在那里講:媽媽,我好累,我就不學走路了。
愛和要求是一體兩面。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我愛你,只是我的事,與你無關。大多數(shù)人是一面辛苦付出,一面叫嚷:我愛你,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為什么不回報我呢?有個孩子講,當他的父母向他訓斥哭喊的時候,他真巴不得父母從來沒生下過她,從來沒愛過她。在親子關系中,父母永遠是債主,孩子永遠是那個欠債不還的白眼狼。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你今天生下孩子,是你自己愿意生,想生他,想愛他,與他何干?所以,你要做了你該做的,他也要做他自己該做的。個人的命運各自承擔。這一點,你應該明白,籍著你的明白,你做事的時候就有了分寸,有了界限了;籍著這份界限,你的孩子就明白了,明白自己的擔當,自己的義務了。
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那些從小表現(xiàn)優(yōu)秀,成年之后也工作順利,家庭幸福,獨立堅強的孩子,往往他們背后的父母似乎并沒有做太多。因為,這些父母在家庭中是有分寸和界限,是有尊重和信任的。父母子女之間界限明晰,各負其責。這時,孩子內在的想要對自己負責的念頭才會如草一樣越長越茁壯。誰都不喜歡被人脅迫著,要求著做事,孩子,他們的天性總是要求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征服。原本他們只會負責,不懂交差,是你過盛的要求,讓他們學會交差。所以愛要適度,愛要理性,愛要有空間,孩子的自我才能生成,才能變你要求他而成自己要求自己。
再次:愛孩子愛到溺愛,某種程度上,你就是在對你的孩子犯罪!
有一種媽媽,看自己的孩子360度都好,尤其是如果孩子剛剛好憑著一點子聰明勁拿得不錯的分數(shù),這媽媽簡直就是自豪感爆棚,兩只眼睛都要瞎掉了,孩子身上的任何問題:蠻不講理,自以為是,心術不正,胸懷狹小......通通都看不見了。
不要怪趙老師講難聽的話,因為這是事實。
前段日子有位媽媽跟我講:孩子學習不錯,但總是不夠拔尖,很希望得到幫助。在談孩子問題的時候,這位媽媽講到一件小事。
孩子在學校打架,打完了,這位媽媽是這樣表述的:“......但是,同學、老師都支持他?!?/p>
打架,還是主動挑釁,無論有理沒理,正常父母都會好好管教一通??墒牵@位媽媽字里行間似乎還蠻得意??吹竭@里,其實我已經找到了孩子的問題所在:自以為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了無控制,功利心又蠻強,導致目光短淺,所以他的學習自然才卡在中上難以突破。
事實也確實如此,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情緒波動很大,反復無常,任性自負,而父母一隨兒子的心愿,要咋就咋。
還有一位媽媽,孩子上初中的時候,也是有點小聰明。在知識難度還不大的初中,這點小聰明足可以讓他花費很少的力氣,就拿到不錯的分數(shù)。于是,媽媽得意,兒子也 洋洋自得。
這孩子很自負,看不起班里那些勤奮刻苦的孩子,經常嘲諷別人用功。有一次又嘲弄同學,結果那個刻苦的孩子不甘示弱地回諷他:你就靠你的聰明勁混吧,我還是要靠我的努力學習,咱們就來比一比,看看最后是你的聰明能幫你,還是我的努力更管用!
說完,人家繼續(xù)努力,而這個從小被寵溺夸贊的孩子,卻久久咽不下這口氣。
被父母溺愛長大的孩子,通常吃不得苦,受不得罪,承擔不了責任,臟活累活面前就大喊大叫,受不得打擊,忍不了委屈,失敗面前又挺不起脖子;卻又自私自利,傲慢自負,情緒波動大,反復無常,以自我為中心......
這些都是他們的硬傷!是傷害一生學業(yè)、事業(yè)、家庭的硬傷!
父母們,是非對錯面前,一定要有原則,不能因為他是你孩子,就一切都對;
成績好壞面前,一定要淡定,不能因為他學習好,就一分遮百丑。
要放長眼光,著眼于孩子的品行、道德、自律,因為只有這些,他的聰明才智才能用在正當?shù)牡胤?,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價值;否則,沒有德行的孩子,他再聰明,再有才,也沒用!
孩子還小,他看得還不太遠,想得還不太寬,正是需要你把關、提點的時候。你一定不能被愛沖昏頭腦,被區(qū)區(qū)分數(shù)混淆了判斷,這樣你就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了。
最后
過去的父母家累很重,子女眾多,無法面面俱到,只求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勤勞的人,就可以,他們往往在孩子的道德品質上所求極嚴,其他就聽孩子自主了。即使有的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也不會將手伸到孩子的具體知識上,他們會很好地分清這3點:1、我負責養(yǎng)家,你學到哪里,我供你到哪里,這是我的責任;2、你要做一個正派的人,邪魔歪道可絕對不行,其他的隨你努力,你有多大的造化就做多大的事;3、如果我有條件,我會竭力幫你找到更好的老師,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物質條件,讓孩子有夢就敢放心追;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做一個做人做事的榜樣,為孩子一生的品質打下良好的底子;用自己的智慧,為孩子尋找到最好的良師益友,讓孩子在更好的氛圍中受教;然后
把他自己交付給他自己,相信他,給他足夠的空間、時間去做事,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