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道是從的教育綱領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唯道是從,意在以自然心消解道德心,把宗教之人還原為自然之人,這不是人的復古,而是人的發(fā)現、人的解放,所拒絕的是人的異化。
一、以道為本的哲學底蘊
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論核心是“道”。道家的全部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以道為本的哲學思想基礎上,這也是其理論的深邃之處。在道家看來,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是人類生存法則、人生道德意蘊所在,思想道德教育應以道為起點,以道為指歸。我們應該從博大精深的“道”論中去領會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
道家對“道”的思想內涵的闡述中具有濃重的人性意蘊?!暗馈辈粌H是一種自然結構,也是一種社會秩序,道即道家所要宣傳教育的思想與道德之根本。在老子看來,道最有生命力,道是萬物之源,道生萬物,道是宇宙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道最具廣容性?!按蟮婪嘿猓淇勺笥?,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p>
道的品性是,不居功,不自恃,不為主,不名有,虛懷若谷,這就是道家積極倡導的思想道德品性;道最具公平性?!疤熘榔洫q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道所代表的是社會公平,極具超然性的品格。
道家主張以道御德。老子說,“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又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應該執(zhí)古御今,以道御德,對天地對萬物都應以道觀之,以道駕馭精神世界。只有以道為標準看待世上一切事物,把萬物看成平等的,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如果“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秋水》;如果以物觀之,囿于成見,則會貴己賤人;如果以世俗之見觀察事物,則會失去自我。所以在審視人生時,既要放棄個人成見,也要放棄世俗偏見。要站在道的認識高度去觀察萬物、審視人生。
《莊子·天地》篇中說得很明確,“以道觀天,而天地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德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以道觀物,以道御德,就是君主的“天德”,而只有道、德才能通天地、行萬物??梢?,道是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依據。
在道家學說中,道與德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尊道貴德,都不是人為強加的,而是世界本然的。在道家看來,思想道德教育即把天道化為人道,使人道符合天道,使人人都能自覺地悟道、體道、弘道,而能悟道、體道、弘道才能成為圣人。為官做人都要以道為宗。
二、人法自然的教育旨意
道家主張以道為本,其道的本性是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婪ㄗ匀弧笔堑兰宜枷氲木?。道有天道,有人道,“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莊子·在宥》。天道制約人道,人道體現天道,天道遠,人道邇(近)。我們要在對天道的認識中把握人道,應把人放在天地宇宙中去觀察,放在歷史長河中去認識。人要法道,即要法自然。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人的精神世界,都要以道為本,以法自然為宗?,F實的問題是,“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莊子·在宥》。對人道與天道相去甚遠的問題不僅要正視它,且要去改變它。
道法自然要落實到人法自然上,人法自然是道的人性關懷,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人法自然即順應自然,尊重萬物自性,以自然為法則,尊重本然之勢,對人不強求,對己不偽飾,對事不妄作,一懷自然之志,保持虛靜心態(tài)。人法自然才能疑之釋然,心之怡然,得理之當然。
人法自然即肯定人的自然本性,教育應以自然為法,人以自然為本。道家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有反自然的教育與反自然的人生存在,教育應該是無外在的強制性的過程,其目的是爭取人性復歸,防止人性異化,堅持“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不干預萬物的自然發(fā)展。教育要法自然就是讓人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通過法自然的教育,導出法自然的人生、法自然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