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煙臺電視報上一篇醒目的標題《高中生用啞鈴砸死母親》讓人觸目驚心。今年的 2月7日,河南鄭州的高二學生成才(化名)在媽媽再次數(shù)落其學業(yè)后,對媽媽說:“媽,我給你準備了一樣東西,你把頭低下,把眼睛閉上不準看”,媽媽聽了話,成才趁機把準備好的啞鈴砸向媽媽……
12年前,在浙江金華,也曾發(fā)生了一起震驚世人的慘痛案件,高二學生徐力用鐵榔頭打死了親媽,被判15年徒刑……
2011年11月12日武漢漢陽高二學生徐鑫舉刀向父母,媽媽被砍死,父親成重傷……
當下為何諸如此類案件層出不窮?一個個花季少年有的痛下殺手去殺害父母和他人,有的逃避考試或經受點挫折就選擇自殺……孩子們反常的行為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沉重的警鐘,不得不讓我們警醒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如此漠視生命,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
一:應試教育
每一個案例幾乎都與孩子的學業(yè)考試相關,雖說一個個案件是孤立的,但有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它促我們不得不反思整個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應試教育扭曲了學生的心理,學生在考試重壓中備受煎熬,身心疲憊,情緒焦躁,心態(tài)失衡,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內心郁悶無法宣泄,就極易失去理智,痛下殺手,解一時之恨,圖一時之快,最終悔就一生之罪;應試教育也扭曲了家長的心理,他們在高考為王、望子成龍的心理壓力下,將希望變成了狂熱,變本加厲地逼迫孩子學習、補習,上述案例中的成才除了正常上課外,所有的日??障逗凸?jié)假日,全被安排補課,有時一個假期參加五科補習班,孩子根本沒有自由的空間,更沒有快樂可言,心靈的不堪重負,苦衷的無處傾訴,父母的隨意打罵,都是極易引發(fā)慘案的導火索。
應試教育所突出的分數(shù)至上,讓學生本應享受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退居甚至在課程表中無立足之地。教育遠非考試那么簡單,不能把考試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所以教育體制應該思考如何改革,畢竟國家需要的各種各樣的人才和勞動者,并非高考成功學生就有好的前程,落榜生照樣可以找到自己的發(fā)展之路。比爾蓋茨大學肄業(yè)卻成就斐然的業(yè)績和財富就是“路在腳下,事在人為”的最好詮釋?,F(xiàn)在的教育應該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在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對學生的評價升學制度進行改革,打破唯分數(shù)是標桿這一弊端,讓孩子能享受到教育的快樂和幸福,那才是最重要。只有改革了這種教育體制,調整了學生和家長乃至學校和教師的為了分數(shù)而分數(shù)所采取的相應行為和急于求勝的心態(tài),我們的孩子才會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沐享七彩陽光。
二:家庭教育
家教既可成為孩子成才的基石,也可成為孩子走向歧途的因緣。慘案頻發(fā)的很多原因是由于家教理念的落伍和父母私欲的膨脹。“愛”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施加的一場場心靈“沙塵暴”,讓人痛醒。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懂尊重,使孩子心靈壓抑。據(jù)悉案例中的徐力在家里一點自由都沒有,母親處處都在監(jiān)視他,連接電話的權力都沒有。還有的孩子沒有隱私權,父母隨意偷看他的日記,對不符合父母心愿的想法和行為,不問緣由,劈頭蓋臉就批打一頓。有的父母對孩子產生的早戀情結一棒子打死,致使孩子因覺丟人而跳樓……父母對孩子不尊重的監(jiān)視、打罵等行為,把孩子的尊嚴消磨得蕩然無存,使心靈一天天走向毀滅。“哀莫大于心死”,父母若不斷制造心靈沙塵暴,極易引發(fā)禍端,釀成悲劇。
二是限制自由,讓孩子沒有空間。孩子們天真好動,愛好廣泛,這并非就能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存在即合理”,像郊游、交友等事情在孩子的成長中都有其必要的作用。為了讓樹多長果子,把樹干、樹枝、樹葉、樹根都剪掉顯然是愚蠢的。可是有很多父母,怕耽誤學習,管得太嚴了,不讓孩子踢足球、看書、看電視、看報紙,不讓孩子出去玩、交朋友,每天就是逼著學習。孩子們厭倦了,沒有自我空間,太單調了,覺得活著沒意思,怨恨就在心中慢慢滋生,自殺傾向和仇視父母等心理會黯然沉醞……
三是粗暴體罰,促孩子積憤失控。有些父母們有過高的期望值和占有欲,使愛發(fā)生了扭曲,把孩子看成私有財產,強加意愿給孩子。有些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分數(shù)和名次,只許進,不許退,否則就武力相加。徐母對徐力名次退步實施體罰就是家常便飯,用棍子,用皮帶,用掃帚,有時掃帚都打斷了。她還不斷地給徐力施加大的心理壓力,生前對徐力最后說的話是:你考不上大學,我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沒關系……長期積憤的徐力當時極度沮喪,看到了鞋柜上的鐵榔頭,頭腦一熱,理智頃刻崩潰,拿起來沖進臥室,就打死了媽媽。悲劇就這樣發(fā)生了,多么慘不忍思。徐母長期刮起的巨大沙塵暴終于以喪生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各類惡性案例應該給每一個做父母的以高度的警示:結束家庭關系的心靈沙塵暴,治理孩子心靈的荒漠,讓孩子走向健康成長的希望,就要學習和擁有智慧育子的新理念、好策略。
家長應該耐心對待孩子,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長要堅持言出必行,獲得孩子的尊重,樹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家長要保持始終如一,處理同樣的事件要給出同樣的標準,盡量做到始終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維、判斷的混亂;家長要不強加意愿給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興趣愛好去發(fā)展,家長所要做的就是關注、提醒和把舵,從而養(yǎng)成孩子獨立、樂觀、有主見的品格;家長要批評講究藝術,選擇的批評方式一定要以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為原則;家長要創(chuàng)造磨礪機會,讓孩子在跌打中堅持,靠自己的力量,遠離父母的庇護,去證明“我能行”;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具有愛心,無論是對待長輩、親人、他人,還是對待小動物,都要科學引領孩子滿懷愛心,善待他人,懂得感恩,助人為樂;家長要定期樹立目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根據(jù)其年齡特點,在不同時期給孩子樹立不同的目標,有了目標孩子才能積極行動……
總之,做父母的要找回淡然父母心,讓孩子順其自然的成長,關注孩子心靈的渴望,讓自己的教育走進孩子的心靈,那才是成功的家教。
三:生命教育
我國的生命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主要緣于部分青少年物質追求的貪婪、社會道德的淪落、身心發(fā)展的齟齬,加之自殺行為頻繁發(fā)生。當下學生自殺他殺事件的頻現(xiàn),令社會震驚,讓世人悚然。專家指出,中國內陸正處于社會轉型期,26%受訪大學生有過自殺想法和閃念,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逐年增多,值得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經受一點挫折,就以死來解脫,我們的孩子對生命的漠視不得不促我們冷思。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重視生命的教育,小學性知識課本在上海走進課堂就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在我國誰來給孩子補上生命教育課呢?我覺得當然是父母、學校和老師了。
做家長的應該打破傳統(tǒng)落伍的羞恥思想,而應該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他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孩子懂得當年的媽媽經歷了“天崩地裂”的痛苦,賦予了你生命,你就不完全屬于自己了。對于自己的生命你沒有權利去踐踏它、傷害它,更沒有權利結束它。不管發(fā)生了什么樣的難事,你都要堅強的保護好自己的生命,不僅為自己,也是為你的父母、長輩、朋友、老師、同學等所有關心你的人。人能來到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和幸福,既然已經來到世界,就要陽光而充實地走好人生路,不能為了一點挫折就自暴自棄,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生命的蠢事。要教育孩子,“死”并非勇敢,恰恰是最無能、最懦弱、最可憐、最愚蠢、最可恨的行為,沒有人會為一個自殺的人去難過,因為他連“活”的勇氣都沒有,留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廢物,死不足惜!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父母能較早地實施這樣的生命教育,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純真的心田上埋下“珍愛生命”的種子。
做教師的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會很起作用,因為在孩子的純潔心靈中最崇拜的就是老師,老師的話他們都信,有時比父母更有作用。學校教育不能等到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教育課本才來實施生命教育。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和老師都會不遺余力地利用一切盡可能的時間和方法靈活去滲透生命教育。如課堂上任課教師可結合自己學科特點自然而然地加強生命教育,班主任則可以利用主題班隊會對孩子進行“生命高于一切”的教育,并進一步拓展對孩子進行保護生命的教育。如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科學逃生?如何防范陌生人智慧應對?如何面對天災人禍自救自護?如何面對困境堅強面對?如何拒絕吸毒等不良惡習保護生命?如何調整心態(tài)陽光面對煩惱?并通過講革命故事,講解保爾、張海迪、貝多芬等身殘志堅、卓有成就的故事,以激發(fā)孩子們的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精神……
學校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對孩子的生命教育更應該科學規(guī)劃,規(guī)范進行。然而,目前,在我國除僅有的遼寧、上海、湖南開始啟動了生命教育外,生命教育仍然發(fā)展緩慢,嚴重落后于我國社會、時代的發(fā)展。所以學校的生命教育就要從現(xiàn)在開始,拓展渠道,寓教于樂,扎實開展。如利用國旗下的講話、校園廣播站、隊報、主題班隊會、宣傳櫥窗、校園文化墻、心理咨詢室等各種途徑對孩子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舉行的“珍愛生命,安全演練”等都是好的教育形式。
孩子們是祖國的明天,他們的成長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為了我們的孩子能不輕視生命,不走向極端,害人害己,能笑迎苦難,熱愛生命,健康成長,讓我們攜手同心,反省改進,智慧行動,讓教育走進心靈,讓孩子抵達希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