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翻譯】善于行走的人,不會留下痕跡;善于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破綻;善于計數(shù)的人,不用籌碼也能計算;善于閉守的人,沒有栓鎖別人也無法把它打開;善于捆縛的人,不用繩索別人也無法解開。
所以有道的人經(jīng)常善于做到人盡其才,因而他眼里絕不會有無用的人;經(jīng)常善于做到物盡其用,在他眼里絕不會有無用之物,這叫作內(nèi)藏著的聰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導(dǎo),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鑒作用,即使自以為絕頂聰明,其實也是大糊涂。這實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精解】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shù)、善閉、善結(jié),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dá)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
這一章,老子以行善、說話、算數(shù)、關(guān)門、結(jié)繩五件生活中常見之事為例,來提出他心目中善的最高境界,并提倡善者與等而次之者互相對比,共同提高??梢哉f,這一章的內(nèi)容有著明顯的實用性。
簡單點說,本章的要義,就是老子將“自然無為”擴展到更廣泛的生活領(lǐng)域,以“善行”“善言”“善數(shù)”等為例子,說明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處無為之政,符合自然的“道”的規(guī)律,那么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力氣就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最終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本章開篇,老子就用五個形象的比喻,善于行走就不會有痕跡,善于言談就不會有過失,善于計算就無須用竹片木片做籌碼,善于關(guān)閉就不會用門門但門也不能為外人所打開,善于捆束就無須用繩索也不會為外人所解開,很好地表現(xiàn)了體“道”之人道行的高超——順應(yīng)常道,順適物性,無所著力,不留痕跡,一切都是自然無為。
接下來,老子開始描述體“道”之人的待人接物之道德經(jīng)道:常善救人,因為能順適人性,使人無欲無惑,不爭不亂,使人盡其能,所以就不會有“棄人”;常善救物,因為能順適物性,使物盡其用,所以就不會有“棄物”。體“道”之人的這種行為就叫作“襲明”,即是順應(yīng)常道的大智慧,大聰明。
既然人人都能順適氣性而各盡其能,那么“善人”與“不善之人”就可以相互取資,即“善人”可以做“不善之人”的老師,引導(dǎo)他們向善;“不善之人”也可以做“善人”的老師,為“善人”提供“不善”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