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的“大洋洲地圖集”
在Ebay上瀏覽古舊地圖信息時,偶然發(fā)現(xiàn)這本《The Royal Atlas & Gazetteer ofAustralasia(皇家澳大拉西亞地圖集并地名總攬)》(以下簡稱《圖集》),乍一看還以為是“Australia”(澳大利亞),因為是百多年的老地圖,才留意去仔細查閱,原來是“澳大拉西亞”,不是“澳大利亞”。重要的是我從未見過這一題材的地圖品種,便毫不猶豫地拍了下來。
什么是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呢?這一地理名詞最先出現(xiàn)于法國學者布羅塞所著的《Histoire des navigations aux terresaustrales》一書(1756年出版)中,其源自拉丁文,意思是“亞洲南部”,并將其區(qū)別自波利尼西亞(至東面)和東南太平洋(Magellanica)地區(qū),不包括密克羅西尼亞群島(至東北面)。一般來說澳大拉西亞泛指澳洲大陸(含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和美拉尼西亞:新幾內(nèi)亞島大洋洲東北部的鄰近島嶼。該詞也譯為“大洋洲”。《圖集》序言稱:“澳大拉西亞,原名新荷蘭。位置介于南緯10°47′至南緯39°11′之間,東經(jīng)113°至東經(jīng)133°30′以遠。所覆蓋的區(qū)域面積達2944628平方英里,加上塔斯馬尼亞的話則是2971003平方英里。”
自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末期間,大洋洲的諸島嶼先后淪為列強殖民地。其中英國所占有的范圍最為廣闊和巨大:1770年,英國宣稱擁有澳大利亞主權。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定居悉尼,澳大利亞正式成為英殖民地。至十九世紀末,英國在澳大利亞的殖民區(qū)達到六個。1840年,占有新西蘭。1874年占有斐濟,并于1877年在斐濟設立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維護其在太平洋的權益。同時宣布托克勞群島、紐埃島、庫克群島歸英國保護。1884年,新幾內(nèi)亞島東南部(后稱巴布亞)淪為保護地,稱英屬新幾內(nèi)亞(同年新幾內(nèi)亞島的東北部為德國占有)。1886年,占領吉爾伯特群島。次年,皮特凱恩島淪為保護地。1892年,把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的大部分劃為保護地。次年,所羅門群島的南部島嶼成為保護地。1900年,湯加淪為保護地。
到1901年元旦,澳大利亞各殖民區(qū)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lián)邦,具有英國自治領地位。1931年根據(jù)《威斯敏斯特法案》,澳大利亞取得內(nèi)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lián)邦的獨立國家。而新西蘭在1907年成為自治區(qū),1947年獲得完全獨立。英屬澳洲領地的其他諸島嶼大多也在二戰(zhàn)之后獲得了獨立或自治。
《圖集》于1890年由英國尼爾森父子出版公司出版發(fā)行,皇家地理協(xié)會會員、制圖名家J.G.Bartholomew(1860—1920年)主持編繪。十六開精裝本,大紅外封,有凹面燙金英國王冠徽記、凹面燙金書名及編繪者姓名?!秷D集》以分區(qū)地理簡介16頁、地圖28幅(頁)、地名索引56頁三部分組成,涵蓋了英國在大洋洲的所有殖民地,實際上可以視為一本綜合性的普通參考性質的“英屬澳洲領地地圖集”。
28幅地圖均為銅版紙單面套色石版精印,幅面展開后呈八開大小。其中含世界總圖1幅、大洋洲圖1幅、澳大利亞專題圖及分區(qū)圖21幅、新西蘭圖2幅、斐濟及新幾內(nèi)亞圖1幅、南極領地1幅。澳大利亞圖幅占了絕大多數(shù),21幅地圖可分為專題圖和分(殖民)區(qū)圖兩個部分,專題圖有地形圖、年平均降雨量圖、地質構造圖、地貌圖、礦產(chǎn)圖、牲畜分布圖、氣候圖、行政區(qū)劃圖、開發(fā)進度圖9幅;分區(qū)圖包括各殖民區(qū)(colony)及該殖民區(qū)首府詳圖或市街圖,除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外,其余各區(qū)首府都是單列一幅市街圖,分區(qū)及市街圖各幅依次為:維多利亞、墨爾本周邊及市街圖、新南威爾士、悉尼周邊及市街圖、昆士蘭、布里斯班周邊及市街圖、塔斯馬尼亞(附霍巴特市街圖)、南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周邊及市街圖、南澳大利亞北部地方、西澳大利亞南部(附奧爾巴尼周邊圖)、西澳大利亞北部。
澳大利亞首個殖民區(qū)1788年在新南威爾士建立,隨后,塔斯馬尼亞于1825年,西澳、南澳、維多利亞和昆士蘭四處分別于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了殖民區(qū)。成為英國在南太平洋最大的一塊殖民地。1901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成立后,將殖民區(qū)改組為聯(lián)邦下屬的六個州。1911年,南澳州管轄的北部地方脫離劃歸聯(lián)邦政府控制。直至1978年聯(lián)邦政府授予準州地位,獲得了自治權。
8幅分區(qū)圖本區(qū)底色留白,并以不同顏色標示出二級行政區(qū)劃(統(tǒng)計區(qū)the Statistical Division,相當于縣市一級)界線。公路、鐵路、山脈、河流、湖泊等一應俱全,圖幅繪制清新明快、詳略得當。12幅市街圖給我們展現(xiàn)了這些澳大利亞名城百余年前的街道和市區(qū)面貌,也是十分難得的珍貴第一手資料。
筆者所藏《圖集》最早為號稱世界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美國25所新常春藤院校之一的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匹茲神學圖書館舊藏,封面背后的精美藏書票顯示其在1975年由“哈特福德收藏”,書中鈐有“哈特福德神學院”和“凱斯紀念圖書館·哈特福德神學院基金會”兩種藏書章,哈特福德神學院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是一所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私立基督教神學院,而凱斯紀念圖書館是該州奧蘭治的一家公立圖書館。我估計,這本地圖集從匹茲神學圖書館轉到哈特福德神學院,再轉至凱斯紀念圖書館,最后是如何流出到了賣家手中就不得而知了。
封底粘貼的借書條和袋內(nèi)的借書卡都保存完好,分別在1943年、1948年和1962年有三次借閱記錄,不論是借閱者、保管者還是后面的所有者,看來都是十分愛惜圖書的。雖經(jīng)130年的漫長時光,整體品相毫發(fā)無損,嶄新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