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隨感】學問——讀父親書法有感
2016年7月6日,周三(修改稿) 。
孺子牛——林雪巖
一刻鐘前,博友知足常樂 對我的相冊《父親勉勵我們要不恥下問》評論道:
鄭燮有一段話對這個問題說得非常透徹:“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個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進露。”
父親在世87歲。肖狗,已故7年。如今94歲矣。
父親書法:(在相冊里)
“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個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進露?!?/strong>
——我的父親筆錄自鄭燮 的《花間草堂》詩本跋 贈與兒女
是的!父親已故。但父親在世時勤奮學習,不恥下問,是我們晚輩的好榜樣!
這是他老人家的書法作品,敬錄 鄭燮的《花間草堂》詩本跋一段話:“ 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個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進露。”
父親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他希望自己的兒孫都要做好學問,都要不恥下問。所以就寫下了上面的一段話【學問】。
八十歲的老父親曾把教高中的老師問得直躲,怕答不上來,丟面子。哈哈哈!
老父親時常問我古文的 有關知識,我只好老老實實苦學,以防被老父親“烤糊”。
陶行知先生的《學問》: 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光學不問,半截理論,死啃書本,用時不靈。 光問不學,一半是零,不成條理,低級水平。又問又學,真正聰明, 又學又問,才是完整的活的學問。
鄭燮有一段話對這個問題說得非常透徹:“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個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進露?!?nbsp; 小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當明;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zhí)行。)
兩年前,我注冊了大風中文網站 ,結識了很多新朋友,他們都是我的老師!
我非常開心。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學校, 成了一名小學生。老師們不吝賜教,讓我廢寢忘食,恨不得盡快把知識學到手。
看來,學問,來不得半點兒馬虎!我隨手留言,寫了一首五言絕句,挨磚拍了。竟被老師們批得體無完膚。真不好意思!
看來,做學問,還要認真才行。不能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兩年時間,我的詩又醒了,她不再沉睡了。我的詩,隨著主人的勤奮,每天都務必爬格子。兩年,一千多首絕句。2015年主攻絕句,2016年主攻律詩。如今,雖然年近古稀,仍然不服老。
人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像老父親那樣不恥下問才對。又學有問才是完整的學問。父親不恥下問的形象定格在我的大腦的溝回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知足常樂朋友來訪,問到父親的書法,引起了我對“學問”二字的再次審視。寫下了上面的話。以此自勉。感謝知足常樂朋友提醒我。叩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