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燁
畫地為牢—出自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北扔髦辉S在指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不得逾越。?
拆墻,最近網(wǎng)上說“國家好像有了新的規(guī)定,以后新建的住宅,不再建封閉的小區(qū),已建成的住宅圍墻,也要逐步的拆,實現(xiàn)內(nèi)部道路公共化,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我們的主街馬路越修越寬,可微循環(huán)的道路卻死死的堵住,弄得馬路像停車場。
開車回家,就算近在咫尺望到了自家的窗戶,燈光在閃爍,家人隔窗在呼應(yīng),你卻不得其入,只能舍近求遠(yuǎn),不到小區(qū)唯一的出口入口,只能是望眼欲穿,望家興嘆......
記得小時候,家的四周都是路,我們回家,都喜歡抄近道,而且常說的一句話”條條大路通北京,走著!現(xiàn)在不成,墻里的難出來,墻外的難入內(nèi),抬頭望柵欄,低頭望墻根兒,別說是車輛,就連行人都得走大方塊,隔墻就是家,一繞伴晚霞的情況,成了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
中國人對路的描述有一詞最貼切“四通八達”這個詞,出自《晉書,慕容德仔記》,滑臺四通八達,知非帝王之居,通,暢通無阻,達,形容交通便利。
一旦圍墻拆掉開放,能更好的體現(xiàn)城市的所需功能,出于安全,有見地的朋友也說了,物業(yè)以前是守大門,之后可以觀樓門,其實一樣,本來土地面積就小,到處都是圍墻,處處都是障礙,抬頭走路撞墻,低頭走路碰墻,拆了好,拆了好,何必畫地為牢?文;王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