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那些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的孩子
文/魏智淵
有些事懂得,但懶得說,因為太普遍了!但最近連續(xù)三個家長(不同學校)跟我反映自己孩子的問題,而問題又如此相似,有點坐不住,就在這里說幾句。
1
第一位家長問:
“老魏,你說孩子總是一邊聽講手里一邊玩東西,但是老師要求做示范的時候他還舉手,也能做到跟讀跟唱,我怎么跟他去溝通,我怎么才能叫他改掉這毛病呢?又不能再批評了,因為我知道我對他的批評現(xiàn)在也沒用,鼓勵也沒用,您有好辦法么?”
我就回了兩個字:“別管?!?/span>
老師向家長頻繁地反映這類情況,把它當成“孩子的問題”。但實際上這根本不是問題,如果一定要看成問題,也是“老師的問題”。但家長不假思索地贊同老師并感覺到焦慮,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因為家長和老師擁有共同的觀念背景,都認為,一個好學生,就是應該規(guī)規(guī)矩矩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一絲不茍地聽老師講課的學生,一旦背離了這個標準,就應該堅決地加以糾正。
那么我想問,老師們參加教師培訓時,家長們參加各種講座時,有沒有做到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標準呢?如果我們做不到,憑什么要求孩子做到呢?畢竟,理論上講,我們的自控力遠遠超出了孩子。
我們成人去聽講座(相當于聽課),遇到乏味的或已經被理解的內容,會走神,打哈欠,玩手機,心不在焉,坐姿也非常松散。但哪怕在心不在焉的情況下,我們也仍然在“聽講”,只是演講者所講的東西,不值得我們全神貫注,我們只要分出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注意力就明白了,那么另外的注意力就空閑了,自然就用于一些“小動作”了。而一旦演講者講到關鍵處(有干貨了),通常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坐端正了,手里的小動作也停下來了,因為大腦提醒我們,要把更多的甚至全部注意力投注到這些信息上來。
我想說什么意思呢?我想說的是,一邊上課一邊玩東西,你以為他沒聽,其實他一直在聽,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反應。把一種自然的反應當成問題并進行糾正,這本身是不自然的和粗暴的。
但老師為什么會耿耿于懷?因為老師感覺不舒服,老師喜歡整齊劃一的班級,這樣有成就感,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而任何不整齊的行為,都是對老師的一種潛在的挑戰(zhàn)(至少老師是這樣理解的),所以老師必須去平息它。
當然,老師不會這樣去說,老師會說,孩子這樣做對孩子自己不好,這是習慣問題。老師還會說,他“影響了周圍同學”。
2
我在討論一個具體問題,這個具體問題有自己的要素,問題換了,理解就變了。而這個具體問題背后,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我問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現(xiàn)象,那些一邊玩筆一邊聽講的學生,往往是班里最聰明的一批學生?
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是這樣的:一方面,它給了孩子太多任務,學不完的內容,做不完的作業(yè);另一方面,這些任務是低挑戰(zhàn)和無限重復的,并且是無意義的,老師強調的,只是作為工具的意義(它是升入更好的學校的工具)。這導致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一方面強調學習內容很多,時間不夠,另一方面,課堂是沒有深度和高度的,孩子快速發(fā)展的大腦,被充斥著大量無意義的死記硬背和機械操練的東西,但是得不到真正渴望的營養(yǎng):挑戰(zhàn),以及有意義的事物。(南明教育,原新教育研究中心的課程恰恰在這方面貢獻巨大)
換句話說,孩子在被填鴨,但是所填的內容是沒營養(yǎng)的,孩子仍然是饑餓的??膳碌氖?,饑餓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感覺不到饑餓,麻木了,被飽腹感欺騙了。
那些聰明的孩子,是在課堂上分配較少注意力(其實也不需要做大量練習)就能夠領會教學內容的孩子。他們像一臺無比機敏的機器,會無意識地在課堂上調整自己注意力的分配量。老師講得精彩,課堂更具挑戰(zhàn)性,他們的注意力會更集中和持久,老師講得不夠精彩,或課堂進入到相對舒緩的環(huán)節(jié)(畢竟課堂是有節(jié)奏的,不可能一直維持高挑戰(zhàn)),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重新分配。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必要的休息。
如果孩子在一些挑戰(zhàn)不夠的內容上,都投注了全部的精力,那么遇到高挑戰(zhàn)的內容,孩子的精力從何而來?
如果對孩子的這些無意識的休息行為進行過多和高強度的糾正,會導致一些可怕的后果:
1.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損傷,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更依賴于外部評價來作為自我評價的尺度。
2.孩子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反抗教師,一種是服從教師。通常后一種情況更為可怕,許多孩子就是這樣被修理為平庸之輩的。
3
無論家長,還是老師,在所有這些錯誤反應的背景,都潛藏著一種錯誤的教育學,我們總把孩子當成需要服從我們的可操作的對象,把孩子物化,而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自我成長的人。
用我經常說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妨礙孩子自性的發(fā)展。
換句話說,孩子不是我們意志的奴隸,不是我們意愿的延伸,不是任何命令的執(zhí)行者。我們的任務,是引導他們,激發(fā)他們,而不是控制他們,操縱他們。
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往往深具反抗精神。
通常,男孩子的這種反抗,會在五年級前后出現(xiàn)。(其實,老師會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低段、中段、高段孩子,都各有一個反復期,每兩年看到的孩子,似乎都不一樣。以前規(guī)訓好的孩子,忽然似乎一夜之間變了,必須重新規(guī)訓。這是因為老師們并不明白兒童的特點,這是另一個話題,今天不討論)我接觸過好一些這樣的案例。
一二年級的孩子,通常是不反抗的??v然反抗,也是輕微的。
這種反抗,其實就是自性成長的標識。
一個在一二年級劇烈地反抗學校教育的孩子,要么是有疾病的孩子(例如多動癥,或學前社會化障礙),要么是天才兒童。我最近遇到過一例一年級根本不愿意進教室的孩子,就是天才兒童,被老師當成問題兒童(我估計接下來說不定會被認為是多動癥)。天才兒童的劇烈反抗,是因為他們對環(huán)境更為敏感而已。
有些時候,令人可悲的是,班級管理,幾乎都是在與孩子的天性做慘烈的斗爭。老師遲早要輸,如果老師贏了,結果更可怕。(在這方面,我最欣賞張春燕,不過她似乎被認為不適合做班主任)
4
那么,老師怎么辦?家長怎么辦?
在這里,要防止兩種極端。一是將孩子的自然的反應視為問題,從而強行糾正,最終損傷了孩子的自性發(fā)展。一是采取極端的自然主義態(tài)度,覺得凡是天性,就應該尊重,而忽略了天性也需要引導,引導到更高的天性,即仍然必須“以文化之”。所謂“以文化之”,仍然是“以禮節(jié)之”。
南明教育在班級管理上的思路一貫是非常清晰的。
一般學校,在一年級會非常重視所謂的“習慣培養(yǎng)”,“手背后,坐端正”。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培養(yǎng),并且以之為成就。但實際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維持紀律將越來越難,而不是越來越容易。因為這個路子,是他律為主的,最終達成的所謂自律,也是將他律粗暴地內化(這是專制教育的本質)。
而在我們的系統(tǒng)中,自律必須從自由中生長出來,涌現(xiàn)出來,自律即是更高的自由。因此,越是低年級,越不能太強調外在的規(guī)訓,而要讓天性自由,讓孩子擁有從容地理解規(guī)則和發(fā)展秩序感的空間。
那么,規(guī)則(禮)是如何形成的?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的,在這里面的關鍵,是班級的氛圍,以及不斷地通過討論發(fā)展孩子的內在理解力。即,不是教孩子遵守規(guī)則,而是幫孩子理解,為什么必須遵守這些規(guī)則?最終,規(guī)則還必須從孩子們當中來。(這里又很復雜,按下不提)
以玩筆為例,老師先要充分理解,而不首先視之為問題。然后再權衡,在當前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需要不需要關注甚至成為焦點?通常有一種情況必須干涉,即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了班級的其他同學。就是說,哪怕一年級孩子,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并且,要幫孩子理解這種界限。
哪怕玩筆沒有影響到其他同學,只要老師感覺到,班級需要更高的秩序(從優(yōu)秀到卓越),也可以進行干涉,但這種干涉不是視為問題的粗暴的要求,而是幫孩子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并將這種控制與更大的愿景聯(lián)系起來(積極管理原則)。
對于家長來說,千萬不能老師反映個問題,就見風是風,見雨是雨。畢竟,你比老師更理解自己孩子。有高度教育學素養(yǎng)的家長會反思,會更注意到孩子的態(tài)度和情緒變化。然后,努力地保持一種平衡感。所謂平衡感,是萬一孩子在學校受傷,家庭不能再給一拳,而應該撫平創(chuàng)傷,幫孩子正確理解。
類似玩筆這類事,家長可以忽略,不對孩子作出反饋。如果孩子提及,或教師在學校做出強反饋,則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此事。討論此事不是把這視為孩子的問題,而是讓孩子意識到,這雖然不是多么大的事,但為了不給自己增加麻煩,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
畢竟,我們都沒有生活在真空中。
2015年1月2日星期五晨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