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現成的鋼琴曲譜,如何為一首你喜歡的歌曲或旋律配左手和聲呢?
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經歷:找到一首自己喜歡的旋律,自己摸索著會用右手將旋律基本彈出,但是就是不會用左手彈奏伴奏部分。比如下面這段美國電影《音樂之聲》里面《雪絨花》的旋律開始部分:
1 = C 3/4 《 雪 絨 花 》 旋 律 片 段
相信對于學過一點鋼琴的人要將上面的右手旋律部分彈會不是件很難的事情,雖然可能有的地方手指不是很順暢。但是要想給它配上左手部分,就必須多少了解相關的基本知識了。
配 左 手 和 聲 必 備 | |
和聲與和弦 | |
調式與和聲 | |
鑒別大、小調 |
一 和 聲 與 和 弦
可以這樣說:和聲是由不同音符的疊加或同時發(fā)音導致的音響效果,而這個音符的疊加在樂理上叫做和弦。簡單說來,兩個以上的音符同時發(fā)聲的話,只要不是同度或八度音,就構成一個(或幾個)和弦,也就是產生了和聲效果。比如:在鋼琴鍵盤上C調1和3同時按下就構成了一個和弦形式;而假如將1 3 5 三個音符同時彈下的話你會感到和聲的效果更為渾厚些。
![]() |
大家應該觀察到了:1 和 3 的兩個音符的和弦,以及1 3 5三個音符的和弦都是用縱向排列的方式表示,這也是曲譜表示方式的一個非常直觀的形式,也因此區(qū)別于旋律的展示形式。在目前這個階段可以簡單的將旋律與和弦的形式這樣理解:即旋律的走向是橫向的,而和弦的排列是縱向的。(例外的情況以后會講)
一般我們說的和聲的理論大多數是基于西方的和聲理論體系,這里面當然也包括了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和聲形式,比如中國的五聲調式體系等。
二 和 聲 與 調 式
和聲的效果或說和聲的形成是由和弦構建出來的。不同音符的三個、四個或五個音的同時彈奏就構成某一個和弦形式;而這個和弦的形式直接導致出和聲的效果和作用。不同的和弦組合導致不用的和聲效果。
要想真正了解和弦的話必須了解調式的問題。我們經常聽說什么A大調,a小調的,以及看到很多簡譜曲子的開始有1 = C 等的調性提示。
那么什么是調式呢?
簡單說來調式是指一組音符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而成的一個序列(這個序列也叫音階)。比如我們最熟悉的 1 2 3 4 5 6 7 就是一個典型的音階,而且是大調音階。為什么它叫大調音階,而不是小調音階呢?這里涉及到另外一個知識就是全音和半音。
我們知道,音符與音符之間是有“距離”的,這個距離用可計算的數值表示。相鄰的兩個音符之間最小的距離叫半音,或者稱兩者為半音關系;而兩個半音距離的音符就構成一個全音關系。表現在鋼琴上就是鋼琴鍵盤上緊密相連的兩個鍵盤就構成半音,而隔一個鍵盤的兩個鍵盤就是全音。如下圖:
![]() |
觀察上面的鋼琴鍵盤圖示,在1 2 3 4 5 6 7 這一組音符當中,1和2的距離是全音關系,同樣2和3也是全音(注意在1和2、2和3之間都有一個黑鍵); 而3和4、7到1
![]() |
從上面這個圖示更直觀的看到這個大調音階各個音符之間的全音和半音關系。換句話說,一組音符的序列符合上面的排列方式----相臨的音符之間構成上面的全音和半音關系的話,即構成一個大調音階。
下面我們再來看下面這個小調音階(a小調,為何是a小調后面再講)。
![]() |
在上面這個音符序列中,相臨兩個音符構成的關系是: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同樣的原理,只要一組音符序列是構成上面的全音和半音的排列方式就構成了小調音階。
上面說了大調和小調的音階序列構成模式,但是具體到一個曲子里如何判別它是大調還是小調呢?
判斷一首曲子是大調或小調,有一個簡單可行的方式:即全曲旋律部分結束的那個音符是1的話是大調;是6的話就是小調。更為準確的方式是從開頭和結束兩方面分析和判斷。比如《我的太陽》:
這首曲子是什么調式呢?結束的最后一個音符是1,所以它是大調的
我們再看下面的《致愛利思》的片段:
上面是該曲子一開始的部分。大家注意到了其結束的音符是6,因而該段落是小調式的。
(待續(xù)......
和弦有三和弦 七和弦 九和弦等,而使用最多的是三和弦和七和弦。和弦是按照相隔三度的方式排列的。下面分別說明:
和弦名稱 | 構成音符 | 使 用 位 置 |
主 和 弦 | 1 3 5 | 樂曲開始;中間;結束 |
屬 和 弦 | 5 7 2 | 樂曲中間;半終止段落; |
屬七和弦 | 5 7 2 4 | 樂曲中間;終止前 |
下 屬 和 弦 | 4 6 1 | 樂曲中間 |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