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情緒的教育最無用,吼罵孩子白費很多媽媽都表示,吼孩子主要是孩子不聽話,但除了吼,找不到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實,當父母怒吼時,孩子的內(nèi)心是充滿恐懼的,有的孩子會用手捂住耳朵躲避,有的孩子用哭來保護自己,這時人天生的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他會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那么父母的吼叫式教育就白費口舌了。
經(jīng)常罵、大聲罵,越罵越聽不見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可能被嚇哭乖乖聽話,但是次數(shù)多后,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游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吼叫威脅的次數(shù)多了,也就沒有效了,而且長時間的吼罵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人際交往。
道理都懂,但每次脾氣上來了還是忍不住。我們?yōu)槭裁纯刂撇蛔∽约旱钠猓?/span>
1、心理不痛快,孩子成了出氣筒。
大人心里不痛快,孩子再一鬧,就會對孩子發(fā)脾氣、沒耐心。有一種情緒處理方式叫“情緒應對”,情緒上來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對著別人就大吼大叫,別人成了自己情緒的替罪羊。在這個時候,對孩子發(fā)脾氣,根源上不在于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媽媽的處理方式有問題。
2、與原生家庭有關。
仔細回想你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像?小時候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情緒的表達無一不影響著我們性格脾性的形成。什么樣的土壤開出什么樣的花。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受著父母及家庭的影響。
管教孩子,不用吼,那該怎么做
如果孩子總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么吼叫也是無用的。教育孩子,你可以嘗試轉換一下說話方式。
不用威脅的口氣,告訴孩子做錯要承擔的后果
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需要承擔的后果,讓孩子嘗嘗“自食惡果”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