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是廣延性參數(shù),因此系統(tǒng)與外界交換物質將引起系統(tǒng)熵的改變,即質熵流;另外根據(jù)克勞修斯不等式
在開口系統(tǒng)微分形式熵方程中,質熵流和熱熵流的物理意義很明確,系統(tǒng)的熵變等于熵流(包括質熵流和熱熵流)與熵產(chǎn)之和。方程為:
式中
生物中的負熵流簡稱生物體的負熵,是指生物體在生物過程中,造成生物體熵的減少。生命運動中廣泛包含若干復雜的熱運動,熱力學的基本原理同樣適用于生命運動。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自發(fā)過程總是朝著熵增大的方向進行,對于孤立系統(tǒng),它的熵總要達到其最大值。從物理意義上理解,孤立系統(tǒng)是由有序向無序發(fā)展的,最終達到狀態(tài)平衡。但是,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于生命物質來說,從簡單、低等的無生命物質變?yōu)閺碗s、高等的有生命物質。在這個過程中,構成生物體的生物化學物質的高度有序。換句話說,生物進化是向著有序、熵減少的方向發(fā)展的。
表面看來,生命進化過程中內(nèi)部熵降低,有悖于熱力學第二定律。但是這種想法忽略了生物體是開放的體系,與外界進行著質、能的交換,其熵變?nèi)Q于兩個部分:一部分來自與外界的交換,即熵流(包括質熵流和熱熵流);另一部分來自體系的內(nèi)部,由體系內(nèi)部的化學反應、擴散等不可逆過程產(chǎn)生的恒大于零的熵產(chǎn)。要使生物體能健康生存、發(fā)展、進化,必須使其熵變小于或者等于零。生物體通過不斷地從外界補充“秩序”,即“負熵流”,使生物體的熵不斷減少,使生物體更加有序,從而保證了生物體的生存與進化。例如,高等動物食用低熵的食物,排出高熵的排泄物,從而使動物體內(nèi)的熵減少。如果把生物孤立起來不與外界聯(lián)系,沒有“負熵流”輸入,則“熵產(chǎn)”越積越多,體系就越趨于混亂,終將死亡。因此,生物在生命活動中從周圍環(huán)境中不斷地吸取負熵,以維持生存和進化。生命體是開放的、不可逆的非熱力學平衡體系。平衡態(tài)是無序的,而非平衡態(tài)是有序的,這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一致,也符合熵增原理。奧地利科學家E.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1887~1961)于1943年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生動地用“生命賴負熵為生”這一句名言精辟概括生命現(xiàn)象中的熱力學。但是估算一個生物體內(nèi)的熵是困難的,法國L.M.布里淵(Louis Marcel Brillouin,1854~1948)曾說:“生命機體的熵含量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概念?!盓.薛定諤也在書中進一步指出:“我們不可能用物理定律去完全解釋生命物質,因為生命物質的構造同迄今物理實驗過程中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