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陸家衡談書法學習
           
                                                               快炙背美芹子收藏 2011/4/11
           
           
             

          陸家衡談書法學習 

            立志不隨流俗轉 留心學到古人難 ——陸家衡談書法學習中國書法必須學習古人,這已經是大家不爭的共識。學習古人只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學習古人,古為我融,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自立門戶。但自立門戶談何容易,董其昌曾經講過,他早年學顏魯公,在鄉(xiāng)試的時候因為書法不佳,由原來的第一名降為第二名。從此就發(fā)憤學書。但學不久便覺得書法沒有什么了不起,便不把文衡山、祝希哲放在眼里,認為自己超過了他們。后來他到金陵看到王羲之的《官奴帖》,又在嘉興項子京家看到了不少古人的真跡,方才醒悟以前妄自標評。包括對趙孟頫,開始他也很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書法熟處不如,生則過之。但他晚年還是很佩服趙孟頫\的,他說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感慨地說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流書家,翰墨小道,其難如是,何況學道乎。可見書法要自立門戶、形成風格是多么難。
              我這次編作品集,真正體味到董其昌所說
          逐波逐流的含義,學了幾十年的書法,書風還沒有穩(wěn)定下來,每年在變,甚至很短時間就變,很苦惱。這就牽涉到一個人對書法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有些人認識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深化,以前沒有看到的問題現在看到了,或者以前人家批評時沒有在意的,現在覺得人家批評得有道理,得改。以前認為寫得好的,現在看不行了,不能收到集子里去。所有這些,我想作為一個藝術家,應該具備不斷否定自己的勇氣,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今天本來是先點評作品,然后就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座談?,F在點評這一項取消了。只能由我主講,著重說說昆山書法創(chuàng)作的現狀,當然也會涉及到書壇的一些情況。
              在談昆山書法創(chuàng)作之前,我想有一個基本觀點還是要講一下,就是怎么搞創(chuàng)作?對于這一點,大多數人思路是比較清楚的,我把它總結為四句話:

              第一,通筆法。要懂筆法,要熟練運用筆法。這一點是要強調的,趙孟頫也好,米芾也好,董其昌也好,他們總結下來都認為筆法要放在第一位。筆法是歷代書家經驗的總結,而通筆法則是要求我們去實踐。譬如說對執(zhí)筆的問題,我們還得靜下心要好好研究,因為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現在寫隸書、寫行書或者寫小楷,執(zhí)筆方法也不盡相同,以前有五指執(zhí)筆法、四指執(zhí)筆法,我們不要盲目亂搬,還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譬如說何紹基,何紹基的回腕法執(zhí)筆虎口朝上,筆桿高懸,五指成螺形向內撮筆桿,那個姿勢是很別扭的,是很累的?!吨袊鴷ㄈ分杏泻谓B基的執(zhí)筆圖,這是根據道光二十七年顧炎武生日祭時北京的一個集會,寫真名手吳攜所繪的《顧祠春禊圖》的局部剪下來的,這幅圖應該說是較為可信的。那么何紹基為什么用這種姿勢執(zhí)筆,為什么不省事點執(zhí),而非要回腕高執(zhí)呢?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昨天我與昆侖堂的同道在一起談起這件事,認為他可能硬是把自己原來執(zhí)筆的習氣要改掉而自找苦吃,執(zhí)筆太舒服了,就容易生習氣,他是有意要改掉以前的習氣。用這種執(zhí)筆法寫字,不但是腕力、臂力,甚至是腰部的力都能用上,筆鋒凌空起落,筆力聚于毫端,保證了中鋒在整個運筆過程中靈動自如和提按起倒,寫出來的字渾厚遒勁、筆勢洞達,避免了油滑之病,執(zhí)筆的特征造就了何紹基書風的特征。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出何紹基的執(zhí)筆是較高的,執(zhí)筆高,運筆盤旋的余地就大,大家可以試一下。無獨有偶,比何紹基稍早的昆山畫家王學浩,也是主張高懸腕執(zhí)筆的。他有一種筆法叫
          ,就是高懸腕執(zhí)筆,執(zhí)在筆端,中鋒直落,形成很細的豎線,作為點苔用。據說這是元四家中黃大癡的遺法,已失傳幾百年,明代的沈石田、文徵明以及清初的四王在南宗山水畫中都沒有這種點苔法,這在王學浩的作品中隨處可見,這是執(zhí)筆不同所致??梢妶?zhí)筆的重要。晉朝人的書風也和晉朝人的執(zhí)筆法有密切的關系??梢姼鱾€歷史時期出現的各種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和書寫者的姿勢、執(zhí)筆、運筆密不可分,如果我們不加于研究,不作進一步的探討分析,要學古人是很困難的。筆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中鋒。嚴格地說我們現在很多人寫的字鋒都不中,運筆鋒不中,線條的質量就不高。那么怎樣下筆才是中鋒?沈尹默說令筆尖常在筆畫中間行,要保證筆尖在筆畫中間行,就必須采取提按之法,提按之法必須反復練習,才能熟練駕馭。硬毫彈性強,筆的提按動作容易完成,羊毫相應困難些。中鋒能使筆畫呈現立體感,這就是所謂筆力。米芾說過這么一句話:得筆,則細為髭髪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中鋒的概念,是書法創(chuàng)作最基本的概念,至今還有些人搞不清。一定要通過實踐分辨什么樣的筆畫是中鋒,什么樣的筆畫不是中鋒,也可以到古人的作品中去尋找,哪些是中鋒,哪些筆畫鋒不中。當然我們強調中鋒并不排斥側鋒,特別是行書,不可能做到筆筆中鋒。善用側鋒能使字形更為生動,故歷來就有中鋒取力,側鋒取妍的說法。像晉代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的《蘭亭敘》,都在中鋒和側鋒的運用和轉換上相輔相成,一氣呵成,使遒勁和妍媚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近代吳昌碩寫石鼓文,雄渾遒勁,最能體現中鋒運筆的效果,我們不妨細細揣摩,加深領會。
           
          第二,慎選擇。我們現在學習古人的條件太好了。各種各樣版本的碑帖多得不得了,你到底學什么?不要毫無目的地在書法的海洋中漫游。因為大家都有工作,不可能把一生的精力全部耗在書法上,書法只能作為業(yè)余的愛好。這就需要善于發(fā)現古人作品對自己比較合適的、比較適合自己性情的東西。如果分得細一點,那就是說楷書、行書、篆書、隸書、草書,你到底對哪一種有興趣,這就先要化些時間去挑選,而且要經過實踐。開始的時候廣征博采,學到一定程度,肯定要收了,你到底要學什么,一定要有主心骨,不能放任自己,什么都學,什么都喜歡,白白浪費了時間。一個書家能寫兩種書體已是十分了不得了,樣樣都學,往往樣樣都不精。這是因為時間、精力所限。因此慎重選擇一種書體作為主攻的方向,作為突破口,是很關鍵的。今天在座的各位對于書體的選擇基本上都定型了,但是對于書法風格的選擇不知有沒有考慮,比如說你選擇篆書,是大篆還是小篆?是比較嚴謹的不是比較率意的?如果你偏愛寫較為率意風格的,一定要對較嚴謹書風的作品作一個透徹的研習。正像你學黃賓虹的篆書,則一定要對小篆以及金文作熟練的研習。所以說慎選擇不僅僅指書體,還包括風格。行書的選擇余地更大,學二王的,學宋代蘇黃米蔡的,學董其昌、王鐸的,等等。由博逐漸向專發(fā)展,慎重選擇學書之路是一個學習方法問題,選擇得當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選擇與偏愛和審美情趣有關,哪些是喜歡的,哪些是不喜歡的,哪些是一上手就得心應手的,哪些是讓你學也學不好的。揚長避短是學書的唯一捷徑。
           
          第三,善臨摹。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臨摹要當回事,從初級走向高級,從形似到神似,遺貌取神是臨摹的高級階段,像九方皋相馬一樣,他看到了馬的骨子里面,那就眼力非凡了。 臨摹首先要像,要琢磨碑帖中字的特征和精神,然后把這種精神給體現出來,把有深度的內涵的東西給反映出來,有了時間的積累,才會有功力的積累。昨天孔維治拿了許多臨作給我看,我說臨得很好。但有些地方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絕對急不得,不是打擊你的積極性,你最近不可能達到這個水平。有些人對臨摹特別有天賦,一臨就像,有些人就是臨不像。就要下功夫,先要臨像。由不像到像,再由像到不像,不像是像的極則,這就是遺貌取神。昆侖堂藏王鐸的一幅贈芝老先生的草書《馀杭帖》,是臨王獻之的,獻之原帖是楷書,王鐸寫的是大草,這樣的臨摹簡直是不可思議。也許王鐸腦子里是見神不見形,進入了九方皋的境界。王鐸有一個習慣,臨帖很勤奮,半日臨帖,半日應索,他的臨摹和創(chuàng)作沒有嚴格界限,他送芝老先生的這幅字,或許就是剛臨罷王獻之楷書,就將這個內容用王獻之的大草來表達自己對臨帖的理解。一時戲作,變成了經典。
           
          第四,精鑒賞。精于鑒賞是學習書法一個重要因素,歷史上的大書家大多是收藏家、鑒賞家。能看到古人名作這是眼福,我們今天的眼福要大大超過古人。記得文革剛結束時要覓一本印刷品的碑帖也很困難,我小時候家里還有一些珂羅版印刷的畫冊,不過也是黑白的。當時要能觀賞到明拓本《石鼓文》真是喜出望外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特別是最近幾年,大量的版本精拓碑帖問世,如前年上海博物館國寶展的畫冊,6000元一冊的煌煌巨制,印刷精美,仿真的程度已接近日本二玄社的復制品?,F在出的碑帖、中國書畫、以及故宮院刊的圖版,墨色效果層次豐富,印章有從紙上 出來的感覺,啟功先生說下真跡一等,講得很形象。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東西,和以前皇帝和達官貴人享有同樣待遇,普通老百姓以前看不到的現在大家都能看到,我們的前輩從前夢寐以求的,今天我們很容易就能欣賞到。我們應該感謝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福份。

           

          鑒賞就是研究,反復的把玩研究,把眼福轉化成眼力,書法家必須具備好眼力,眼高手才會高。昆侖堂成立以后,鑒賞字畫的機會也多起來,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真的但畫得不好,也有仿作畫得很好的。開始認為是真的,后來越看越不對;也有開始認為假的,后來找到證據是真的。這里面用筆、用墨、構圖、紙質、印鑒、風格,整個鑒賞的過程就是磨練眼力的過程。搞書法同樣如此,我以為眼力至關重要,你看古人,看今人,好的、差的、精彩的、平庸的,能一眼看出,使一個人的審美觀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水平也會提高,這是水漲船高的道理。所以我們提倡把自己喜歡的古人法帖,放在案頭,經常翻翻,是大有益處的。
              對于昆山當前的書法創(chuàng)作,我個人認為勢頭是好的,大家也是用功的,但存在問題也確實不少。大家要聽真話,我就放松一些,可能要牽涉到人和作品,我想大家不會在意,存在問題我歸納了一下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不學古人學今人。因為學古人難,學今人比容易,今人怎么個用筆,怎么個想法容易溝通。我自己也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使不去學今人,但也會受今人的影響。特別是年輕人,思維活躍,他有一種崇拜的心理,對當代某某人很崇拜,他就特別注意這個書家的作品,潛移默化就受到了影響。昆山有不少年輕人很崇拜沃興華,這本來無可厚非。沃興華對敦煌帛書有研究,提倡民間書法,但這在學古人的途徑中是屬于偏宗,經典的作品才是大宗。我認為民間書法不是說不能學,它也有好的地方,六朝人寫的帛書跟我們今天隨意寫字一樣,心態(tài)很自然,有一種自然真率的氣息,而自然真率正是書法的一個很高的境界。如果我們對經典的東西掌握得相當好,功力基礎相當扎實,去吸收一些民間書法的自然真率之氣,也何嘗不可。問題是拋棄了傳統(tǒng)的經典去追求民間書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包括萬春他們到沃興華那里求學,我并不反對,但問題是怎么學。萬春的字太像顧工,也不好。那么是不是學古人真的沒有路走呢?我想并不是這樣。王清就是個例子。王清最早什么風格我不太清楚,后來學鄧石如隸書學得很有味道,現在學八大山人。最近拿了一件寫八大的中堂來,他自己蠻滿意,我也覺得很好。王清寫八大寫得很像,又能比較隨意和放松。王清是個比較放得開的人,和金春不一樣,如果叫他去學歐字,他肯定覺得不舒服,寫嚴謹的小篆恐怕他也不舒服,他比較喜歡放松心態(tài)的東西,他選中了八大。王清的這幅作品寫得很到位,正如齊白石說的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論中國畫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我覺得我們現在不要說大話,你就是學古人某一家,能學到似與不似之間,已絕對是當代高手。出入古法,或者說和古人若即若離,已足以成家。蘇州的黃異庵先生,他是評彈名家。但這個人不得了,書法大家,是名頭不大的大家。他寫蘇字,就在似與不似之間。他說過一句話,說書法之道在于收放,這和齊白石講的似與不似是同一個道理。收就是跟古人的距離近一些,放就是跟古人的距離遠一些。一收一放,收收放放。如果一味地放,放到最后,有我無古,就成了董其昌說的
          野狐禪。前人的經驗我們應該借鑒。也有一種人學古人放的時候多,像蘇東坡,他是學顏魯公、徐浩的,但他自由發(fā)揮的多,這是因為他的才氣和文氣不容他收,不容他和古人*得近。他天真爛漫的書風是天才所致,我們不能和他相比。像米芾、王鐸和古人就比較近一些。王鐸是學閣帖的,臨二王能進進出出,一些臨作精彩絕倫。而完全自立門戶相對要困難得多。像金冬心的隸書,大概歷史上也就他一個人。但他的隸書還是有出處的,是從《華山廟碑》化出。因此學習古人,只要能沉下去總會有收獲。 還有就是一些展覽的誤導,形成所謂流行風。信札式書風紅了,大家就一哄而上,都去學孫曉云,一呼百應。但是有沒有冷靜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寫信札的料子,毫無主見是藝術之大忌。前人有一副聯(lián)寫得好: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當代人的東西你不要跟著去轉,跟著轉吃虧的還是你自己。所以說流行書風不能學。對于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不要去學今人。學古人可能進步慢一點,但慢不一定是壞事,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你今后再來補的話反而更慢,認定的路要堅定走下去,不要三心二意輕易放棄。即使跟老師也不要跟得太近,譬如說張建東寫的字越來越像我,但他說了一句有趣的話,說我將來是陸老師的代筆。但真要學今人學得到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對學習古人信念比較堅定的要數孔維治,他昨天拿了一些東西,臨的是晉人的手札,寫得好極了,這是我對他的評價。晉人的風韻寫出來了,這是不容易的。我們這里臨摹的水平能到孔維治這樣的程度恐怕就很少。孔維治雖然慢一點,他像一匹馬一樣,不是一匹快馬,慢悠悠地走,但是走得很扎實。然而他寫自己的東西總是寫得不太好,我對他說這需要時間,你要堅定信心,不要輕易改變。還有如周杰,周杰以前拿來不少東西,我認為他比較適合寫草書,因為他有激情,就不必分散精力去寫行書了,他寫的五、六個斗方,都不錯。他對草書圓轉的技法掌握得比較順手,因為草書我覺得還是要圓轉,不管是大草還是小草。居永良的一張條幅,用筆、章法、大小錯落、俯仰映帶都安排得很好,墨的枯潤變化也好,但有一個大問題,直的、折的筆畫太多,直的、折的筆畫是行書的筆畫,不是草書的筆法,草書筆法要有彈性,要弧形,要有動的感覺。草書中的長筆畫,我建議你去看一下王鐸,再對比自己,哪些是質量高的,哪些是較差的。王鐸的草書確實不得了,他幾乎每一筆都精妙絕倫。周杰的草書要能留住一點就好了,他寫字一瀉無遺。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強項上加強與古人的溝通。
           
          二、不學經典學民間。經典的東西大家應該加以重視,不要認為是老一套,是過時了,它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是歷史上的閃光點。像二王和晉代的手札、孫過庭、米芾、蘇東坡以及董其昌、王鐸、傅山的傳世之作,大家一定要靜下心來,每一個人學都有自己的收獲,不要擔心自己的心得會被人家搶去。 民間書法不是不可以學,問題是放棄經典而致力于民間,是舍本求末。譬如說漢碑和漢簡,一個是經典,一個是民間。沙曼翁先生漢簡寫得很好,但他說過,漢簡不能學。你向他請教隸書,他會拿出《曹全碑》、《禮器碑》給你看,他不會拿漢簡給你看。他作品中時常參入的漢簡中的逸筆,還有些和傳統(tǒng)筆法不合的筆畫,只是加予借鑒和改良,避免和經典太接近而失去趣味。沙老是基于這個出發(fā)點,因此他的作品在古氣中有自然真率之氣。可見學漢碑是主,借鑒漢簡是次,主次要分明。民間書風中確實有許多值得取法和借鑒的東西。沃興華我們應該承認他是一位有天賦的書家,他字寫得很好,畫也畫得很好。我在十幾年前看過他的畫,學八大山人,筆墨功夫都不錯,沒有書法的功力,學八大是學不好的??梢娝瓉淼墓α苌睢栴}是我們有些年輕人書法功力不行,也去跟著學民間書風,那是要上當的。我前不久在靈巖山看到八大山人的一本冊頁,真是好極了。王清學八大還可以挖得深一些,對八大可進行深入的研究,八大臨過《臨河序》,有晉人的風韻,靜得很,有古氣。所以對經典的東西去發(fā)掘的話,還有很多東西可借鑒。
           
          三、追求表象,忽視內質。表象和內質是一對矛盾。現代社會似乎更加崇尚表象。書法追求展覽效果,字愈寫愈大,作品要能刺激評委,這就是追求表象的現象。追求刺激,追求快節(jié)奏,這是我們時代的特征,也是經濟建設的特征、社會生活的特征。但對書法藝術來說沒有多大好處??旃?jié)奏帶來了心態(tài)的動蕩和浮躁,浮躁的心態(tài)也與追求表象一拍即合,互相生發(fā),形成惡性循環(huán)。追求表象忽視內質反映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主要表現在過分偏重于技巧,搔首弄姿,取悅觀眾,或妄自變形,刻意做作,變亂古法,想找一條超越古人之路。且今人互相影響,俗氣彌漫書壇,這從書法報刊上經常能看到。昆山作者也多多少少沾染這種風氣。 以篆書為例,金春寫篆書已有多年,對篆法很熟,他寫的字是很傳統(tǒng)的。篆書要變確實也很困難,他最近寫的篆書也在求變,可能也受了當代人的一些影響,有些追求巧,太巧了,會導致做作。小篆是很嚴格的書體,字的形態(tài)有一定的規(guī)矩,筆畫的長短、彎曲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有些筆畫能加長,有些不能加長,有些能彎曲,有些不能彎曲,我總認為在形上求變是追求表象,還是應多考慮在用筆上如何使篆字雅化。徐州的趙建昌的篆書開始寫得很好,后來也覺得有點過頭了。變有一定限度,變在限度之內是自然,過頭了就是做作。我覺得應靜下心來反思一下。金春的篆書似乎有點偏巧。仇高馳比較平穩(wěn),不急不慢,有些像沙老,沙老也是不急不慢的。沙老的篆書有道理,是書壇第一塊牌子。寫隸書也一樣,追求表象容易墜入粗野,自以為大氣,實質上是野氣。像河南的一位書家,用盡氣力要表現大氣,結果是惡札。雖然寫得那么張揚,反而沒有一點古拙之氣。隸書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它以古拙之氣為特征,今天我們寫隸書,如果寫不出古拙之氣,說明是創(chuàng)作意圖失敗了。古拙之氣是內質的東西,內質的東西經得起看,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我們應該問一下自己,書法創(chuàng)作你追求的內質是什么?埋頭寫字不動腦筋,容易走錯路。書法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蔡邕在《九勢》中也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東方藝術講究的是內在之美,情感也是內質,筆墨是情感的表現。比如說徐青藤的草書和他書寫的內容很有關系,我們如果只學他的書法,不去研究他寫的內容,可能對徐青藤深入不下去?,F在學的人很多,李雙陽是學徐渭的,年紀輕輕就寫得這么好,但接下來如何走,如果弄不好最終只能得到皮毛。所以我認為不要只是寫字,應該靜下心來多讀些書。書法的悟性要通過觸類旁通,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所以有人說書法難于繪畫,巴根汝說書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都是甘苦之言。
           
          四、常識性錯誤。 在書法作品中出現的常識性的錯誤,我提議將來分專題搞些講座,因為這類問題只要多學、多問、多看古人作品,是可以避免的。譬如對聯(lián)的平仄、對仗,錯別字、異體字、通假字等。落款也是一門學問,有些人不大重視,也要提醒大家多看看古人,比如落上款稱謂中的字,送給平輩可稱兄,送給晚輩的也可稱兄,以示客氣或戲稱。但送給長輩的則斷然不可稱兄,否則有妄自尊大之嫌。鈐印也要講究,比如鈐了姓名章,再鈐一個名章,或姓氏章,就屬于嚕蘇了,有些閑章是鈐在畫上的,像春常在,如果作為書法作品起首章,則毫無道理。即使摹仿古代作品的鈐印,也要有一定的規(guī)矩,這要研究一下古代作品鈐了些什么章?鈐在什么位置上?效仿時就不至于弄巧成拙。(本文是2005115日在昆山書法沙龍上的講話,孔維治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法五體“篆、隸、楷、行、草”的筆法
          古法用筆到底有多古?調鋒和提按有什么區(qū)別
          練字十年成效不大,這就是原因:
          葉在壯:讓學生自信地寫好作品 (散文)
          書法講究線條的質感,古人用了三種筆法,都包含在這些書體中
          想要寫好楷書和草書,這個書體必須要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