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趙眘(she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南宋第二位皇帝,也是南宋最強的皇帝,登基后一直對高宗感激不已,經常親自去看望高宗,登基前,送高宗回宮,被雨淋的滿頭都是,讓高宗感動。 高宗說他以國事為重,不必怎么多次看望他,太上皇高宗的時候,孝宗一直尊重高宗的意愿,他年輕時發(fā)誓要振興南宋的豪情壯志,在位間刷清岳飛冤案,封岳飛位鄂國公,封張憲位忠義將軍,封岳云為忠義候,刷清冤案,但不幸的是,他在位期間受高宗控制,一直以來沒有完成自己意愿,但后來也學高宗退位中太上皇,光宗即位,遺憾的是,孝宗在愛子的思念和孤獨的痛苦中逝世,享年68歲。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趙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眘。六月,趙構御筆,賜趙昚的字為元永,以“倦勤”而想多休養(yǎng)為由,傳位給趙昚,是為宋孝宗。趙構自稱太上皇帝。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趙匡胤一系。據傳,趙構早有禪位之意,曾經告訴過趙昚,趙昚流著淚堅決一再推辭,適逢邊事爆發(fā)沒有結果。同年七月,趙昚在即位后的第二個月,頒布手諭,召主戰(zhàn)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議,下詔為岳飛冤獄昭雪平反,追復其原官,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除此之外,趙昚還逐漸開始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zhàn)派大臣平反復官。他重用主戰(zhàn)派,積極備戰(zhàn)。
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于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威懾中原。后在金軍優(yōu)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符籬時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之盟”。和議主要規(guī)定:宋朝皇帝對金國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歲貢”稱“歲幣”,并將“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云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予金國。隆興和議之后,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興北伐失敗后,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wěn),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這期間經濟繁榮,在南宋中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yè)、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余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趙昚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史稱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是南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后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趙昚帥不過張浚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鄒宏淵。手下只有一個虞允文可堪大用。還要和主和派斗爭,特別是趙昚當了二十七年皇帝,前讓二十五年高宗趙構一直健康的活著,持續(xù)施加影響。趙構堅決反對主戰(zhàn),甚至對孝宗說,等我百年之后,你再為之。以孝順著稱的趙昚不可能一點都不聽。
趙昚為人勤政,節(jié)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上иw昚碰上了金世宗這樣的明君,金國雖然對宋采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于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所以都無法消滅對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復,由消沉走向振興的時代,他致力于改變南宋以來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現狀,給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帶來了一絲蓬勃希望,不僅使得南宋累積起一定的軍事力量和物質力量抵御金朝的侵擾,也為南宋后期的抗蒙斗爭奠定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