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被喬任梁少年維特般自殺的消息所震驚。我一直沒有發(fā)文,不想無根據(jù)的揣測他的心理問題,直到今天看到經(jīng)紀人發(fā)聲,確認為抑郁而自殺。
藝人承擔的驚人壓力我們常人無法想象,可是生活中有多少人像喬任梁一樣,光鮮外表下有你看不到的傷痕累累?我有一位媒體朋友,曾寫出無數(shù)有巨大影響力的調(diào)查報道,有一天,他突然從樓上躍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有一位在北京最頂尖醫(yī)院急診科工作的醫(yī)生朋友,即便再累也難以入睡,他還有一位同事住進了精神病院。而我身邊有許多新媽媽,都難以逃脫產(chǎn)后抑郁的怪圈。
抑郁不等于要自殺,醫(yī)學和心理學都越來越重視它,都在與它搏斗。今天我不想探討抑郁的成因和可怕的后果,作為媽媽,我們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原生家庭,引導他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他們成年后與外界的摩擦小一些。
一位北師大博士好友,研究方向是兒童心理學,他曾跟我說:讓孩子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是跟身體健康一樣重要的事情。
關(guān)于兒童情緒管理是一個說幾天都說不完的話題,今天來說說幾個簡單的步驟。
首先管理好媽媽自己的情緒
曾經(jīng)看過一部實驗短片,小嬰兒的媽媽坐在她旁邊看電視,看著看著媽媽就哭了,小嬰兒一直盯著媽媽,過一會也哭了起來。這個實驗說的是寶寶有很強的共情能力,他們可以感知媽媽情緒的變化。
常處在“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家庭,家長向孩子傳遞了焦慮與痛苦的情緒,讓寶寶缺乏安全感。
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是,在摩擦發(fā)生前,可以大事化小,如果實在避免不了開戰(zhàn),也盡量去其他房間,不讓孩子目睹慘烈的車禍現(xiàn)場。
但是我并不主張媽媽太過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偶爾的情緒爆發(fā),對自己、對孩子都是有益的。事后,我們跟孩子坦承自己為什么生氣,是哪里出錯了(哪怕他還是小嬰兒)。告訴孩子,情緒是可以爆發(fā)和宣泄的。
給孩子肯定的回應
許多成年后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都是由于嬰兒時期不受關(guān)注、不被回應引起的。這些忽視會在成年后形成嚴重后果。
一項實驗在育兒路上曾帶給我巨大的影響,它是一項由哈佛大學愛德華·特羅尼克博士持續(xù)了35年的實驗,名為“靜止臉”。
實驗開始時,媽媽和寶寶做著正常的親子互動,媽媽用笑臉回應孩子,孩子的情緒很好,繼而開始東指指西看看,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探索欲。
媽媽轉(zhuǎn)而用冷漠的“靜止臉”回應孩子,孩子一開始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做著剛才游戲的動作想喚起媽媽的回應,無果后她用尖銳的聲音大叫了起來,這樣的努力持續(xù)了兩分鐘左右,孩子開始注意力分散,情緒很低落得哭了起來。
直到媽媽再次用笑臉和愛撫安慰寶寶,寶寶才恢復了正常。
我們成年后常有一種絕望的心理,好像自己怎樣努力都無法得到別人的肯定。這種感覺,追溯淵源到童年,是不是你對父母表達開心、難過、害怕,似乎經(jīng)常被擋回來?讓我們體會不到價值,長久下去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
可當母親的眼中閃著愉快的光芒時,寶寶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自己有價值,看到了自己被喜愛。這樣的人際互動,是非常動人的。通過積極肯定的回應,我們親子連結(jié)才能得到增強。
教孩子認識情緒
在Jo媽的另一篇文章《孩子哭時,別再用這句話傷他了》中,就講到,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最不該做的就是說:“不疼不疼,別哭!”跟他們的情緒作對。
在我們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時,要用“共情”的方法,幫他們?yōu)榍榫w貼上標簽,比如:害怕、痛苦、嫉妒、擔心、傷心、生氣……用這些詞語幫助孩子把模糊不清、不適的感覺變成了有形的、可以被定義的事物,這些情緒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
每天你都要給寶寶講講你的情緒是怎樣的,這一天是疲倦的,還是高興的,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事情都不妨告訴孩子,都是有益的親子交流。
繪本推薦
《Baby Happy,Baby Sad》
《Llama Llama mad at mama》
你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一個表情游戲板
用這三句話管理情緒
當孩子跟小伙伴沖突時、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當你感知孩子有情緒時,你都可以問寶寶這三句話:
發(fā)生了什么事?(開導)
你感覺怎么樣?(內(nèi)省)
你該怎樣做?(解決)
如果寶寶的表達能力還不夠,你可以溫柔地抱住他,描述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媽媽看到你們兩個在搶玩具,是嗎?”如果孩子點頭了,你可以接著問他:“對于這件事情,你很不開心,對嗎?”引導孩子認識他的情緒。接下來告訴孩子“那個玩具是游樂場里公共的,我們可以搶過去玩嗎?不能的話我們要怎么做呢?”
情緒的管理,不僅僅是在孩子爆發(fā)情緒時,進行有效的安撫和引導。平時,我們也會通過各種情景對話、故事來讓他知道,如何管理情緒。
比如,在游戲中你可以故意讓玩具倒塌,對寶寶說:“媽媽搭不好這個積木,我生氣了??墒巧鷼庖膊荒茏尫e木搭好啊,我再試一次吧?!比缓笤儆^察寶寶的變化。
在看動畫片或講完繪本,躺在床上,可以和寶寶再過一遍這個故事,托馬斯為什么要發(fā)脾氣?他應該怎么做,他最后是怎么做的呢?
繪本推薦
《菲菲生氣了》
關(guān)于孩子情緒的動畫長片
《頭腦特工隊》
或許你錯過了以下文章:
Jo媽有10年主流媒體經(jīng)歷,分享有溫度的育兒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