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超負荷壓力的長期作用,可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損傷。長時間的超負荷的徒步、登山、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等;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足部結(jié)構(gòu)異常,行走時足部著力不當,也可導(dǎo)致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導(dǎo)致足跟痛最主要的病因。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在跟骨下方偏內(nèi)側(cè)的筋膜附麗處骨質(zhì)增生及壓痛 ,側(cè)位X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二、文獻記載:
隋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巢元方稱足跟痛為“腳根頹”,“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也,世俗呼為腳根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醫(yī)學(xué)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稱之為“足跟痛”,必須使用桂附膏。
三、治療方法:
筋膜炎治療常以非手術(shù)治療(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shù)治療。非手術(shù)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運動療法、封閉治療等。
(一)西醫(yī)療法:
1,藥物治療:需經(jīng)相關(guān)??漆t(yī)師評估后在醫(yī)師的指導(dǎo)下使用。
局部封閉治療:
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是由局部麻醉演變而來的一種治療疼痛的方法。
封閉治療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將局麻藥和激素類藥物的混合液注射于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鎮(zhèn)痛的目的,并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shù)年以上,短的數(shù)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癥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使用封閉療法時,麻醉藥物的劑量應(yīng)控制在安全極限范圍內(nèi),否則容易產(chǎn)生毒副反應(yīng)。普魯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不超過1克,的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不超過60毫克,利多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不超過400毫克,布比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不超過150毫克。
用醋酸強的松龍25毫克,加1%普魯卡因2毫升,從痛點側(cè)方進針,做痛點封閉,要將藥液注到骨膜表面,本法適用于頑固性疼痛,其他療法效果差者。
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后加強一針。但封閉針不能保證徹底解決。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dǎo)致2-3個周期月經(jīng)不調(diào),半年內(nèi)最好不要懷孕?!?/p>
如冰敷、藥透、熱療、紅外線治療、微波治療、體外超聲治療、短波、低頻電等。
(1)冰敷:多用于初期、急性期,控制炎癥、緩解癥狀。疼痛厲害的時候不建議用熱水泡腳。很多患者被誤導(dǎo)而用熱敷,結(jié)果是癥狀越來越重,正確的做法是毛巾包裹冰塊敷于足跟和足底處,每天2次,每次20分鐘。
也可用礦泉水瓶裝滿水冰箱冷藏,然后取出在足底滾動按摩,每天3-4次,每次15分鐘。
對于運動傷害或急性關(guān)節(jié)炎發(fā)作,若能在第一時間使用,事半功倍。若錯過這時機,已經(jīng)開始發(fā)炎,要不要冰敷,須視臨床癥狀決定。
(2)超聲波療法
在患側(cè)足跟部位,用接觸移動法,0.5~1.2瓦/平方厘米,每次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3)電針療法
在跖筋膜或滑囊周圍刺入4針,成四方形,然后通以感應(yīng)刺激電流,每次20分鐘,每日1次,8次為1療程。
(4)氦-氖激光療法
用4~6毫瓦,距離50~70厘米處射擊患足跟疼痛最明顯處,每次10~15分鐘,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亦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
(5)“沖擊波”治療:如果所有保守治療都無效,又不想手術(shù)的的話,可以試試“沖擊波”治療,一般每周一次,根據(jù)醫(yī)囑進行治療。
使用脈沖聲波增加血流量,能夠促進骨和肌腱交界處新生血管增生、局部血運增加,加快局部炎癥的消退,在短期(2-4周)緩解疼痛。
3,手術(shù)治療:
(二)中醫(yī)療法:
辯證:氣滯血瘀型:各種原因?qū)е戮植垦芯徛?、瘀血阻滯,脈絡(luò)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復(fù)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jīng)絡(luò)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p>
1,藥物治療:
腎陰虛型:足脛時熱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龜板、肉桂。
腎陽虛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挾濕型:重著而腫,用換骨丹、史國公藥酒。
濕痰流注型:用導(dǎo)痰湯加木瓜、萆薢、防己。
《治法匯》:朱丹溪治一人,足跟痛,有血熱,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
血熱型: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牛膝(見《醫(yī)學(xué)入門·腳氣》)。
(1)中老年人的足跟痛,治宜利濕、祛風、行氣、止痛、補益肝腎。
方劑:獨活6克,防風6克,川芎6克,牛膝10克,秦艽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黨參12克,白芍15克,細辛3克,肉桂2克,桑寄生20克,木瓜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服用,5劑為1療程。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2次,20天為1療程。
(2)寒濕型:多因感受風寒外邪,或涉水踏路,或居住濕地,足跟疼痛,則至腫脹,下肢沉重,畏寒肢冷,得溫痛減,伴乏力,全身酸痛。舌淡白,脈弦緊。藥用黃芪30克,續(xù)斷20克,薏苡仁30克,羌活10克,獨活12克,伸筋草24克,木瓜12克,防己12克,雞血藤30克,蒼術(shù)10克,茯苓15克,桂枝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虛損型:年老體弱之人多見足跟疼痛,不敢著地,病程久,行動無力,勞則加重,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無華。舌質(zhì)淡,脈弦細。藥用雞血藤30克,山藥30克,伸筋草24克,熟地黃18克,牛膝30克,何首烏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肉蓯蓉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治療非骨質(zhì)增生性疼痛。這種情況屬于肝腎精氣不足,氣血痹阻,經(jīng)絡(luò)不通。白芍30g 防己15g 赤芍15g 炒杜仲15g 乳香9g 沒藥9g 甘草6g。水煎兩次,早晚分服。忌食生冷辛酸食物。
(4)損傷型:有外傷史或或奔走跳躍史,痛點以跟腱抵止點的跟骨結(jié)節(jié)附近為著,呈牽扯樣疼痛或刺痛,局部可見腫脹、壓痛或跛行。舌暗,苔薄白,脈弦緊。藥用牛膝30克,赤芍12克,薏苡仁30克,蘇木10克,木瓜10克,當歸15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土元6克,紅花6克,制乳沒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5)骨刺型:足跟疼痛,多為鈍痛或針刺樣疼痛,受寒或勞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行走困難。舌淡,苔薄白,脈沉緊。藥用牛膝10克,鹿銜草30克,淫羊藿20克,當歸10克,雞血藤30克,肉蓯蓉10克,茜草12克,威靈仙10克,熟地黃15克,紅花6克,補骨脂10克,骨碎補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治療骨刺所致者。 這類情況屬于骨失肝腎精氣所養(yǎng)而致的骨痹疼痛,屬于骨的虛損。補骨脂15g 杜仲15g 牛膝10g 胡桃肉30g 川斷20g 大蒜一頭.水煎兩次,早晚分服。忌食生冷辛酸食物。
(6)處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歸尾各9克,漢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
(7)中成藥法:
治療足痛,兼有踝脛酸困、疼痛的成藥驗法。治法取補肝腎、強筋骨、除痹痛。對于不愿服用中草藥,無明顯寒熱及其它臟腑兼證的患者效佳。
藥物:六味地黃丸、壯腰健腎丸、風濕安泰膠囊、金匱腎氣丸等。
方法:每日按藥物說明服用,連用15天。視病情可再用第二療程。
2,外用理療:
中醫(yī)學(xué)認為,足跟痛足跟痛屬“骨痹”的一種,多因中老年腎虧勞損、肝腎陰虛、受寒邪、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復(fù)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dǎo)致經(jīng)絡(luò)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yǎng)而發(fā)病。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選擇眾多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zhèn)痛的中藥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損傷皮膚、無毒副反應(yīng)。
(1)熏洗足浴法:
方一:夏枯草熏洗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后煮沸15分鐘,先熏后冼患足30分鐘,每日1~3次,每劑可用2天。
方二: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用法:將前12味藥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時,煮沸30~40分鐘,倒入盆內(nèi),加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少于1小時,早晚各1次。1劑藥可用兩天。
方三: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海桐皮15克、丹參10克、五加皮15克、木瓜15克、懷牛膝15克、茯苓皮20克、紅花15克、川芎15克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先熏后泡洗足部,每日兩次。也可以外敷一些具有活血化淤、消腫止痛、溫經(jīng)散寒作用的膏藥。
方四:川烏2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元胡20克,川芎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木瓜20克,川斷30克,川牛膝30克,芒硝50克,食醋250毫升。
方義:方中川烏、川椒、威靈仙、透骨草、雞血藤祛風散寒,通經(jīng)活絡(luò);元胡、川芎、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行氣舒筋;木瓜、川斷、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芒硝軟堅散結(jié),消腫止痛;食醋含醋離子,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之力。
方五:伸筋草、透骨草、艾葉、川椒、海桐皮、雞血藤、地龍、川烏、草烏、紅花、黃柏各20克,絲瓜絡(luò)10克,制乳香、制沒藥各15克。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鐘,加入白酒100毫升,將藥汁放在盆內(nèi),熏洗、浸浴雙足,每次20分鐘,然后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每劑可用3日。
方六:桑枝、木瓜、紅花、伸筋草、乳香、沒藥、透骨草各10克,水煎外洗。
方七:紅花10g、丹參15g、忍冬藤30g、蘇木10g、桂枝10g、透骨草15g,煎水后每天晚上泡腳半小時以上。
方八: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方九:外洗處方:皂角60克,人發(fā)16克。用法:藥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處,日兩次,浸后用三棱針在患足后跟正中線,紅白肉際處扎2.6-3.3厘米深,捻轉(zhuǎn)留針30分鐘,日1次。療效:內(nèi)外兼治3-5天,有效率達100%
(2)熏蒸法:
將當歸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蘇木5克,紅花5克,沒藥6克,地鱉蟲3克,三七3克,赤芍9克,落得打6克,水煎30分鐘,裝入盆內(nèi)。再將半塊泥磚燒熱后放入藥液內(nèi),使藥熱之氣薰蒸患部,待氣盡藥液溫度降低時,可將足跟部痛點烤在泥磚上,邊烤邊壓,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藥液可反復(fù)應(yīng)用。
(3)外敷法:
方一:可在疼痛部位外敷活血散、化筋散。
方二:烏梅、醋外敷法:取烏梅適量去核加入醋少許搗爛,再加入少許鹽,攪勻,涂敷在患足處,用紗布蓋好膠布固定。每天敷1次,連用有效。
方三:鮮蒼耳葉外敷法:取鮮蒼耳葉適量,搗爛敷患處,外用塑料薄膜覆蓋膠布固定,干后換藥,不拘數(shù)次,如有起泡,可按燙傷處理,愈后再繼續(xù)使用。注:一般5-6天見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發(fā)展。
方四:鮮川楝葉外敷法:取鮮川楝葉30-60克,加紅糖適量,搗爛成膏狀,外敷患足跟,24小時后更換,一般用藥2-3次疼痛消失。
方五:烏梅干敷法:加入適量的烏梅干,挖去梅核后,添加少量的醋搗碎,再添加少量的食用鹽,攪拌均勻后,涂覆在足跟的傷處,上面用紗布蓋好外邊,用膠帶固定不動,每天敷1次,堅持應(yīng)用一段時間,對腳跟痛有很好的實際效果。
(4)艾條灸法:
將一端燃著的艾條,對準足部疼痛明顯處,至局部皮膚發(fā)紅,然后距皮膚半寸處固定,熏灸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5)藥袋藥墊法:
方一:取川芎45克研成細末,分成3份,裝入小布袋內(nèi)縫好。將藥袋裝入鞋里,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1袋,3袋交替使用,換下藥袋曬干仍可用。
方二:《醫(yī)說續(xù)編》:治遠行腳腫痛方,用之可行千里,輕便甚妙。防風、細辛、烏藥等,各為細末,摻在鞋內(nèi),如著草鞋,即以水微濕過,然后摻藥。
方三:花椒、吳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縫制布袋,將藥末裝入布袋內(nèi),封口,放入鞋內(nèi),每五天更換袋內(nèi)藥末一次。
方四:兩種普通草藥:五味子,吳茱萸。研磨成細粉,縫在透氣好的軟布包中(大小差不多是三倍于茶袋),放在鞋內(nèi)腳后跟的下面,可以穿透氣好的襪子。一定要走15分鐘左右。忍痛走。你會覺得有一股熱氣從腳后跟往上走,氣感非常明顯。過一天要換一個。
(6)藥酒按摩法:
白酒、朝天椒、大鹽治療跌打扭傷、關(guān)節(jié)疼、風濕痛、勞損等有神奇療效。白酒、朝天椒、大鹽治療。60度白酒8兩,尖紅辣椒(又名朝天椒)1兩,大鹽(又名土鹽或大粒鹽)泡了七天后可用,泡好的紅辣椒酒往傷腳上抹,一邊抹一邊按摩10分鐘。 對使用外用藥的患者,用藥前最好用溫水泡腳,然后再外用擦劑或膏藥。
3,食療:
補充維生素B6,可幫助鈣質(zhì)吸收和預(yù)防骨刺的形成。多食含維生素C、鈣、鎂的食物,如蔬菜、谷類、肉類、豆類及豆制品。
(1)藥膳法:取雞肉90克、川鳥6克、黑豆60克、紅棗12克,洗凈后同放入瓦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至嘗無麻辣感為度,隨量飲用。適用于足風寒濕痹阻經(jīng)絡(luò)者。
(2)羊肉90克(切塊)、淫羊霍9克,枸祀了15克,洗凈一起放入瓦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至羊肉熟爛為度,調(diào)味即可隨量飲用。適用于足跟痛偏寒濕者。
(3)川芎、當歸豬腳湯:川芎、當歸各15克,豬后腳一只。將豬腳與二味中藥燉一小時,喝湯吃肉。通經(jīng)活血,濡養(yǎng)經(jīng)絡(luò)。
(4)米仁根赤豆汁:生米仁根、赤小豆各 30 克,土牛膝 12 克,木瓜、牡丹皮各 9 克。 將上述材料加水煎服。 舒筋活絡(luò),可用于足眼痛。
(5)葡萄根飲:鮮葡萄根 60 克。將葡萄根加水煎服。祛濕止痛,補充微量元素。
四、預(yù)后:
筋膜炎經(jīng)過治療后癥狀多可得到緩解,但在外傷、寒冷、潮濕、勞損等情況下容易復(fù)發(fā)。
五、康復(fù)鍛煉:
有研究稱足底筋膜炎并不是炎癥,而是組織發(fā)生了退行性改變,所以使用消炎藥治療療效是有限的,通過放松足部和小腿肌肉,并加強相應(yīng)力量,可以有效的防治足底筋膜炎。
筋膜炎患者日??赏ㄟ^讓患處充分休息,進行簡單的拉伸、放松肌肉筋膜,使用合適的固定支具伸展肌肉等方式進行康復(fù)訓(xùn)練。
3,筋膜放松訓(xùn)練及肌肉訓(xùn)練:在專業(yè)人士指導(dǎo)下進行
4,足跟痛消除法:雙手扣腦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可見效。
5,牽拉練習拉長跟腱和足底筋膜:提高疼痛的閾值,具體做法是屈膝放松跟腱,將前足扳向足背使足底筋膜緊張,持續(xù)30秒,反復(fù)進行5分鐘,每天兩次。
6,足部鍛煉: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力,如赤腳在沙地上行走。
7,推揉足心:用拇指指腹先向足趾方向做推動運動,然后向反方向做6-8次,1正1反為一次。
8,滾揉圓球:用筋膜球、網(wǎng)球、健身球或高爾夫球等圓形的球類,取坐位,將球踏在腳下,在腳心與足跟間慢慢滾揉,做3-10分鐘為宜。練習要點:單腳踩在網(wǎng)球\高爾夫球上前后滾動,滾動速度緩慢,要有一定疼痛感。
9,足底筋膜,跟腱及小腿肌肉牽拉:先做熱敷或熱水泡腳,然后牽拉,每次牽拉時間1分鐘,7-10次。
10,跟腱牽拉練習:身體向前,手扶墻,腳后跟不能離地,持續(xù)牽拉10-20秒。
11,腳底抓毛巾:是足底筋膜炎康復(fù)的經(jīng)典方法,因為這一動作可以增強足底肌肉扒地能力,從而維持足弓,減少筋膜負荷。練習要點:用腳趾盡力抓地,足弓隆起,感覺足底肌肉的收縮。
12,足底筋膜按摩:用大拇指上下按壓腳掌前后端的足底筋膜,按壓程度以感覺「足底會酸」即可;每天2-3次,每次2-3分鐘。此按摩可舒緩筋膜緊繃,增進足底血液循環(huán)。
13,足底筋膜牽拉:一手固定腳跟,另一手握住腳趾,用力將腳趾往上扳至筋膜有被拉扯感覺為止;每次拉扯后停留10秒鐘再放松,重復(fù)10次。
另一方法:采坐姿,膝蓋伸直,然后拿一條毛巾置于腳掌前端,二手分別握住毛巾二側(cè),向內(nèi)用力拉至筋膜有感覺到被拉扯為止;一樣每次拉扯后停留10秒鐘再放松,重復(fù)10次。此動作可舒緩筋膜緊繃,增加筋膜彈性。
14,跟腱牽拉:雙腳呈弓箭步姿勢,雙手扶于墻上,后腳整個腳掌需要完全著地,足底部有完全伸展的感覺;此動作停留10秒鐘再放松,重復(fù)10次,每天做2-3次。
另一方法為,站立于墻邊背部緊貼墻壁雙腳伸直,腳底下放一塊斜木板與地面呈現(xiàn)約20至30度,然后讓前腳掌高于腳后跟;此動作維持站立10秒鐘再到正常地面放松,重復(fù)10次,每天做2-3次。
15,提踵慢落:單腳或雙腳,10個一組,做三組。
16,原地抬腳掌:10個一組,做三組。
17,腳踝穩(wěn)定性練習:通過睜眼及閉眼單腳站立,可以有效訓(xùn)練腳踝穩(wěn)定性,減少腳踝不穩(wěn)對于筋膜的過度牽拉,同時增強神經(jīng)肌肉控制。
18,俯臥抬腿
19,毛巾牽拉
20,站姿小腿牽拉
21,坐姿足底筋膜牽拉
22,冰易拉罐滾揉
23,在足底筋膜炎的治療處理可運用以下幾項原則:
(1)恢復(fù)肌肉之柔軟度及強度:
因足底筋膜炎的發(fā)生會促使足跟肌腱(即小腿后側(cè)肌肉)縮短,這種狀況會增強對足底筋膜的拉扯力,惡化足底筋膜的發(fā)炎癥狀。在運動治療方面,建議患者平日在家可多練習恢復(fù)足底筋膜及足跟肌腱肌肉柔軟度及強化的運動,即可改善此類癥狀。
運動一:恢復(fù)足底筋膜柔軟度
呈坐姿,膝蓋彎曲,腳底板平貼于地,用手將腳趾朝上扳動,停留十秒后休息。接著將腳底板朝上,再用手將腳趾朝上扳動,一樣停留十秒。此兩項動作交叉重復(fù)十次即可。
運動二:恢復(fù)足跟肌腱柔軟度
雙腳以弓箭步站立,雙腳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往前移停留十秒,即可感受到在后方的小腿肌肉被拉扯的力量。雙腳輪流前后練習數(shù)次即可(圖一)?;蚩擅鎵Χ?,雙手打直扶墻面,之后,雙手彎曲身體往前傾,腳跟不可離地,即可感受到兩腳小腿后側(cè)肌肉同時被拉扯的力量(圖二)。
運動三:足底小肌肉強化運動
呈坐姿,膝蓋彎曲,腳底踩毛巾,腳底板平貼于地,練習以腳趾頭抓毛巾即可。
一般而言,在做任何肌肉伸展運動前,患者應(yīng)先做暖身運動;對于要伸展的部位要有良好的支撐,以免發(fā)生拉傷或危險。
提醒,對于足底筋膜炎,若能及早有效地治療,痊愈的可能性越大;拖得時間過久,花費的精力越大。
24,在不感到疼痛時,經(jīng)常伸展腓腸肌、比目魚肌和足底筋膜,能增加肌腱的彈性,預(yù)防傷病。拉伸這些部位非常簡單,可以做足跟不離開地面的弓箭步動作,直膝和屈膝可以伸展到不同部位,每次堅持30秒鐘即可。增加小腿和足弓肌肉力量也可以預(yù)防足部傷病,前掌踩在臺階上,抬高足跟,緩慢下降到低于足尖;或者赤足在地板上,用腳趾抓衣服疊衣服!不斷強化核心力量來改善跑步姿勢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預(yù)防
1,控制腳部發(fā)炎、減少疼痛發(fā)生,預(yù)防永遠比治療還重要。
2,選擇穿輕軟合適的鞋子,減輕足跟壓力,防止跟骨損傷。注意鞋跟不宜過高,以3cm為宜;足底應(yīng)有「彈性鞋墊」,最好是硅膠制的足跟墊,鞋墊不能太硬。
3,減少跟部負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盡量少踩硬地板,避免行走凹凸不平的地面,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鵝卵石路,避免持續(xù)長時間站立,過量運動等,讓足跟部充分休息,以利于損傷的愈合和炎癥的吸收。
4,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在跑跳運動之前一定要拉伸足跟后方的跟腱,避免足底筋膜炎的發(fā)生,一味跑步容易發(fā)生足底筋膜炎。
5,老年人應(yīng)當防止過度負重及用力,包括控制體重,避免重體力活動。
假如染上足底筋膜炎,最好完全休息,大約10天左右;然后,依據(jù)前述康復(fù)動作循序漸進康復(fù)操作??祻?fù)期約10天至20天后,此階段經(jīng)過快走、慢跑等動作都不會痛,才可以做小跑步、急停再走等較為激烈動作;最后,經(jīng)過這個嘗試階段確定沒有疼痛感,再進行快跑、再啟動的激烈動作。
以上康復(fù)階段必須的動作是,每做好一個康復(fù)動作階段,例如做完拉扯、伸展、慢跑等等之后馬上要冰敷,時間約20分鐘左右;然后,其它空余時間就多做熱敷,時間越多、越久越好。每次看電視或上網(wǎng),順便熱敷,熱敷完,腳底疼痛感減輕大半、舒服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