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的旅行中,走過中國50多座石窟,除了著名的莫高窟、云岡石窟以及龍門石窟外,最讓我驚喜的就是藏在四川安岳的那些南方石窟。
那么到底何為安岳石窟? 據(jù)統(tǒng)計安岳境內至今保留著368處石窟,造像數(shù)量超10萬尊,這些石窟幾乎涵蓋了安岳境內的7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形成了安岳鎮(zhèn)鎮(zhèn)皆有石窟的罕見現(xiàn)象。
安岳石窟不但數(shù)量豐富,其造像也很有特色且工藝極其精美,在上承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安岳早在20多年前就被評為了“中國石刻之鄉(xiāng)“稱號。
在安岳眾多的石窟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安岳縣城內的圓覺洞,那么為何我會喜歡這座聽起來小眾的石窟呢?
其一:相比毗盧洞、茗山寺、華嚴洞等它的交通更為方便,其二:相比臥佛院、孔雀洞、木門寺等石窟這里的規(guī)模更為龐大,其三:安岳圓覺洞景區(qū)內包含了唐、五代、宋三代的造像,可以讓你領略這三個時期的造像藝術特色。
現(xiàn)存的圓覺洞景區(qū)有103個窟龕,其中造像數(shù)量達1933尊。這些造像比起北方的莊嚴肅穆的形象,多了幾分世俗化的氣息,很符合當時造像逐漸以平民化為基礎創(chuàng)作,從而呈現(xiàn)出寫實化和世俗化。
首先來看看圓覺洞景區(qū)的一佛二菩薩三大窟,居中為主佛,這尊佛像面帶淺淺的笑容,看起來少了幾分莊嚴感反倒是多了幾分和藹可親,并且多看幾眼的話還會覺得佛像有些可愛。
兩側還有觀音窟,先來看看凈瓶觀音造像,菩薩頭戴花冠,身披瓔珞,左手提著一凈瓶,右手拿著楊柳枝,神態(tài)也呈現(xiàn)出宋時的世俗氣息。
在菩薩的身體兩側還可以看到飛天的浮雕,這些飛天呈現(xiàn)出“輕盈曼妙,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神韻,同樣很好看。
三大窟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蓮花手觀音窟,菩薩體態(tài)豐腴,面部圓潤,手拿蓮花,衣服上著艷麗的色彩,整座造像帶著一絲的唐代特色,很好的詮釋了北宋造像繼承了唐風同時也自帶世俗的造像風格。
重點來看菩薩頭頂戴的化佛冠,寶冠運用了安岳境內典型的鏤空雕刻工藝,幾乎是當時北宋最頂尖的雕刻技術了。
菩薩手里拿的蓮花很大,約莫百斤,這個蓮花同樣采用了安岳的鏤空工藝雕刻,雖經歷了千年卻依然不墜,可見安岳雕刻工藝除了美觀之外,同時也兼顧力學。
和三大窟一樣極具價值的還有圓覺洞,所謂的圓覺洞也就是北宋年間以12圓覺菩薩為題材開鑿的洞窟。圓覺洞高4.5米,寬4.75米,深10米,中間雕刻三尊主佛-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兩側開壇雕鑿了12尊圓覺菩薩,這也是圓覺洞景區(qū)乃至安岳石窟最值得驕傲的造像群。這12尊菩薩呈結跏趺坐于左右兩壁,造像體態(tài)豐腴,面部圓潤,手部的動作各不相同,呈現(xiàn)出12中神態(tài)。遺憾的是,菩薩頭部曾經遭到損壞,所以現(xiàn)在看到的菩薩頭部有些違和感,重點關注菩薩的身體和服飾。
除此之外,南巖景區(qū)的“十六羅漢”為中國首次出現(xiàn),北方毗沙門天王、地藏菩薩與十王變等窟龕同樣值得一看??梢哉f“上承龍門、云岡,下啟大足”的安岳圓覺洞,雖然默默無聞,卻憑借著“ 曹衣出水 ”、“吳帶當風”的造像神韻、展示了宋代雕刻力和美學藝術造詣以及特色的圓覺菩薩同樣是中國石窟旅行必打卡之地。(作者: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記錄?。?/span>
安岳圓覺洞旅游貼士:
怎么去:從成都乘坐大巴前往安岳客運站,然后乘坐4路公交到東門汽車站,接著步行1公里到達,當然也可以在客運站打摩的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