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當(dāng)年十字軍東征時遺落下的一支,
是“上帝遺忘的子民”。他們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帕米爾高原上,《冰山上的來客》演繹的就是他們的生活。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他們生活艱苦,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們住的土房子,家里卻干干凈凈,鋪著手織的地毯。牧民放牧到哪吃住到哪,不需要相互認識。
一對塔吉克族夫婦。塔吉克族提倡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夫妻忠誠,兄弟和睦。離婚、休妻、離開丈夫在塔吉克族都被視為恥辱,因此,塔吉克族夫妻的婚姻都較為穩(wěn)定,大部分都能白頭偕老。 攝影/六月
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東部,群山聳立,南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
高峰喬戈里峰,北有海拔7546米的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終年積雪,冰川高懸,險峻奇麗,儀態(tài)萬千。雪嶺冰峰之下的河流兩岸谷地,既有連綿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穡的土地。
自強不息的塔吉克人民就生活在這里。
幾經(jīng)興哀 居住在雪域高原上的塔吉克人,是中國境內(nèi)原住民族中惟一的操印歐語系,有雅里安血統(tǒng)的民族。他們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shù)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qū),通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兼營農(nóng)業(yè),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jīng)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公元2-3世紀(jì),在塔什庫爾干一帶出現(xiàn)了蝎盤陀國,竭盤陀人可以說是中國塔吉克族的遠祖。在3-4世紀(jì),他們灌溉農(nóng)業(yè),過著半農(nóng)半牧的生活。蝎盤陀國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為國教,唐朝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公元8世紀(jì),蝎盤陀國消亡。公元9-16世紀(jì),塔什庫爾干地區(qū)先后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遼、蒙古元朝和察合臺汗國的管轄。特別是從10世紀(jì)開始傳入喀拉汗王朝境內(nèi)的伊斯蘭教,對塔吉克人的影響強烈,以致后來成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從17世紀(jì)后期到l 9世紀(jì),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許多塔吉克人遷入色勒庫爾,逐漸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
千百年來,塔吉克族幾經(jīng)興哀,一直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歷史上用過波斯文,現(xiàn)在通用維吾爾文,但是他們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chuàng)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
路不拾遺 塔吉克族居住的塔什庫爾干,又被人們稱為“不會丟東西的地方”。
據(jù)說,多年來,這里沒有發(fā)生過殺人、放火、強奸、搶劫等重大案件。甚至連小偷小摸也極少發(fā)生。這里的監(jiān)獄是空空蕩蕩的,使得看守者們都閑得無事可干。
這里的牧民不用鎖,氈房門口只掛一個氈門簾,人們出外辦事,不用擔(dān)心屋里的東西和晾在外面的衣服會丟失。他們?nèi)舭l(fā)現(xiàn)有人在路上丟失的東西,從不輕易拿走,也不輕易亂翻,而是把東西放在路邊或是明顯的地方,并用石頭圍起來,做出特殊的標(biāo)記,使失主回到這里能很快找到丟失的東西。若有人去移動或翻動,則被認為大逆不道而受到人們的詛咒和責(zé)備。
一次朋友把相機忘在了縣城的草灘上,三天后回來,塔吉克人給他用石頭圍起來,原封不動的放在那里。
塔吉克牧民說:“草原是牛羊的天堂,不是豺狼虎豹藏的地方?!彼?,有人想干見不得人的事,都躲不過他們雪亮的眼睛。
太陽崇拜 在帕米爾高原,日出日落是一件大事,牽動并影響著塔吉克人的內(nèi)心生活。
塔吉克人的祖先塞人用馬匹做犧牲來祭祀太陽神。在西部帕米爾和七河地區(qū)的塞人墓葬中,曾發(fā)現(xiàn)了許多祭馬坑,出土了馬頭、骨架等殘骸。這些祭馬坑與太陽崇拜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談到游牧的塞人時寫道:在諸神中間只崇拜太陽,他們獻給太陽犧牲的是馬。他們把馬當(dāng)做犧牲的理由是:只有人間最快的馬才配得上諸神中最快的太陽。
現(xiàn)在,塔吉克人已不可能用大量的馬匹來做犧牲了,他們對太陽崇拜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譬如用泥塑馬鞍來代替馬匹,將它們立在墓地里,成為一種普遍的墓葬方式。當(dāng)然,關(guān)于墓地馬鞍的另一個解釋,是生者祈禱死者能快馬加鞭進入天堂。其實,這種解釋與太陽崇拜并不相悖。今天的塔吉克人與別的游牧民族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他們忌食馬肉,忌飲馬乳。這個習(xí)慣和傳統(tǒng)根深蒂固,自古至今沒有改變。在他們看來,馬是獻給太陽神的祭品,是神圣的動物,代表了所有動物的最高層次。
鷹笛鷹舞 塔吉克人以活躍于帕米爾高原上的山鷹為本民族的圖騰。音樂與舞蹈起源于山鷹——主要的樂器鷹笛由山鷹的翅骨制成,傳統(tǒng)舞蹈鷹舞是模仿山鷹的動作而形成的。
塔吉克族人中廣泛流傳著鷹的各種傳說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鷹總是與塔吉克人生死與共,息息相關(guān),在危難關(guān)頭,鷹總是挺身而出,犧牲自己,為民眾創(chuàng)造幸福。在一般塔吉克族人的觀念中,鷹也是勇敢、正義、忠貞、純潔的象征?;槎Y、節(jié)日、或者來了貴客,大家就會跳起優(yōu)美的鷹舞。為鷹舞伴奏的是鷹笛和手鼓,男子吹鷹笛,女性敲手鼓,大家一起歌唱。塔吉克人的樂曲是別的民族少用的7/8拍節(jié)奏,踏著這個節(jié)奏舞蹈時腳步輕盈飄逸,手上的動作是模仿山鷹的飛翔。
鷹笛是塔吉克民族獨有的樂器,是由鷹的翅骨做成,故名鷹笛。鷹笛共3孔,豎吹,音色獨特,悠揚而高昂,十分悅耳,既可伴奏,也可獨奏??梢哉f,在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樂曲中,有鷹笛伴奏的樂曲,幾乎都是塔吉克樂曲。
高原婚禮 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塔吉克族,他們的生活富有神秘的色彩,而他們的婚禮也是別具一格的。
塔吉克族的婚禮要舉行三天,熱鬧而隆重。第一天,新郎和新娘要在自己的家里進行打扮和準(zhǔn)備,在衣著上也頗講究,衣飾上除了要穿民族特色的服裝外,重要的是要在新郎頭上纏上紅、白兩色的布,這是新郎重要的標(biāo)志;新娘則要戴上系有紅、白兩色手絹的戒指,這種裝束象征著吉祥和幸福。
第二天,婚禮進入高潮,新郎騎高頭大馬,由親朋好友護駕,彈起民族樂器,浩浩蕩蕩來到女方家迎親。迎親時,男方要準(zhǔn)備一份厚禮——一只肥羊,送給女方家。迎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口時,女方的父母及親戚朋友要在門口迎接迎親隊伍的到來。這時,新娘的女伴代表新娘要向新郎敬上高原的最純潔、最富有營養(yǎng)的兩碗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當(dāng)眾喝光,表示接受了女方的盛情和甜蜜的愛情。
新郎下馬后,新娘的奶奶要向?qū)O女婿的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愿兩個年輕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進屋后,新郎要向蒙著面紗的新娘贈送禮品,并和新娘交換系有紅、白布條的戒指。爾后,新娘的父母要拿出豐盛的食品招待新郎和迎親來的人們。人們吃完喝完之后,便開始舉行高原上特有的賽馬、叼羊等娛樂活動。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吹起鷹笛,打起手鼓,歡樂的氣氛進入高潮。
(責(zé)任編輯:HT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