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作為關隴貴族的李淵憑借著帝國諸侯的身份,也引兵反隋,因而在諸路起義軍的反抗下,大隋王朝終于走到了日暮西山的境地;而后隋朝滅亡,以李淵為首的關隴貴族集體開始謀劃天下,而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聯(lián)合在一起都無法對抗聲勢浩大的關隴軍隊,最終李淵奪取了天下。
有史學家講:“李淵這個皇帝做得太容易了,帶兵打仗由二兒子李世民扛著,治理朝政有大兒子扛著,情報工作又有三兒子李建成一手擔負著,可以說李淵之所以能夠稱帝,原因就是有這么三個好兒子。”
對于唐初的局勢以及政壇的真實情況,我們無法完全通過史書和墓穴遺跡全然得知,特別是李淵、李世民、李建成,這父子三人之間真實的恩怨情仇到底是怎么樣的?李淵貴為皇帝,為何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間相互內斗而不制止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認為真實的歷史就是按照唐書上所言。那么,本篇文章,就帶大家深入探究一下李淵、李世民、李建成父子三人之間到底真實的斗爭是什么樣的?
我們對于大唐史,更多的是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和唐玄宗李隆基,而對于李淵這個開國皇帝,我們了解的其實并不深入,如果非要算了解的較深的,那就是玄武門之變期間,李淵的表現(xiàn)讓很多人大失所望。
那時候的李淵,明明是大權在握的皇帝,卻放任兒子之間互相殘殺,并且在玄武門事件爆發(fā)始末,李淵都是被蒙在鼓里,要知道,唐初的情報工作,在我國的華夏五千年歷史中,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堂堂大唐國君卻對兒子之間的情報消息一無所知。
那么,李淵為什么對兒子們之間的仇恨和爭斗,沒有了解呢?其實,并不是沒有了解,而是了解得太深太深了,李淵很小的時候就繼承家業(yè),李淵的家庭背景很深,他的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父親李昞襲封唐國公,而當時的皇帝隋文帝是他的姨夫,文獻皇后是他的姨母。
李淵深得皇帝和皇后的喜愛,一個人帶領著家族奮斗,因此,李淵從小就少年老成,他的城府和韜略非常地精深。但是,李淵卻有兩個致命的弊端:優(yōu)柔寡斷和太重視親情。
我們先來說說優(yōu)柔寡斷,李淵因為從小就擔負起家族興衰,所以,他很早就開始承受著各種各樣的壓力,李淵撐起一個家族是非常不容易的,為了家族能夠長盛不衰,李淵行事都是非常小心謹慎。也因為李淵的這種謹慎心理,關隴李家得以在亂世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甚至發(fā)展成為關隴第一貴族。
雖然優(yōu)柔寡斷對家族存亡沒有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優(yōu)柔寡斷卻不適用于一個帝王,李淵就是典型的優(yōu)柔寡斷型的帝王,因為有三個好兒子,李淵登上皇帝的位置也非常地容易,幾乎不用自己操心費力,就榮登九五之尊,因此,李淵執(zhí)政后就有些飄飄然,他認為自己通曉帝王之道,可以調和好國家朝政的人心。
的確,李淵在鉆研帝王之道上,也是有著極為精深的見地,可見李淵和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有點類似,他善于紙上談兵,通俗點講,李淵非常懂得理論方法,但是,實際操作卻是問題繁多。
做了一輩子貴族大臣的李淵,他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別人教過他如何做皇帝,李淵登上帝位完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淵最需要的就是既要小心謹慎,又要有膽氣魄力,作為一個帝王絕非是那么容易就能夠當好,心腸還不能夠太過柔軟。
不過,對于這些,李淵很顯然無法熟練地游走在謹慎和膽魄之間,所以,李淵執(zhí)政幾年當皇帝當?shù)眠€是不太稱職。
另外,李淵對待親人心腸太軟了,因為從小的經(jīng)歷,導致李淵十分重視親情,特別是幾個兒子,不管是大兒子李建成,還是兒子李世民,或者三兒子李元吉,李淵都是非常喜愛,也很少偏愛某個兒子。不僅如此,李淵還特別喜歡兒子們有能力,他對待兒子們比較公平公正。
比如,李世民作為次子,原本是沒有機會參與奪嫡,但是李世民卻率領著關隴大軍滅掉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并替李唐江山奪取了大量土地,對于兒子這種通天的功勞,李淵這個帝王沒有懷疑,也沒有打壓。
反而是把二兒子寵信到極點,不僅封秦王,封天策上將,還允許李世民開府招攬人才,可以說,當時的李世民是活脫脫的第二皇帝,除了父親李淵之外,李世民是李唐江山的二號人物。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到李世民的封賞如此地豐厚,心里就產(chǎn)生了嫉妒和危機感,而作為太子的李建成深感到來自李世民的威脅。因此,到了李淵執(zhí)政的后期,李建成和李元吉聯(lián)合起來想扳倒李世民,因為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已經(jīng)成長到羽翼豐滿的地步。
而作為君王的李淵卻沒有發(fā)現(xiàn)李世民的羽翼,反而更加寵信他,也因此,最后大兒子李建成和三兒子李元吉看到指望父親打壓秦王是不現(xiàn)實的事情,于是就自己動手,誰知道這一動直接把大唐的權力給易主了。
其實對于李淵這種做法,我們還是可以理解,李淵走上皇位實在太過容易了,容易到他不認為當一個皇帝是有多難的事情,反而覺得自己就應該是九五之尊,就應該是上天之子。
不過,李淵完全高估了自己的價值,如果李淵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父親,那么,李淵的皇位很難坐得牢靠,也因為這些原因,過于簡單的成功,讓李淵產(chǎn)生了一種大權在握的錯覺,這種錯覺使得李淵極度自信地認為,大唐江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實,李唐政權權力究竟在哪里?權力其實在前線指揮中樞,二兒子李世民掌握著大唐幾乎所有的兵力,并且李世民帶領著大軍南征北戰(zhàn),也讓他早已獲得了李唐軍隊的擁戴,李世民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是父親李淵遠遠比不上的。所以說李唐政權實際上是在李世民手里,而不是李淵手里。
綜合上述,李淵與兩個兒子的恩怨情仇,主要的原因就是李淵太過于在乎親情,直到把自己帝王的寶座都給丟掉,都沒有發(fā)現(xiàn)兒子們的野心。
李世民主動把權力讓給李淵
李世民是李淵兒子中最具有魄力的一個,李世民非常懂得拉攏人心,并且還有帝王身上的那種魄力,因此,李世民如果不是嫡次子身份,那么他絕對是太子。
有人講,李唐政權初期李淵在一統(tǒng)天下后,就沒收了李世民的兵符;其實走到了那一步,兵符已經(jīng)沒有什么作用,李唐軍隊幾乎都聽李世民的話,李世民甚至當初完全有能力和機會與父親分庭抗禮,然后自己一統(tǒng)天下。
但是李世民沒這么干,他反而遵循隋唐時期的孝道,為了孝順父親,他明明作為朝廷權力實際控制者,卻主動把權力讓給父親。
李淵沒有搞清自己的地位,沒有刻意壓制李世民
不過,當時的李淵其實是屬于名義上的皇帝,他執(zhí)政其實就是一個過渡作用;李世民為了盡孝,就把權力分給了父親一些,讓他有生之年還能夠體驗一下帝王快感(這與后來退位后牢牢把握大權的乾隆皇帝,還不能比)。
但是,李淵自己卻沒有搞清自己的地位,他的自我感覺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李淵認為,天下都是歸自己管,自己擁有決定一切的權力,甚至儲君之位都可以隨意決定。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李唐天下幾乎都是李世民一個人給打下來的,李世民的聲望和號召力已經(jīng)遠超李淵。但是對于二兒子李世民的權力和聲望,李淵沒有去防備,也沒有去壓制,這就使得李世民勢力一步步擴大。如果一個皇子的權力過于龐大,甚至大過皇帝太子,那么這個皇子就有很大的問題,作為一個帝王就應該立馬扳倒他,不然將會成為朝廷的禍患。
不過李淵可不是這么想,他自認為可以掌控得住大兒子和二兒子之間的矛盾,于是乎,李淵的自信和信任親情,最終使得李世民、李建成反目成仇。
不過,李淵對李世民還是比較鐘愛的,因為這個二兒子能力太強了,上得了戰(zhàn)馬,下得了朝政,而且還招攬了各路英雄,這樣的權力人物卻沒有引起李淵的重視,于是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悲催的李建成,雖然貴為太子,卻沒有實權,也沒有威望
李建成的命運比較悲催,雖然說他是李淵的大兒子;但是,這位太子并沒有太多實權,在軍隊中的威望也不高,李建成此人還有些喜歡耍小聰明,并且妒忌心還特別強,做事急于求成,這些性格也注定了李建成無法順順當當繼承父親的皇權。
有人或許會說,李唐朝廷中的文臣不都是跟著李建成干的嗎?其實不是,當時的李唐初期,朝廷中的文臣武將呈現(xiàn)了幾個勢力互斗的結果,形成了以李淵為首的老臣派,以李建成為首的文臣和貴族派,而以李世民為核心的軍方派。
因此,整個李唐王朝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危機重重,特別是李建成看到父親一統(tǒng)天下后,就幻想著自己成為帝王后,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平衡權勢。
李建成沒有過多威望、勢力沒有形成規(guī)模
但同時,李建成一些行為,也使得一些將領們紛紛離他而去,原因就是李建成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更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威望,李建成也幾次率軍去征伐各地,不過,李建成不管帶兵南征北戰(zhàn)也好,提升自己威望也好,李建成都從沒有真正接觸到權力核心,權力的核心基本上都跑到父親李淵和二弟李世民身上,所以李建成再想怎么去搶占權力,都很少有人愿意死心塌地跟著李建成。
相反,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卻深受軍隊和子民的擁護,因而,李建成一直到玄武門之變時,他自己的朝廷勢力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這也是他命運悲慘結局的原因,所有的成績都留給了李淵和李世民,而對于自己,沒有實際的權力,也沒有很高的聲望,所以李建成的失敗其實是注定的,因為李淵一直沒有搞懂如何權衡國家權力。
李淵、李世民、李建成三父子之間的恩怨情仇,一直離不開皇權的誘惑,也離不開軍權的掌握,李淵竭盡全力幫助李建成和李世民,但是,換來的卻是三人之間的恩怨情仇越來越深。
李淵疼愛兒子們,并且非常容易在工作中雙標對待群臣和子女;因此,李淵這個一而再再而三對親情的縱容,最終,導致了李淵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可見,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不會平衡權力,不會未雨綢繆,洞察形勢的發(fā)展變化,那是非??膳碌模坏荒莒柟套约旱念I導地位,還容易好心辦壞事,使大好形勢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