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尼特右旗隸屬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簡稱蘇右旗;蘇尼特屬于成吉思汗后裔名,后成為部落名稱。蘇尼特右旗東鄰鑲黃旗、蘇尼特左旗;南鄰商都縣、察哈爾右翼后旗;西鄰四子王旗;北鄰蒙古國邊界;東北鄰二連浩特市。蘇尼特右旗由漢、蒙、滿、回等民族組成。
歷史上,該旗曾是遼闊的草原。1642年(清朝崇德七年),設右翼蘇尼特旗;1928年(民國十七年),該地區(qū)劃歸察哈爾省,1937年(民國二十六),日軍占領張家口,讓德王成立了所謂的蒙疆聯(lián)合自治政府,日本人直接擺布德王及其追隨者們。
德穆楚克棟魯普(1902年2月8日-1966年5月23日),字希賢,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人;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襲爵札薩克多羅杜棱郡王,人稱德王。民國二年(1913年),北洋當局授其札薩克和碩杜棱親王。民國七年(1919年),開始執(zhí)掌旗政。
九一八事變后,內(nèi)蒙古王公會議向國民政府提出自治。民國二十三(1934年)4月,經(jīng)(南京)國民政府批準,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蒙政會)成立;德王出任秘書長(實際主持)。當年年底,蔣中正在綏遠會見了德王、榮王、潘王等人。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德王任(察哈爾)蒙政會的副委員長;并在關東軍支持下,成立了蒙古軍政府,任總司令。植田謙吉大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飛嘉卜寺,與德王、李守信、吳鶴齡等會晤,策劃軍事事宜。察北軍改為蒙古軍,德王出任總司令,李守信出任副總司令、參謀長。
日本投降后,德王寓居北平、活動受限。北平解放前夕,德王輾轉至今阿拉善左旗,發(fā)起蒙古自治。1950年年初,德王等出走蒙古;后被蒙方逮捕并轉送回國。德王作為(蒙疆)首要戰(zhàn)犯,囚禁于張家口。1963年,他被特赦釋放(受聘為內(nèi)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后病亡于呼和浩特。
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德王府建成;為德王的祖父所建。德王府結構獨特、造型宏偉、繪畫美觀、雕刻精細,建有房屋八十三間。王府的正殿前面,立有2根10余米高的堅桿(查迪格)。大院兩側,南北延伸的百米路段,設立近百根拴馬樁。
民國時期,王府的周圍先后建起了衙門、軍隊、寺廟、學校、工廠、店鋪、醫(yī)療機構等近二十多個部門。其中,興蒙學校、王府學校、喇嘛醫(yī)校、女子學校等,在那個時期很有影響。尤其是德王府女子學校,結束了當?shù)嘏圆荒芙邮芙逃臍v史。
百余年歷史中,王府先后歷經(jīng)三個朝代三位王爺,特別是在德王執(zhí)旗政時期,它成為蘇尼特右旗、內(nèi)蒙古西部的軍事、政治、文化、經(jīng)濟、工業(yè)、商業(yè)、交通的中心,受到國內(nèi)外的關注。王府是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八十年代末,被列為(錫林郭勒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蒙古蘇右旗老照片,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