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火”是個什么東東?
楔子 某中醫(yī)學家點餃《黃帝內經》,點餃出:南方是心臟的功能。根據是《素問·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于心?!?/strong>據暢銷排行榜顯示,此書排在同類書籍最前面。中國誓死捍衛(wèi)南海主權,不然國人都得心臟病了。足見不求甚解,斷章取義,望文生義,微言大義,中醫(yī)界的這種學風,到了嬸可忍,叔不可忍的地步了。
《內經》一句: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也被演繹成神仙之術,明此能成神仙,不明就算不得中醫(yī)。
①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來歷
《素問·天元紀大論》:“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p>
什么意思呢?《黃帝內經》以十天干、十二地支掌握五運六氣的規(guī)律,五木火土金水運相當于每一年對應著一年四季風熱濕燥寒中的一個時間段,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也相當于每一年對應著一年四季風熱濕燥寒中的一個時間段。同一時間周期,六氣(六段)比五運(五段)多了一氣。五運的主運和客運順序都是風熱濕燥寒,六氣的客氣不是,為了與正常節(jié)氣相一致,把少陽具有熱屬性的一氣,與太陰易位,使得六氣的主氣也是風熱(火)濕燥寒的順序。自然規(guī)律風熱濕燥寒順序明明白白,少陽之火是強行給其變個位置。正當位當然是君主,給它一個位置當然是相傅了。這里不能直接辨證論治,說什么君火不明,君火過明;相火不升,相火不降。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瘈,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病機十九條中的這一段話,讓人誤以為人身之中有相火。人身相火說成立的話,那么人身之中就得有風熱濕燥寒。肝心脾肺腎、風熱濕燥寒、東南中西北、青赤黃白黑,南方不可能是心臟的功能,熱(君火)何以能成為心臟的功能?《黃帝內經》是用系統(tǒng)科學同構方法,即所謂的取象比類,以時序性將各個系統(tǒng)同構起來的。說白了就是仿效氣候系統(tǒng)的生克制化規(guī)律,來辨證人身類似的病理現象。
以五藏辨證風熱濕燥寒,稱之為藏象,藏府(臟腑)應對的氣象,風熱濕燥寒和生長化收藏。而今人所言的藏象,《黃帝內經》則稱之為器官或藏府,以官職職能指代人身功能,五藏六府皆沒有具體的解剖形態(tài)學意義。
五藏(臟)與六氣相對,必然多出一個氣來,多出這個相火,既然給了它的位置當然就知道屬于風熱濕燥寒里的哪一“氣”了。熱者寒之,苦寒之藥應對。
③ 命門學說之謬
不明白藏象與藏府器官的區(qū)別,見到六氣與五藏相配,就要給相火找一個解剖部件安放了,普遍認為應該是命門藏著這個相火。
《素問·至真要大論》:“命門者,目也?!币馑际窃谡f,就像早晨打開店門,證明這個店鋪在營業(yè)。能動眼,說明人還活著。
《難經》及后世醫(yī)家創(chuàng)建的所謂命門學說,說命門是生命的根本,從語言邏輯上就站不住腳。開公司,立個大門就行了,不用產品過硬,經營有方。
命門學說還言,命門所藏為真火,真火就是相火。相火是真火,君火就是假火了。普天之下莫非“相”土,相傅才是真命天子。早點提出這種觀點,曹操還不樂癲癇了啊。
④ 藏象與藏府器官學說想混帶來的后果
生命的根本是什么啊?看看怎么用其辨證就知道了,一個是相火妄動,一個是相火不足,言外之意,歸根結底,生命就是宗筋那點事兒??蒲蟹较蛞彩俏寤ò碎T,有人說是雄激素、有人說是甲狀腺素、有人說是腦垂體與靶腺軸,有人說是血管緊張素?!端貑枴ば魑鍤狻罚骸靶闹髅}、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臟所主?!边@回知道給人吃得鼻子流血也不頂事,原因在哪里了吧?
以現代中醫(yī)所謂的肺陰虛為例,說明現代是怎么把藏象與藏府器官混淆的。
肺陰虛證,又稱肺陰虧損,是指肺臟的陰津虧損和陰虛火旺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于燥熱之邪灼肺,或癆蟲襲肺,或痰火內郁傷肺,或五志過極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傷肺陰所致。
燥為秋令主氣,最易傷肺。燥邪為害,最易耗傷人體的津液,形成陰津虧損的病變,表現出各種干澀的癥狀和體征,所謂“燥勝則干”,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損,宣肅失職,從而出現干咳少痰,或痰黏難咯,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所謂的肺陰虛就是經典五行中的燥、熱兩邪與肺相乘。五氣與五臟分別相乘,清晰明了,簡便易用。變成現代的臟腑學說之后,就讓人很難摸到北了。
把風熱濕燥寒當做身體中的功能,真正的功能也就蔽而不彰了。還是以肺為例,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藏氣,舍魄,朝百脈,通調水道,這才是真正的藏府學說。
⑤ 造成藏象與藏府器官混淆的原因
一是,沒有充分認識到中醫(yī)理論各家學說之間的不可通約性。這一點可以參看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
二是,把系統(tǒng)科學方法與形態(tài)學方法沒有加以區(qū)分。挺簡單的事情,但打破人的固有思維模式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兒。
三是,宋明理學太極學說的引進。一個新的模型代替一個舊的模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新模型必須必舊模型先進適用,可惜宋明之后的醫(yī)家沒有做到。
朱丹溪《格致余論·相火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饍汝幎怅枺骱鮿诱咭?,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其所以恒于動,皆相火之為也。見于天者,出于龍雷,則木之氣;出于海,則水之氣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yī)大辭典》:“君火與相火相互配合,以溫養(yǎng)臟腑,推動人體的功能活動。一般認為,肝、膽、腎、三焦均內寄相火,而其根源則在命門。”
結語 中醫(yī)博大精深,也各家學說紛紜,理清脈絡,逐本溯源,重申由《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構建的中醫(yī)固有理論,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不然的話,中醫(yī)傳承實在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