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故宮掌門人爆猛料!一半故宮人將搬出故宮!)
“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發(fā)方便面的博物院”
“愿意當皇帝的當皇帝,愿意當大臣的當大臣”
“宮廷水族箱”
“北京地區(qū)最早的爛尾樓”
……
這不是段子,這是今兒上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故宮講壇第一百講上的發(fā)言摘(jing)要(hua)……
今天早上,單霽翔爆出了不少猛料。
猛料1
故宮一半員工搬出紫禁城
單霽翔介紹,故宮將把器物部、書畫部、宮廷部、圖書館、文保科技部的專家集中在地下庫房和文物醫(yī)院附近,把古建筑保護修繕的員工集中在東面,兩個重要的保衛(wèi)部門和開放部門集中在北面。
院長副院長帶領(lǐng)一半的員工,預(yù)計750名員工都將搬出紫禁城。同時搬出紫禁城的還有全部員工的私家車。
猛料2
故宮將新建3處博物館
他還透露,今年故宮將建3個博物館,包括外國文物館、故宮考古遺址博物館、文物庫房。
外國文物館
計劃騰用延禧宮文保科技部用房,把故宮里收藏了上萬件的外國文物藏品搬過來,屆時將對觀眾開放。
故宮考古遺址博物館
也在紅墻內(nèi),能讓觀眾近距離了解故宮的考古遺址和出土文物。
舉個栗子,故宮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后,在地下動工部位有了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包括慈寧宮東院遺址就發(fā)現(xiàn)了當時早期明代永樂年間造建紫禁城的底層等,這些考古遺址能夠讓觀眾更加了解故宮的建造方法。
文物庫房
第三個博物館——文物庫房,就更厲害了,它是故宮最大的一組庫房,以前用來堆物堆料的南三所。
維修改造成文物庫房后,最終會有2400多件故宮收藏的明清家具在此陳列展出,觀眾可以看到大量非紫檀即黃花梨的明清家具精品。而目前故宮6000多件明清家具,八成以上的家具都沒有機會與觀眾見面。
看來,今年又有地兒可浪了。
話說回來,有沒有小伙伴知道,單院長在江湖上有一別名——“單萌萌”?
今兒個,單院長就說了不少段子,講述了故宮中發(fā)生的不為人知的趣事兒。前來“聽講”的觀眾,差點把報告廳給擠爆炸。
趣事1
故宮與800盒泡面
單霽翔提到了當時備受關(guān)注的石渠寶笈展,這場推出了《清明上河圖》的重展,曾創(chuàng)下觀眾徹夜排隊的記錄。
“上午還好,下午排隊的觀眾,一見面就問我,啥時候關(guān)門?我說,等到最后一位觀眾看完再關(guān)門,這一下就到了凌晨四點?!?/p>
期間,故宮工作人員為觀眾送了數(shù)千杯茶水,800盒方便面。“我現(xiàn)在終于敢說了,當時我們只有800盒方便面”,單霽翔簡單回憶了下這段“歷史”,“但觀眾說餓啊”。
大故宮于是就變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向觀眾發(fā)方便面的博物館。”
趣事2
當皇帝還是當大臣?
說到故宮開放設(shè)施改革時,單霽翔又講了一個小故事。
“過去故宮午門中間的門洞只有極少數(shù)貴賓能走,而每年數(shù)百萬、上千萬的普通觀眾卻不得不擁擠著從兩側(cè)的門洞通過?!彼f,但實際上很多觀眾來了,都有個心愿,就是從中間的大門入宮,因為以前這里是皇帝專屬的。
“我們得勸啊,’大爺您不能當皇帝’”,最終,故宮決定把三個門洞都向觀眾敞開,“這樣愿意當皇帝的當皇帝,愿意當大臣的當大臣。”
趣事3
故宮中那神秘“爛尾樓”
說到計劃被騰用為外國文物館的延禧宮文保科技部用房時,單霽翔講了故宮中一個“爛尾樓”的故事。
他介紹,這個“爛尾樓”1909年在延禧宮動工興建,原本計劃搞成一個“水晶宮”,以銅作棟,以玻璃為墻,進入其中如置身于水晶玻璃世界。然后在玻璃墻的夾層中置入水,水中養(yǎng)金魚,最下層的地板也用玻璃鋪成,俯仰四周可見魚游池中。
“就是個皇家的水族館”,他說,但沒成想,由于 國庫空虛,于1911年冬被迫停建。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就徹底成了“爛尾樓”。
哎,說得知道君好想去看……下次和知道君約一發(fā)不?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近年來故宮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15位年輕人,通過近四年師徒的共同艱苦努力,這批年輕人已經(jīng)分別掌握了官式古建筑營造中多項操作技藝。只要經(jīng)過考核留在故宮,我們就給他們解決北京戶口。
為了留住人才,這位院長可謂“全力以赴”。事實上,不僅是故宮博物院,在古文物修復(fù)行業(yè),人才的稀缺一直是這些年不可忽視的問題。
音量不高,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語速很快,除非一個話題結(jié)束,否則鮮有給其他人插話的機會。而他所有話語的核心都離不開一個字:新。從今年開始,故宮在保護和繼承“官式古建”上將采取新的制度:培養(yǎng)、考核并最終留用故宮的修繕工匠,逐步為其解決北京戶口問題;為了解決“展覽是故宮的短板”這一現(xiàn)狀,今年,故宮將大量更換展品并且開放新的展覽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