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紅塵中修行
詩書傳家,不止十代。
他自小“以笨聞名”,秀才六考不中,23歲了考第七次才考取,還是排名倒數(shù)第二。
隨便說幾個和他同時代的才俊,每個都比他天資聰慧:小他1歲的左宗棠,14歲參加湘陰縣試,全縣第一;李鴻章,17歲即中秀才;更別說梁啟超,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
然而,曾國藩的后半生,卻逆襲般地取得了比他們更高的成就。
他讓毛澤東說出:“予于近人,獨服曾國藩”。甚至蔣介石的一生,手邊永遠有兩本書,一本圣經(jīng),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
從一個“笨人”,到中國歷史上比肩孔孟、王陽明的“半個圣人”,不得不說,曾國藩走出了一條非常成功的逆襲之路。
曾國藩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不僅是一個成功的統(tǒng)帥,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學(xué)者。
清史專家蕭一山評價曾國藩時說:
他生平的事業(yè)完全是從學(xué)問修養(yǎng)而來,而學(xué)問修養(yǎng)則是從讀書中學(xué)來的。
正如朱熹所言:“為學(xué)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
的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多讀書,才是普通人逆襲的人生寶典。
01
曾國藩有多“笨”呢?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傳聞,是這樣說的:
一個晚上曾國藩在背書,房梁上有個賊,聽他翻來覆去,許久都背不過去,賊氣得從房梁上跑下來,直接背誦了一遍,跑了。
這則傳聞,聽起來都像是一個笑話,卻透露出一個真相:
曾國藩的資質(zhì)平平,連小偷的天賦都比他高。其實,他出身也平平,農(nóng)民家庭,家族中500年來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但他通過讀書,一步步從秀才奮斗成進士,進士再被點翰林,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
成為一品大員后,曾國藩在家訓(xùn)中說:“吾不愿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
對普通人來說,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捷徑”,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曾國藩從小天賦不高,他從十三歲就開始參加秀才考試,屢考屢敗,愚笨的程度連小偷都嫌棄。
在參加第6次秀才考試時,不僅落榜,還因為成績太差,成為全省通報批評的反面教材。
人們提起他常說的一句話是:祖墳沒冒青煙,再怎么折騰也沒用。
從小就被人譏笑為愚蠢的曾國藩,也因此感到有些自卑,他曾寫日記評判自己:
“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p>
慢慢來會比較快,曾國藩堅信:讀書,可以變化骨相。
他沒有因為天資不足而氣餒,而是加倍努力、手不釋卷,終于在第七次考中了秀才。
讀書是曾國藩與命運較量的唯一機會。
他在考中秀才后,繼續(xù)發(fā)奮讀書,修身養(yǎng)性,28歲就考中進士,比同時代考取進士的平均年齡早了10年。
從此,他開啟了人生的光明大道。
哲學(xué)家黑塞說: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p>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公平、最好走的路,它不看重出身,不看重天賦,只看重努力和付出。
年少無知時,以為讀書學(xué)習(xí)是天底下最熬人的差事;長大成人后才明白,讀書是世間最公平、最好走的路。
02
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更沒有碰巧的成功。
曾國藩一生讀書有多刻苦?天賦不高的他,讀書時一句搞不懂,他就不讀下一句;一次背不過,就多背幾次。
他把讀書分為看、讀、寫、作四門功課來做,每一門功課都有其嚴(yán)格的要求和標(biāo)準(zhǔn)。
如寫字,但每日要求作楷書一萬,如果加上磨墨鋪紙等功夫,僅這一門功課每日耗時就可想而知……
31歲那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12條:
“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jǐn)言、養(yǎng)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且長期堅持?!?/p>
普通人的長期堅持,堅持一年就少見了……他堅持了多久?
終其一生!
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strong>
正是日復(fù)一日地讀書,才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骨相,繼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曾國藩因飽讀詩書、文筆鐫刻,還深受道光皇帝青睞。
曾經(jīng)以為,一個人最硬的底氣是那些外在的職位和財富。
在曾國藩的身上我們發(fā)現(xiàn),博覽群書后由內(nèi)往外,長在身體中融在血液里的才氣和智慧,才是一個人逆襲最硬的底牌。
在《權(quán)力的游戲》里有這樣一段話:
我哥哥有他的寶劍,勞勃國王有他的戰(zhàn)斧,我則有我的大腦。 好腦筋需要書本,如同寶劍需要磨刀石才能保持鋒利。
曾國藩家訓(xùn)里這樣寫道: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
讓你變得優(yōu)秀的并不是你的天賦和能力,而是孜孜不倦地讀書。
03
曾國藩祖上沒有讀書人,家中世代務(wù)農(nóng),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考了十七次才考中秀才,而曾國藩的叔叔曾驥云,一輩子讀書,也沒考中秀才。
曾國藩從一個鄉(xiāng)下笨小子,一躍成為進士、翰林,他正是通過讀書,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活出了高配版的人生。
曾國藩在家訓(xùn)中說:“吾不愿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p>
他非常重視對子孫后代的文化教育,常常以身作則,教導(dǎo)后輩們知書識禮。
曾國藩希望子孫后代不以有錢為榮,而以讀書為榮。
遠在京中做官的他,總不忘寫信回家,督促幾位弟弟和子侄們讀書。
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曾提到如果一個人能夠“發(fā)奮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幫手”。
他還鼓勵兒子說:“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p>
曾國藩曾告誡后輩:
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兒,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
一者修業(yè)之事,操習(xí)乎記誦詞章之術(shù),以圖自衛(wèi)其身。
俗話說:詩書傳家,不止十代。
這就是曾氏后代人才輩出的原因,也是延續(xù)一個家最好的風(fēng)水。
04
畢淑敏說:
書不是胭脂,卻會使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人鏗鏘有力; 書不是羽毛,卻會使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人千變?nèi)f化。
孫中山先生,為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曾國藩做官員,做到了當(dāng)時漢人最高的職位,被封侯爵。
做學(xué)者,深入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諸子百家,還結(jié)合到人生實踐中。
做父親,在他的教育下,兄弟子侄后輩,人才輩出。
曾國藩,用他的行動證明了,讀書苦,苦一陣子;不讀書,苦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