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廠,是原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的俗名,而“一廠老壺”,今日一般界定在上世紀八零年代直至九零年代末,原一廠一車間較高檔的壺。
一廠老壺究竟好在哪里?
泥料上乘
一般人,對宜興壺的泥料有些茫然,其一大原因,因為目前市井中,最亂的除了造型,即是原料。先前最重要的泥料采集的四號井,因灌進大水成了危礦,于上世紀末封礦。今日許多搞泥的,只得從外省去采購做壺料。鄭板橋說“壺用宜興砂”,宜興壺如用了外地砂,其亂象可想而知。
泥料是宜興壺的基礎。至今為止,無論從美感及沏茶實用功能,任何其他地方的泥料,還未見有超過宜興黃龍山一帶優(yōu)質泥料的。而一廠所用的料都是黃龍山四號井所開采的。即使四號井中,無論紫泥、紅泥、段泥(即黃泥,因原礦泛綠,亦稱本山綠泥),都遠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因此,本地人也將做壺的泥料稱之為“泥中泥”。優(yōu)質制壺泥如同木料中紫檀、黃花梨一樣,是非常珍貴的。
純以肉眼看壺的泥質,多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一廠老壺的優(yōu)質泥的玄機,比如紫色中隱隱可看到些微的紅色或黃色,紅泥中常顯現(xiàn)出一點黃色,而黃泥中常夾雜些紅色。即在一種主色中夾雜飄忽不定的它種色彩。
壺是用來沏茶的,鐘愛一廠老壺的,多半精于品茶。只有優(yōu)質“宜興壺”,才能沏出茶的香氣與回甘,甚至從湯色,耐泡度,抗餿等許多方面,一廠老壺確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
造型典雅
形,即造型,是宜興壺的美感基礎。古人賞美,謂之,七分姿三分色。賞“宜興壺”亦是,無論光、花器,先得視其造型。
“一廠老壺”在造型設計上,大致可分為四點:
一是仿明清及清末民國初較為古典和經典的款式。由于一廠有民國時代已成名的多位大家(他們一直被尊稱為輔導員),在選擇老款式時,并不是機械地模仿,而是融入老藝人個人審美情趣與時代的審美觀念,事實上是一番再創(chuàng)作。
二是一廠老藝人和新秀所創(chuàng)作的壺式,如“輔導員”朱可心的“報春壺”、“長青壺”等多款花器壺;高海庚廠長的“集玉壺”,顧景舟輔導員的“上新橋壺”,顧紹培的“天龍頂珠壺”,李昌鴻的“竹簡壺”等。
三是昔日的中央工藝美院如今的清華大學藝術學院若干教師設計的壺,其中以高莊教授(國徽定稿人)所設計,顧景舟首制的“提璧壺”最為經典。
四是畫家亞明先生設計、王寅春輔導員首制的“亞明方壺”等。屬當代書畫家創(chuàng)作的,當然,韓美林先生也設計了富有他個人風格的多款壺式。在九十年代,中國書畫家佼佼者唐云、羅桂祥等高品位的收藏家或一些雅士,對一廠造型同樣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廠藝人他們得益于前輩藝人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以及與世界各國陶藝家的交流,在造型藝術上培養(yǎng)出卓而不群的審美眼光。
做工老道
“一廠老壺”多數(shù)是由做高檔壺的一車間制作的,新藝人要三年陶校畢業(yè),實習考核合格才能進入一車間。
我所謂“老到”,“老”是老練、老辣,“到”則基于嫻熟的手法能得心應手的將技法施展的恰到好處,簡而言之即做工“到位”。一個優(yōu)秀的制壺者,在整個做壺過程中,拍身筒、安流、裝把、用“明針”等一系列工藝做下來,行云流水,歡暢自如。
一廠老壺最受詆毀的,是所謂“做工太粗”。在我看來做工粗細,無非是工筆的精致工整與寫意的自然灑脫之別。拿做壺泰斗時大彬一脈作例。他的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是公認的做活細過時大彬,以至于那時代諸多達官顯貴一致認為李、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但徐友泉晚年客觀公正地指出:以我的“細”依然不如師傅之“粗”。這是史籍中有記載的。陳壽珍晚年專攻掇球、仿古、有的連把子都有所偏斜,連當代最富盛名的顧景舟都認為其工雖粗,但粗曠仍不失器度恢宏。今日的制壺名家中,已很難找到陳壽珍一類“寫意型”高手。我試讓中年一代制壺佼佼者試做“粗工”壽珍掇球一類壺,竟一做還是細工,換言之,已不習慣用粗工來制壺了。
我并非否定能工巧匠那巧奪天工的絕技,壺技如大亨,那確實有過人的技法,讓人折服。我只是想告訴愛壺者,“一廠”中諸多老藝人是受益于壺藝家們的輔導成長起來的,只有在這些老壺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在做工上的多元狀態(tài)。這些看似“粗工”的壺遠比今日多數(shù)借助機械加工的細工壺更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宜興茗壺。
裝飾美觀
一廠老壺的裝飾,代表了一廠的基本格調。裝飾中的刻字刻畫,是借助于中國書畫藝術。調沙、泥繪則是宜興壺藝家獨創(chuàng),這些都是其它制壺者望塵莫及的。比如看似簡單的“調砂”,一廠確有獨到手法,以手將一種黃色粗砂鑲嵌入泥壺中,使其疏密有序,自然得猶如不經意間看到云際繁星。
一廠老壺中有不少字畫,出自今日頗有名望藝人之手,其師承,可看到任淦庭的影響。
哪怕是再簡單不過的線條裝飾,置放在壺身哪一部位是恰到好處的,也是由名藝人反復嘗試而最后定稿。
窯火適宜
一九七三年,國家投資一廠建起了一架新式隧道窯,以重油做燃料。為防止油煙中雜質侵入壺面,壺成胚后一律置入耐高溫材料制成的掇罐之中,紫泥一千一百度左右,紅泥九百六十度左右,窯溫穩(wěn)定,熄火后掇罐內壺將有十多小時依然在隧道窯中慢慢降溫。因此,燒成后的壺“水色”絕佳。這架窯,今因油價飛漲早已熄滅,被海內外一廠壺收藏家譽之為“官窯”。就于紫砂,自古至今除了“一廠隧道窯”官方從未投資建起第二座窯爐的。鄧小平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壺,以及紫光閣較早陳列的二十多件紫砂器,皆是隧道窯燒成的。過上百年寫史者將一廠老壺列為唯一“官窯壺”,亦不是不可能的。
沏茶上乘
茶是介于中藥與食品之間的瑞草。我們只要聯(lián)想到當今熬中藥以砂罐、餐飲中以砂鍋燉煮或煲湯,其原理完全一樣。宜興優(yōu)質壺能沏出茶之佳味、湯色純正,茶味醇厚。好的宜興壺,素為嗜茶者首選之佳器。
這里我捎帶說一下“養(yǎng)壺”。我個人不喜歡以一支養(yǎng)壺筆沾了茶水,在茶壺上再三涂抹,更不提倡以手揉搓,以面擦壺,使壺油光锃亮。壺上有了這類“包漿”,有損沏茶功能。我想,所謂“養(yǎng)”便是保養(yǎng)。使用得法,保養(yǎng)得當。僅以廢茶水澆淋壺身,或以純棉毛巾加以擦洗,每天必將壺中茶葉倒掉,清洗凈,使壺置空氣清新處陰涼干透即可以了。
關于一廠老壺的收藏
同其他類收藏一樣,其鐵律是“物以稀為貴”。一廠壺代表了歷史,“方圓牌”且是幾百年中最大的一個品牌。“宜興壺”中有錢人可以收“名家壺”以顯示身份,聰明的白領同樣可另辟蹊徑藏古舊壺;藏一廠“文革壺“,“一廠老壺”亦為大陸及東南亞地區(qū)廣泛地作為收藏主題。我所熟悉的京、滬、津、廣西、東北都有藏了幾百乃至千余把“一廠老壺”的。在宜興,我前幾年如逛壺店還常有少數(shù)一廠老壺出售,可如今已經難得一見了。
近些年陶都出現(xiàn)專仿“一廠老壺“的作坊,這些老板生意相當不錯。盡管是贗品,可如果泥還說得過去,又是一廠老藝人制的,還不算壞壺。但贗品用泥一般都遠差于真“老壺”,由于沒了母模,再翻一次模,往往走形。我曾以個人收藏什錦壺同仿品做比較,外行人也能明顯看出其明顯優(yōu)劣。
“一廠老壺”若未用過的,在其二十來年時間中,分別有四種徽標。贗品中也有仿“方圓標”的,但是翻印的。真標識頗似云南普洱名牌“大益”中的內飛。
“一廠老壺”僅這七、八年間,其價格一路飆升,從上百元至一兩千元,有些罕見的或頗有名氣的更是上萬元。那么,未來還有升值空間嗎?我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預測前景十分看好。一是其不可再生性,仿品畢竟是仿品,二是泥料之危機目下僅初顯,待十年、八年后會更加嚴重,三是通脹勢不可擋,在中國諸多泡沫被擠后,一廠老壺一類含金量高的工藝品會被更多人青睞。四是愛茶者懂茶者會愈來愈多,茶文化是最易為國人接受的一種生活方式,買“一廠老壺”也是順理成章的。置把老壺,沏壺老茶相得益彰。
張學明先生
張先生故籍江蘇南通,現(xiàn)居北京香山。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閑暇嗜藏中國古陶瓷,尤以集藏宜興壺蜚聲海內外,曾兩度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于國內外發(fā)表一百多篇關于宜興壺及茶事的文章,深具影響力。
一廠: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
曾經是新中國規(guī)模最大,技術實力最強的紫砂陶生產及外貿出口專廠:
1955年,由吳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顧景州、蔣蓉、集中民間所有制壺和陶刻的紫砂藝人,成立了合作社,這是宜興紫砂廠(一廠)的前身。
1958年,合并其他28家私辦的紫砂廠家建立“宜興紫砂廠”。
1970年,文革后,紫砂生產逐漸恢復,并在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窯。
1984-1985年,一廠的工藝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拼紫與鋪砂的工藝大量使用,使泥料的變化更加豐富。
1986年以后,諸多非國營的紫砂廠陸續(xù)成立。
1997年,宜興紫砂一廠,結束官方經營,改制為民營。
2000年,黃龍山4號紫泥礦井封閉禁采,之后因水患整個礦井被淹沒。
2002年,原紫砂一廠隧道窯被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