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萬里江海通”特展 講述江南“海絲”情緣
作為首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shù)·國際旅游節(jié)“海絲體驗”之旅的組成部分,日前,“萬里江海通——江南與海上絲綢之路特展”在太倉博物館開展,共展出江南多家博物館館藏出土文物遺珍130多件,深入詮釋了我國江南地區(qū)與海上絲綢之路深厚的歷史淵源。
近代日本清水彩瓷鳥鳴有蓋酒壺 吳江博物館藏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盤 (1)
明德化窯馬蹄杯 吳江博物館藏
清痕都斯坦青玉刀柄 常熟博物館藏
據(jù)了解,此次展覽共分為“江南——海絲擷珠”“要津——通江達(dá)?!薄拔拿鳌涣鲄R通”三大板塊,講述江南與“海絲”的不解之緣。展覽匯聚了太倉博物館、常熟博物館、江陰博物館、張家港博物館、吳江博物館精選館藏文物遺珍,集中呈現(xiàn)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太倉樊村涇遺址、吳江梅堰袁家埭遺址的考古成果以及江陰南宋市舶務(wù),常熟滸浦市榷所等文物史跡,揭示江南在“海上絲綢之路”歷程中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闡揚古代中國人征服海洋的探索精神和開放包容的宏偉氣度。
宋“劉三郎鋪己酉”款金釧 常熟博物館藏
宋亞字形海馬紋鎏金銀盤 江陰博物館藏
宋耀州窯青釉刻仰蓮紋碗 張家港博物館藏
據(jù)介紹,“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絲綢之路”一詞衍生而來,泛指中外貿(mào)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其肇始于秦漢時期,至唐代日漸繁榮,在宋元時期達(dá)到鼎盛,明清以后逐漸衰落。兩千余年來,經(jīng)此通道,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源源輸出,異域的香料、寶石、金銀等不斷傳入,切實見證了中國與世界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江南地區(qū),枕江傍海,物饒民豐,港口、市肆星羅棋布,唐宋以來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fā)、歸舶之地和物資集散之所。其中的常熟、江陰、張家港、太倉、吳江,這五顆鑲嵌在江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自然成為參與“海絲”貿(mào)易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此次五地博物館緊密攜手,追溯地域文脈,挖掘館藏資源,共同講述“海絲”故事,“萬里江海通——江南與海上絲綢之路特展”應(yīng)運而生。
唐海獸葡萄銅鏡 江陰博物館藏
唐長沙窯彩繪執(zhí)壺 張家港博物館藏
元龍泉窯青釉圈足盞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太倉博物館藏
此次亮相展出的130余件文物,種類豐富,涵蓋了瓷器、玉器、銅鏡、金銀飾等多個門類,珍品眾多。如展出的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盤,是一件太倉博物館的藏品,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盤口徑37.4、底徑24、通高7.4厘米;葵口,折沿,淺腹,器口及內(nèi)壁為十二瓣花形,內(nèi)外腹壁每一凹棱繪一組折枝花卉,盤內(nèi)心以纏枝花卉圖案,折沿以纏枝花卉邊紋修飾,砂底無釉,有火石紅。此盤胎體細(xì)膩潔白,釉面肥厚滋潤,釉色呈淡淡的湖水青,青花以進(jìn)口蘇麻離青料描繪,含鐵量高,有沁入胎骨的“鐵銹斑”,整器造型大方精巧,青花色澤恬靜雅致,構(gòu)圖嚴(yán)謹(jǐn),畫功嫻熟,當(dāng)屬明代永樂青花瓷中的典型器物,極具科學(xué)、藝術(shù)、歷史價值,甚為難得。
元龍泉窯青釉花卉紋罐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太倉博物館藏
唐海獸葡萄銅鏡 吳江博物館藏
此外,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的元代龍泉窯青釉花卉紋罐,張家港博物館藏唐代長沙窯彩繪執(zhí)壺、宋代景德鎮(zhèn)窯影青執(zhí)壺,江陰博物館藏唐代海獸葡萄銅鏡、宋代亞字形海馬紋鎏金銀盤,常熟博物館藏宋代“劉三郎鋪己酉”款金釧、清代痕都斯坦青玉刀柄,吳江博物館藏明代德化窯馬蹄杯、近代日本清水彩瓷鳥鳴有蓋酒壺等,都是十分精美且珍貴的重要文物,吸引觀者流連忘返,好評如潮。
據(jù)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12月15日,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太倉博物館參觀。
(圖片來源于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