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投資理財已經成為一種新時尚,身邊也有很多朋友表示想要加入理財的行列,做一些小額的投資嘗試。
不得不說,這是件好事,說明大家的理財意識已經覺醒,開始有了強烈的財富管理意愿。
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朋友對投資還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覺得“做投資的個個富得冒油”、“做投資,賺錢快”。
只想說一句,朋友,你真的懂投資嗎?其實同其他行業(yè)一樣,真正風光的投資者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仍處于默默耕耘期,“升級”過程中還少不了交一些“智商稅”。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些都并不影響投資的魅力,因為有些事情真的比賺錢有趣多了,對吧?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投資的幾個真相,幫助大家盡情享受投資的樂趣~
時間的復利效應
在談到復利的威力時,我們經常以巴菲特為例:1957年,巴菲特用攢下的十幾萬美元開始炒股,在六十多年的時間里,巴菲特的財富總額達到了875億美元。
從10萬到875億,這個數字看起來的確很驚人,很多人也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像巴菲特一樣長期投資,就能走上人生巔峰。
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數人才發(fā)現復利的實現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原因在于:
知易行難,難以長期堅持
復利最大的特點,就是后期呈現指數化,前期的增長是非常緩慢的。數據顯示,巴菲特96%的財富是59歲以后賺到的。
在這場馬拉松中,太多的人一開始抱著長線投資的想法,可是走著走著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甚至邊投邊撤,復利被徹底打斷了。
保持較高且穩(wěn)定的收益很難
回顧巴菲特過去五十年的年收益率情況,其中占比最高的是10%,僅有一年達到了50%,還有兩年投資收益率是負的。綜合下來,平均收益率為21.97%。
可是,你要知道,現在市場上10%以上年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是非常少的,更何況是20%以上。而且,理財產品的收益越高,往往背后的風險也越大。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10%-15%的年收益率可能已經是極限了。要想幾十年長期保持下去,精力、心態(tài)、技能各方面都是考驗。
鑒于這兩個原因,我們必須盡早理財,積攢足夠多的本金,而且一定要長期投資,不能中途停止。
在投資渠道的選擇上,我們不能太過于保守,而是根據自身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構建投資組合,進行分散投資,以可控風險獲得較高的收益。
成功的投資是反人性的
投資是人性的博弈,在整個過程當中,很多人性的弱點都會暴露出來,比如厭惡損失、懶惰、過度自信等。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我們必須要做到的就是用理性戰(zhàn)勝這些弱點。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市場上的形勢變化總是讓你上一刻萬念俱灰,下一刻就立馬躊躇滿志,時不時還會陷入一種強烈的自我否定情緒之中。
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賺一點錢就跑,虧損了就死扛,也不及時止損,究其原因就是人們喜歡 “勝利”立馬兌現后的自豪感,討厭失敗成為現實后的挫敗感。
看看,人性的“光芒”真的是無孔不入的。想要戰(zhàn)勝它,首先我們就要正視這些人性的弱點,有意識地提醒與檢視自己,是否陷入過某種心理偏差。
其次,對于市場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制定投資紀律,嚴格執(zhí)行,不要總想著通過理財實現一夜暴富。
最后,就是注意總結以往的投資經驗,不要在一個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
———
還是那句話,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將投資當作人生最后一份職業(yè)的準備。
除了賺錢,我們還可以通過投資研究人性、培養(yǎng)自己的耐心和獨立思考能力。這些事兒也很有趣,不是嗎?
更重要的是,只要我們將其中任何一項做到極致,掙錢真的就是分分鐘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