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儀式感是粽子給的。粽子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白米粽、豆沙粽,蜜棗粽,近些年了也涌現(xiàn)了許多“花式”吃法,咸蛋黃粽、咸肉粽只是基本操作,更有螺螄粉粽、黑松露粽等“奇葩”粽子。
總而言之,粽子可以分為咸口和甜口。
作為要“管住嘴,邁開腿”的痛風患者,選擇咸口還是甜口呢?
科學指導,不必苛責
痛風病人可以吃粽子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解剖”粽子,從單一的成分來入手,分析是否適合痛風病人食用。
糯米
不管粽子的內(nèi)餡如何變化,糯米的地位巍然不動如山。但是糯米不利于消化,對于先天性或者經(jīng)常服用藥物導致脾胃虛弱的人群要避免一次性食用過多的糯米,否則可能導致消化不良。
臘肉、香腸等肉類
不會還有人認為痛風患者只能吃低嘌呤的食物吧?這種傳統(tǒng)的、不科學的理念早就應(yīng)該更新了。
盡管尿酸鹽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chǎn)物,但是無數(shù)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限制飲食中的嘌呤是一種收益較低的控制痛風方法。此外,隨著有效的抗高尿酸血癥藥物的出現(xiàn),這種飲食方法除患有嚴重腎功能不全或藥物治療不耐受的個體外,已很少使用。
有研究顯示“嚴格低嘌呤飲食”可以將每日尿酸排泄量減少 200 至 400 毫克/天,但平均血清尿酸濃度僅降低約 1 毫克/分升(59 微摩爾/升)。且該方案要付出身體健康(蛋白質(zhì)攝入不足、缺乏微量元素)和心理健康(因控制不住嘴巴而受到他人的責備或者自責)的代價,需要個性化考量。
各痛風的指南中對嘌呤食物的建議也只是“減少痛風患者肉類和海鮮的攝入量”并非“絕對不能吃”。
豆沙
多少人人生的第一口粽子就是豆沙餡?豆沙作為豆制品的一種,富含植物蛋白。在亞洲人群(居住在新加坡的中國人)中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植物來源的蛋白質(zhì)可降低痛風發(fā)病的風險。從這角度來說痛風患者可以適度放寬對豆制品攝入的限制。
糖類
其實不管是甜口還是咸口的餡料,其中都不可避免的含有大量的糖分(當然甜口的糖更多),特別是購買的加工產(chǎn)品。
而糖分才是應(yīng)該是粽子中最危險的因素。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量攝入蔗糖、果糖是痛風發(fā)病風險因素之一。蔗糖代謝分解為葡萄糖和果糖,身體代謝果糖時,三磷酸腺苷(ATP)在果糖激酶的作用下產(chǎn)生核苷酸,會進一步代謝成嘌呤基,嘌呤基代謝即形成大量尿酸。而我們?nèi)粘J褂玫奶穷愓{(diào)味品,就以蔗糖為主。
甜粽子和咸粽子的PK是誰贏了呢?其實小編認為對于接受正規(guī)治療的痛風病人,端午佳節(jié)就不必要苛責自己。和家人一起團聚,或者和朋友出去游玩,一起吃粽子,緬懷先輩,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萬物切記“過”,粽子雖好,可不要貪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