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喜愛《說唐》、《隋唐演義》的小說、評書或連環(huán)畫。書中為讀者塑造了一個義薄云天的秦叔寶,千百年來在民間文學中,其義氣可與關(guān)羽齊名。
還記得里面有一段故事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那便是賈柳樓四十六友結(jié)義。
隋朝動亂之際,以秦叔寶、單雄信為核心的46名英雄好漢齊聚一堂,燒香結(jié)拜,喝酒盟誓。后來,其中大部分英雄成為瓦崗元老,加入反隋大軍。
▲賈柳樓四十六友聚義【劇照】。
然而,歷史上的瓦崗軍,不僅沒有賈柳樓結(jié)義,而且結(jié)局更加殘酷,這里沒有情義,只有利益。
瓦崗軍的創(chuàng)建者,是東郡人翟讓。
翟讓出身底層,是個憤青,當過法曹,曾公然抨擊隋煬帝的暴政。那時大隋正在開鑿大運河,北征棒子,帶著民眾奔小康,他翟讓卻整天傳播負能量。
槍打出頭鳥,翟讓被判了死刑。幸虧獄吏看出翟讓是個英雄,打開枷鎖,放他一條生路。
翟讓感激涕零,哭著道:“放了我,你自己可咋辦???”
那獄卒反倒覺得煩,說我看你是個大丈夫,有能力拯救生民性命,才冒死助你逃脫,你怎么這么娘炮,哭哭啼啼呢?你走吧,不用管我了。
翟讓越獄,跑到了瓦崗。瓦崗是黃河東南岸的一處山崗,與大運河的通濟渠、永濟渠河段相鄰,地處交通要道。此地沙丘起伏、灌木叢生,在此建城,易守難攻。
大業(yè)七年(611年),翟讓在瓦崗?fù)捅鹗?,將黃河兩岸的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
▲《瓦崗軍》連環(huán)畫封面。
翟讓振臂一呼,他的同鄉(xiāng)單雄信和徐世勣先后率人來投,隨后山西的王伯當也慕名而來。
這幾支小規(guī)模的農(nóng)民武裝,很快在瓦崗匯聚成一支上萬人的軍隊,并攻打滎陽、梁郡二郡。瓦崗軍在當?shù)亟俑粷?,搶掠大運河上的公私船只,那是相當?shù)夭紶柺簿S主義。
瓦崗英雄雖不如文學作品中那樣極富傳奇色彩,但也個個堪稱豪杰。
徐世勣,字懋功,是小說中瓦崗軍師徐茂公的原型,也是唐初名將。他投奔瓦崗軍時只有17歲,年紀雖小,人家可好比是銅鑼灣扛把子、石家莊劉華強。
據(jù)徐世勣本人回憶:“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strong>
這是個狠人。
單雄信擅使馬槊,勇冠三軍,號稱“飛將”。這位好漢也是從小混社會的,年輕時不好好讀書,反而把學堂前的一棵棗樹砍下來,作了一桿長槍,名曰“寒骨白”,僅槍刃就重達七十斤。
這也是個猛將。
▲單雄信【劇照】。
那名獄吏沒看走眼,翟讓果然憑借個人魅力湊齊了一個全明星陣容,但還缺個教練。
直到李密到來,瓦崗軍才由一個打家劫舍的武裝山寨轉(zhuǎn)變?yōu)榭v橫天下的軍事集團。
與翟讓出身基層公務(wù)員不同,李密是貴族出身。他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正宗關(guān)隴集團后代,和隋、唐兩朝統(tǒng)治者同出一脈。
李密年輕時在宮中擔任宿衛(wèi),一張黑臉讓隋煬帝看了太膈應(yīng),就把他趕回家了。
李密被逐出宮,倒是滿心歡喜,當不成公務(wù)員就考博士去,于是隱居鄉(xiāng)間,專心讀書。辭官后,李密時常騎著一頭黃牛,并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邊牽著繩子,一邊翻看書卷。
▲李密。
一個文藝青年怎么淪落到參加農(nóng)民起義的地步呢?
大業(yè)九年(613年),隋煬帝再征遼東,李密的好友楊玄感在后方舉兵叛亂。李密賦閑在家,得知老朋友創(chuàng)業(yè),正好可施展自己滿腹才華,便前去投靠。
楊玄感一高興,就讓李密出任CEO,請他擬定計劃。李密的戰(zhàn)略眼光著實超群,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攻占涿郡,扼臨榆關(guān)(今山海關(guān)),將隋軍阻擋在關(guān)外;中策是占據(jù)關(guān)中,與隋軍相抗衡;下策是攻打洛陽,在此處交戰(zhàn),隋軍“理當固守。引兵攻戰(zhàn),必延歲月,勝負殊未可知”。
結(jié)果楊玄感想都沒想,帶兵打洛陽去,遭到隋軍阻擊,久攻不克,李密這CEO也就白當了。楊玄感的軍隊潰敗后,李密不僅再度失業(yè),還成了通緝犯,輾轉(zhuǎn)來到了瓦崗。
翟讓為人豪爽,一身江湖氣,知道李密是貴族后代,又是個人才,很快將其提拔為二把手。李密又成了瓦崗的CEO,什么正的副的,一起商量著來。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李密初到瓦崗,就有機會施展才華。
當時,隋朝將領(lǐng)張須陀在平定各地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斗中屢戰(zhàn)屢勝,手下一幫精兵強將,包括我們熟悉的秦瓊、羅士信。
秦瓊字叔寶,小說中的他還在隋朝當公務(wù)員時,就已“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人稱“小孟嘗”。史書中的他并不像文學作品那般傳奇,但也曾在隋軍中服役,還是一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每次對方陣中有人嘚瑟,秦瓊騎著一匹忽雷駁,快馬殺入敵陣,在萬眾之中刺敵于馬下。晚年他跟人說 “我自年少從軍,經(jīng)歷戰(zhàn)陣二百多次,在戰(zhàn)場上流的血加起來有幾斛?!?/span>
▲秦叔寶【劇照】。
秦瓊和羅士信曾助張須陀平定盧明月起義軍,可謂農(nóng)民軍克星,讓人聞風喪膽。當張須陀大軍進攻瓦崗,翟讓不禁有些慌。
這時李密站出來說,Take it easy,張須陀有勇無謀,而且驕兵必敗,咱們只需擺好陣勢,且聽我調(diào)遣。
張須陀大軍行至大海寺,李密率兵埋伏在北面的密林之中,而翟讓則帶兵從正面佯攻。
張須陀一看是翟讓和一群泥腿子,一臉不屑,帶領(lǐng)手下精銳打得這支瓦崗軍落荒而逃。眼見翟讓不堪一擊,張須陀頓時輕敵,在后面緊追不舍,不小心進入了李密的包圍圈。
李密見隋軍中計,從密林中殺出,一戰(zhàn)將張須陀擊潰。張須陀奮力突圍,本來已經(jīng)逃出來,可這個好領(lǐng)導實在體恤下屬,為了救部下又殺回去,結(jié)果力戰(zhàn)而死。
李密一戰(zhàn)成名,瓦崗軍也因擊敗名將張須陀而威名遠揚。
不久后,翟讓推舉李密為瓦崗軍首領(lǐng),號稱“魏公”。翟讓自稱自己出身隴畝之間,名望不足以平定天下,只有讓李密擔任一把手,瓦崗才有未來。包括王伯當、徐世勣在內(nèi)的瓦崗軍元老也一致認為李密是個英雄,服從他的安排,這本是一次和平的權(quán)力交接。
李密掌權(quán)后,自己兼任HR,招攬了不少人才。
張須陀的部將秦瓊、羅士信在投靠隋將裴仁基后,又與裴仁基父子一同投降了李密。裴仁基的兒子裴行儼也是一員猛將,驍勇善戰(zhàn),人稱“萬人敵”。在小說中,他叫裴元慶,使兩柄三百斤銀錘,是隋唐第三條好漢。
還有武陽郡丞的“秘書” 魏徵,原本專門為領(lǐng)導寫公文。李密看他文采斐然,就將其召到麾下。但是,魏徵為他獻上計策,李密一概不用。他也絕想不到,這個人日后會成為輔佐唐太宗的宰相。
除此之外,一些自立山頭的豪強也前來投靠瓦崗,如山東的程咬金。
程咬金,后來改名程知節(jié),本是地方豪族出身,不是小說中所說的私鹽販子。他的名字雖然俗氣,卻是正兒八經(jīng)書香門第出身,其父當過濟州的大中正,相當于當?shù)毓珓?wù)員的面試官。
文學作品中,只會“三板斧”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被推舉為瓦崗寨首領(lǐng),豎起反隋大旗,和眾兄弟干革命。事實上,程咬金并非瓦崗軍的原始股東,人家創(chuàng)業(yè)時也沒帶他玩。
▲程咬金【劇照】。
起初,李密革命立場堅定,攻下興洛倉、黎陽倉幾個國家糧庫后。自隋文帝起,隋朝就開始修建糧庫,儲存了大量糧食。據(jù)史書記載,有些糧倉一直到唐貞觀年間還沒吃完。
瓦崗軍攻下這些國家糧庫后,開倉放糧,賑濟災(zāi)民。
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百姓對瓦崗軍感恩戴德,自愿跟隨李密干革命,甚至連老人、婦女也背著孩童前來投奔。瓦崗軍又擴充了二十多萬新兵,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起義軍。
▲瓦崗軍開倉放糧。
可是,李密膨脹了。李密得到風聲,有人鼓動翟讓奪回大權(quán),翟讓的哥哥甚至對他說:“兄弟,皇帝應(yīng)該由自己當,怎能送給別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該我來做!”
翟讓基層小吏出身,確實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可從他將權(quán)力交給李密的那天起,下場就注定是悲劇。瓦崗軍的權(quán)力游戲,從來就沒有兄弟情義。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瓦崗軍與隋將王世充在洛陽附近對峙。李密還未攻入洛陽,就先對自己人舉起了屠刀。
李密擺下一場鴻門宴,請翟讓和瓦崗軍一眾元老出席。在宴會上,李密命人砍死翟讓,埋伏好的刀斧手又將翟讓的親人、心腹一一刺殺,全場頓時大亂。
就連徐世勣也受牽連,被刀斧手一刀砍在脖子上,身負重傷。幸虧王伯當及時阻止,大喊:“這是徐懋功!”徐世勣這才挽回一命,留下鎮(zhèn)守黎陽倉,表面上是個美差,其實是被李密疏遠,遠離瓦崗中樞。
一場血腥屠殺后,翟讓一黨在一夜之間被肅清,其部下被分給徐世勣、單雄信和王伯當統(tǒng)領(lǐng),李密取得瓦崗軍的絕對統(tǒng)治權(quán)。
一場鴻門宴,兄弟情義不再,經(jīng)他這么一折騰,瓦崗軍的人心也就散了,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當初,李密為第一任老板楊玄感提出戰(zhàn)略方針,攻取洛陽為下策。
楊玄感就是因為采取下策才一敗涂地,可李密這個戰(zhàn)略家如今就像失憶了一樣,也學楊玄感在洛陽和隋軍打得頭破血流。
當關(guān)東群雄還在明爭暗斗時,后來居上的李淵已經(jīng)在晉陽起兵,長途奔襲,直取長安。
當李淵軍進軍關(guān)中時,有人擔心李密會來阻攔。
李世民大膽斷言“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這是說李密守著那千萬石糧食,以及那些為了一口飯而源源不斷涌來的烏合之眾,早就被沖昏頭腦,根本不會先攻取關(guān)中,舍小利以謀遠。
李密當局者迷,李世民旁觀者清。不愿先取關(guān)中已是昏著,與宇文化及鏖戰(zhàn),更是讓瓦崗軍滿盤皆輸。
大業(yè)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死隋煬帝楊廣,帶著十萬禁衛(wèi)軍北上,隋朝至此名存實亡。
▲隋煬帝曾言:“好頭頸,誰當斫之”【劇照】。
洛陽城中,大臣擁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
眼看著宇文化及的大軍直奔洛陽而來,隋朝眾臣商量著該咋辦。這時,有人提出,城外不是還有瓦崗軍嗎?不如我們招安李密吧,向他許以高官厚祿,讓瓦崗軍去打宇文化及,等到他們兩敗俱傷,再一起收拾了。
招安招安,招甚鳥安,這招只對梁山管用??墒?,李密真的很迷,居然真接受了。
也許李密當時是想,既然已經(jīng)腹背受敵,相持日久,不如先聯(lián)合洛陽的隋軍,剿滅宇文化及的叛軍,隨后再繼續(xù)攻打洛陽。這么一想心里還有點兒小激動,史書記載其“大喜,遂上表乞降”。
隨后,瓦崗軍與宇文化及展開激戰(zhàn)。這場仗幾乎耗盡了瓦崗軍的全部實力,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戰(zhàn)場上,李密自己被箭射中,從馬上摔下,差點兒命都丟了。幸虧秦叔寶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掩護其撤退。
瓦崗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宇文化及打敗,早已元氣大傷。洛陽城中的王世充見時機已到,一邊架空皇泰主,一邊準備與瓦崗軍交戰(zhàn)。
瓦崗軍擊敗宇文化及后,李密要求面見皇泰主。當時洛陽城內(nèi)糧草短缺、人心浮動,還不斷有人逃出城投降瓦崗軍。王世充心生一計,要李密以糧食來換洛陽的布帛,既然要見皇帝,先表示誠意。
李密覺得,以物易物,互通有無,也沒毛病,就把洛口倉的糧食運往洛陽。王世充的將士吃飽,早就要和瓦崗軍干一架,立馬跟李密翻臉,向瓦崗軍挑戰(zhàn)。
李密知道自己中計,氣不打一處來,不顧部下勸阻,一定要和王世充決一死戰(zhàn)。打仗總得講究戰(zhàn)略,老將裴仁基主張堅壁清野,等敵人兵糧耗盡,再追擊也不遲。而單雄信則主張正面迎戰(zhàn),反正王世充此前被我們打敗多次,也是手下敗將,不足為懼。
李密一步錯,步步錯,竟然立即與王世充展開決戰(zhàn)。
歷經(jīng)洛陽城外的長期對峙和同宇文化及大軍的殊死搏斗,瓦崗軍早已是強弩之末,最終被王世充擊潰。瓦崗軍就此走向覆滅,李密和眾多瓦崗英雄四散奔逃,有的投靠李唐,有的歸王世充。
正當世人以為,瓦崗軍兄弟情義早已不在,徐世勣卻讓人刮目相看。
瓦崗軍潰滅時,留守黎陽的徐世勣繼續(xù)履行職責,守住瓦崗最后的財產(chǎn)。
一天,瓦崗軍的老同志魏徵前來拜訪。當時,魏徵已隨李密投降李淵,他勸說徐世勣降唐。
徐世勣自然不是不明事理之人,遂決定歸降李唐。但他聲稱,自己所占的土地都屬于魏公李密,我不能用舊主的土地邀功請賞。于是,他將當?shù)氐膽艨?、州縣名錄全部轉(zhuǎn)交身在長安的李密,借由李密之手轉(zhuǎn)交李淵,自己不要任何封賞。
李淵聽說此事,不由得稱贊徐世勣是“純臣”,封曹國公,賜姓李。后來唐太宗即位,為避諱,徐世勣又改稱李勣。
▲李勣【劇照】。
多行不義必自斃,徐世勣如此仗義,李密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投靠同屬關(guān)隴集團的李淵后,李密以為可以得到重用,卻只得到光祿勛這樣一個虛職。
光祿勛總領(lǐng)宮內(nèi)事務(wù),秩位雖高,可就是個高級管家。惱恨的李密圖謀東山再起,不料東窗事發(fā)。曾經(jīng)的瓦崗軍領(lǐng)袖,最終死于非命,被唐朝的地方官斬殺,傳首長安。
李密死后,徐世勣又做了一件感人的事,他向李淵主動請求,為李密辦喪事。李淵念他們君臣一場,也就同意了。之后徐世勣親自穿上孝服,將李密風光大葬。
這個舊主,曾經(jīng)將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可徐世勣似乎早已放下仇恨,反而是將君臣大義貫徹到底。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攻破洛陽,擊敗王世充,在王世充帳下效力的瓦崗舊將單雄信被俘。單雄信曾在戰(zhàn)場上險些取下李世民首級,這段經(jīng)歷給李世民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他堅決要將單雄信處死。
想當年,徐世勣和單雄信一同起兵響應(yīng)翟讓,誓同生死,這段情義終生不忘。徐世勣當即跪下向李世民求情,請他免單雄信一死,收為己用??墒?,軍令如山,李世民始終不同意。
徐世勣聲淚俱下,自知忠義難兩全,只好到獄中看望故人,并承諾一定會好好照顧單雄信的家人。臨別之時,徐世勣用刀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說自己并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生死永訣,讓我的血肉隨兄長入土。
單雄信毫不遲疑,將這塊肉吞下,慷慨赴死。
▲單雄信之死【劇照】。
有這么一句老話:“寧學桃園三結(jié)義,不學瓦崗一爐香?!?/strong>文學作品中,瓦崗英雄最終沒能兌現(xiàn)同生共死的承諾,而是各奔東西,甚至自相殘殺。
現(xiàn)實也是如此,徐世勣對李密的忠和對單雄信的義,是瓦崗軍僅剩的最后一絲道義。
極盛時期的瓦崗軍,坐擁數(shù)十萬大軍,占據(jù)河南糧倉,民心所向,戰(zhàn)無不勝,是最有希望取代隋朝的勢力之一。
可那場宴會上的屠殺,卻暴露了起義軍內(nèi)部同床異夢的亂局,再加上李密在根本上犯下戰(zhàn)略錯誤,這一支雄師,終究煙消云散。
革命尚未成功,先砍兄弟一刀,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重復(fù)瓦崗軍的悲劇。
往事越千年,徒留小說家言,讓瓦崗軍作為后世的英雄,永遠活在故事之中。
參考文獻:
1.(后晉)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2.(宋)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版
▼
文末福利
號外!號外!最愛君又來送福利了!
親們,昨天的文章《和唐詩一起流傳千載的,還有這壺酒》推送后,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yīng),非常感謝。為了祝賀“沱牌曲酒”的強勢回歸,我們的贊助商舍得酒業(yè)決定傾情奉獻10瓶沱牌曲酒(價值399元/瓶),作為最愛歷史的粉絲福利。
還是按照我們的老規(guī)矩:今天留言點贊人數(shù)最多的十位讀者,每人將獲得一瓶沱牌曲酒。統(tǒng)計將以本文推送后24小時的點贊數(shù)作為評獎依據(jù),獲獎結(jié)果將于后天(3月23日)稿件推送時正式公布。
留言精選上限只有100條,手快有手慢無。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