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下,水塘旁,青藤纏繞在蒲扇般的綠葉上。
外婆撥開綠葉,把鋤頭準確地落在青藤根部,頓時,松散的泥土滑落在一旁,露出沾滿土屑的“丑土塊”,“丑土塊”土黃的外衣下隱隱透出些紫紅,這便是剛出土的地瓜。
外婆挑出完好無損的地瓜,洗凈送入廚房,在鐵鍋中蒸熟,脫去紫紅外衣的地瓜,露出嫩黃的“肌膚”。等地瓜出鍋后,外婆拿來一個盆子,加入水和面粉,攪拌和面。面團在外婆手中聽話地被揉開又和起,我好奇地伸手碰了碰,卻被沾了一手黃“泥”。外婆熟練地切下一小塊面團,在手心輕輕搓成球,壓扁,用手捏平,放入紫菜、海蠣、瘦肉等,再把手握成水滴狀,一包、一封,一顆地瓜丸就完成了。每當外婆在桌前忙碌時,我和弟弟妹妹總是趴在桌邊,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外婆。在我們崇拜又期待的目光中,黃土滿身的“土塊”搖身一變,成了嫩黃美味的地瓜丸子。鍋內(nèi)濃湯沸騰,加入青菜、蒜或韭黃、蔥花,一鍋鮮美的地瓜丸子湯是兒時難以忘懷的宵夜。夜深人靜時,一口溫?zé)岬臏露?,?qū)散冬日嚴寒,軟糯又具有彈性的丸子撫慰了心靈。
地瓜丸子的烹飪當然不僅限于煮,炸地瓜丸子同樣令人垂涎三尺,是我童年最期盼的小吃。每次我總是眼巴巴地看著外婆用相似的面團,做成餃子狀,包入白糖和花生糖或干脆什么也不加,滾入油鍋中,丸子緩緩翻滾著,在“刺啦刺啦”的響聲中逐漸變成金黃色。夏夜乘涼,一家人坐在石階上,酥脆的丸子入口,外脆里嫩,濃郁的地瓜香夾雜著淡淡甜味,在口腔中彌漫。
外婆年輕的時候,物資匱乏,地瓜是主要的吃食。為防止地瓜腐爛,增加封存時間,先輩們用一雙巧手,變著花樣兒,把地瓜的價值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從前的主食佳肴,如今的小吃點心,可鹽可甜,可蒸煮可煎炸,地瓜仍然點綴著人們的生活。
又是一輪春種,遠處吹來的風(fēng)和煦溫暖,輕撫綠苗,看它向遠方生長。
【作者系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學(xué)初三(11)班學(xué)生;指導(dǎo)老師:錢明燕 鄭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