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5 13:16:11
盧禹舜熱愛生活,更熱愛藝術。用畫筆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內在的情感,是他孜孜以求的。歌德言,藝術家是“自然的奴隸,又是自然的主宰”。大自然的美之所在和奧秘,要通過藝術家的精細觀察和心靈孕育才能攝取。對自然的觀察、感受,使他崇尚、折服于大白然,熟悉自然世界。夢與覺、幻與真、顯與隱、虛與實、形與跡 …… 在生活中相輔相承,為畫家所領悟、默會。
在盧禹舜的山水畫中,遼闊無際的原野、沉重的遠山、蒼茫的太空,給人以睡般的寧靜、夢一般的迷離。在畫家的作品里,山川草木是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的,畫面集自然情調和人情味于一身,即使是在沒有人物出現的山水畫面上,也依稀地存有人們生活的痕跡。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畫面生機勃勃,情景交融,往往令人遐思不止,贊嘆不已。這些作品體現出畫家對大千世界審美意識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化。
盧禹舜的畫在表現技法上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并非人云亦云,而敢于打破陳規(guī),獨辟蹊徑。無論是在點、線和墨、色的運用上,還是在對西畫方法的吸收上都別具匠心,使人感到作品韻味盎然,多彩多姿,具有強烈的個性和現代感。盧禹舜作畫,布局往往較繁,基調也大致相同,但由于他能在同類色、相近色中追求細微的變化,因而帶給人們的感受卻不一。有的作品設色變化多端,并在構圖、意境等方面加以斟酌、提煉,把觀者的心靈引入夢幻化傳統(tǒng)又對西方現代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使作品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有的則以多次重疊著色的手法,使得低調子的畫面,在朦朧中透出含蓄,在深沉中透出凝重。正像一位理論家評其作品時所云:“盧禹舜的作品,不是對具體地域的描寫,更不是具體的一山一水,他所創(chuàng)造的圖示,是自然物象的升華,是作者主觀思想的流露,是精神產物,旨在創(chuàng)造出具有悠久文化底蘊和時代審美境界的藝術。”
在盧禹舜近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在通過低調子的畫面效果傳達著畫家所要表現的空靈、神秘、深邃、沉穩(wěn)以及月印萬川、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觀盧禹舜的作品,更使人感到他是一位很理性的畫家,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都是由理智所支配的,他強調每一幅畫的完美,力爭把傳統(tǒng)的山水畫對現代社會有益因素引入到現代層次和形態(tài)上來,把山水畫推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盧禹舜說,我的靜觀方式,基本上圍繞著兩大意象展開自己的藝術空間--一是宏觀的宇宙洪荒之景象,二是以唐人詩意為題的山水。選擇這兩大意象的原因在于,它們的外部形式與內在含義都具有永恒性。永恒之物為“大美”之物,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見真正的美感與自然的本質具有超感官的無限性特點。我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力求把"靜觀"的方式與"無限"的境界做到深刻統(tǒng)一,使我對自然的感悟--美學上的思考與哲學上的思考在最本質的問題上盡可能達到互融。
評論家水天中認為,中國的山水畫是一種追求精神的藝術。有的評論家贊美盧禹舜,似乎是因為他與中國畫的革新浪潮劃清了界限,潔身自好地站在當代文化潮流之外。但盧禹舜的意義恰在于他在傳統(tǒng)山水畫基礎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于他作品的現代性。至于他是否完美地或者不甚完美地繼承了傳統(tǒng)技法,并不重要。盧禹舜的 “靜觀八荒”和“唐人詩意”兩個系列,是從不同的兩個方面展開的對自然的思索,即對浩渺無垠的宇宙的思索和對靜謐悠遠的文化的思索。在論述山水畫創(chuàng)作教學時,盧禹舜談到山水畫的“精神” , 他認為"山水精神反映的是山與水的關系與天地萬物的關系和與人的關系的關系。這幾個關系體驗的是一種理念精神、內在結構和自然關系和自然感受,也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本質關系"。這體現了盧禹舜對山水畫藝術深厚內涵的充分注意,他絕對沒有將山水畫藝術視為對前人樹立的規(guī)范、法式的揣摩或者既有程式的演練。
作為一個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又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視覺藝術家,盧禹舜清醒地理解他可以從哪些方面和以哪些手段,來表現他對自然的感受和對自然的崇敬。說“崇敬”,是因為他感悟到山水包含著“超越自然,超越自我和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他看重的是山水的莊嚴、深沉及其不可窮盡性,而不是它的明媚、淡冶或者蕭條,他十分明智地丟開了那種以瀟灑嫻熟的筆墨游戲于天地間的路數。這固然是由于性格氣質的不同,更由于他知道相對于自然,人的理性、信仰、能力……是何等瑣屑和渺小。而集中表現了這種崇敬之情的作品,就是他表現浩森天宇的系列作品。
《靜觀八荒》、《觀云思古今》、《八荒通神》……表現的是作者心中"永恒的蒼茫,永恒的四野八荒和夢幻般的獷邀與深邃的情懷",這是現代人在打開了通向宇宙的窗戶之后,對時間和空間的贊美崇敬之情。這種情懷與古代詩人“寄蚌蟒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唱既有相通處,又有相異處。這就是盧禹舜的“靜觀八荒”與古代山水畫作品在思想認知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促使他尋求一種既能發(fā)揮傳統(tǒng)技法,又能表現今天的人們面對無邊的宇宙時難以言說的感慨。盧禹舜曾經為范寬的寧靜與崇高而感動,可以說盧禹舜是在沿著范寬所開辟,而在明清文人畫盛期漸形荒蕪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藝術家就是這樣通過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使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一直保持著生長發(fā)展的活力。
盧禹舜的《唐人詩意》等系列作品,從形式上看,比《靜觀八荒》 等作更加注重水墨暈染與線描的融合。他用黑與白,用深沉的水墨與優(yōu)雅的青綠,暈染出一片迷離恍惚的綺麗情境。他似乎是有意識地使畫面上反復出現的那些人形顯得概念和刻板,因為他們只是這一片山水的過客。他的詩意圖畫有一個旋律對比,那就是自然的莊嚴、神秘、優(yōu)美和人事的短暫、倏忽和偶然。恰如西方詩學所揭示,詩的本質“先是對客觀事物的悲槍思辨,后是安慰,最后是創(chuàng)傷獲得醫(yī)治”。盧禹舜的山水畫是在清醒地感知人的微渺之后對崇高永恒的自然的禮贊。但他的心境并不頹放,他對人的精神價值并不持悲觀主義態(tài)度。我們可以從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感受到一種昂揚的人文精神。
【畫家簡介】盧禹舜,1962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83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并留校任教,1987年借調中央美院國畫系。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學院院長,文化部高級職稱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政協(xié)常委、黑龍江省文聯(lián)副主席。
圖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