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有到過沙漠,你就無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你沒有深入沙漠腹地,你就無法真正領會到浩瀚沙漠的雄渾與壯美。沙漠的浩瀚、詭譎、神秘莫測,使多少人心靈震撼,心馳神往,騎駱駝遨游沙海己成為當今旅游時尚。沙天相連的無邊沙海,神奇、浩瀚的沙坡頭沙漠探險是最佳選擇。連綿無盡的沙峰浪谷,騎駱駝深入其中,既使不用眼睛,只用耳朵也能感受到騰格里沙漠的雄渾與壯美!這里的每一粒沙子都會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感動!
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地處敦煌城南五公里處,千百年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鳴沙山,在漢代的時候被稱為神沙山、沙角山,魏晉時始稱鳴沙山。最早在東漢辛氏《三秦記》中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乾糒……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聲,震動人足”的記載。其東起莫高窟,西至黨河口,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體由紅、黃、綠、黑、白、五色細沙堆積而成,從上面看,山形環(huán)彎,錯落有致,山脊挺括,宛如刀刃,陽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紋狀,明暗相間,層次分明。從下面看,山體則象古埃及的一座座金字塔,金碧輝煌,巍峨壯觀。敦煌古稱沙州即得名于此。鳴沙山的神奇之處在于白天游人登山下滑,將大量的流沙從山頂滑下來,但一夜之間,這些沙粒又可憑借風力重新回到山頂,恢復原來的形狀。古文獻中也有“經宿吹風,輒復如初”的記載。
月牙泉地處鳴沙山的環(huán)抱之中,因形狀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漢代時稱為沙井唐代時稱藥泉,清代始稱月牙泉。其水質甘洌,清澄如鏡,宛如沙海中一顆晶瑩閃光的翡翠,鑲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波微沙蕩,水色悠悠,“月泉曉澈”也被譽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內產有珍稀的鐵背魚和中藥材七星草,據說有醫(yī)治百病、延年益壽、催生壯陽的功效。因此當地百姓有“七星草、鐵背魚、五色沙子三件寶”的說法。
歷來水火不相容,沙漠清泉難共存。月牙泉的奇特之處就在于雖地處大漠戈壁,四周被沙山環(huán)繞,流沙與泉水之間僅隔數十米,但千百年來雖有烈風勁吹,沙塵飛揚,泉水從來沒有被流沙掩埋,也始終沒有被蒸發(fā)干涸,令人匪夷所思。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月牙泉四周都是高聳的沙山,從而形成了環(huán)形山洼,當風進入泉區(qū)后會行成上升旋風,把泉四周大量流沙帶上山頂,或拋向山峰的另一側。因而,是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月牙泉“綿歷千古,沙不填之”的神奇。
至于月牙泉的成因,經地質專家實地勘察研究后認為,月牙泉處于敦煌地區(qū)黨河洪積扇和西水溝洪積扇兩個扇間洼地的中心地帶,通過黨河補給的地下水徑流為其提供水源,低洼的地形條件和較高區(qū)域地下水位溢出地表,是月牙泉形成的關鍵因素。
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一種奇特的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fā)出奇特的聲響。據說,世界上已經發(fā)現了100多種類似的沙灘和沙漠。
鳴沙這種自然現象在世界上不僅分布廣,而且沙子發(fā)出來聲音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高阿夷島上的沙子,會發(fā)出一陣陣好像狗叫一樣的聲音,所以人們稱它是“犬吠沙”。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子,卻能發(fā)出一種尖銳響亮的聲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緊的絲弦上彈了一下。在中國的鳴沙山滾下來,那沙子就會像著名物候學家竺可楨描述的那樣“發(fā)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
關于月牙泉、鳴沙山的形成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里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jié),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圣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zhèn)魇ニ?,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大聲挑戰(zhàn),要與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圣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了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圣水半邊傾斜變成一彎清泉,術士變成一灘黑色頑石。原來這碗圣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圣水”。由于外道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騎駱駝,滑沙是這里最具特色的旅游方式。
你,是否想來一次沙漠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