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與法國盧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并列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一向被稱為頂級藝術(shù)殿堂。
7月初,這位博物館界的「大佬」突然入駐中國某電商,上架了一批文創(chuàng)周邊。
就在去年,上海舉辦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觀展人數(shù)達38.4萬人次,創(chuàng)下了上博歷年參觀人數(shù)之最。展覽期間,大英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累計銷售額達1700萬元,是以往特展的5倍。
現(xiàn)在大英博物館干脆入駐線上商城,一鍵下單,剁手黨們自然更加按捺不住。
短短半個月時間,第一批亮相的數(shù)十款文創(chuàng)商品中,已有多款人氣商品宣告售罄。
這下,大英博物館成為博物館文創(chuàng)界新任網(wǎng)紅。
網(wǎng)友紛紛表示:有人跟故宮博物院搶生意啦!
這些年來,大英博物館官網(wǎng)的線上商城一直不斷地推出周邊產(chǎn)品,不過最經(jīng)久不衰的還是固定的幾種。例如中國網(wǎng)店在售的商品中,銷量最高的埃及與日本浮世繪的周邊系列,都是大英博物館文創(chuàng)的經(jīng)典IP。
但是作為文化讀書的愛好者,我們怎么能光顧著買買買呢?于是小編本著求知若渴的精神,開始探尋這些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背后的文物來歷。
埃及神秘祭司書簽
這款埃及祭司書簽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霍尼吉提夫(Hornedjitef)木乃伊。他是托勒密三世時期(前246-前222)卡納克阿蒙神廟的祭司。
2010年,時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將其選為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首件館藏文物。
同所有的埃及人一樣,霍尼吉提夫也相信只要尸體保存得當,他就可以在死后永生。但在到達來世之前,還要經(jīng)歷一段困難重重的旅途,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因此,他帶上了應對各種不測的符咒。棺蓋內(nèi)側(cè)裝飾著各式咒語、作為保護者而存在的神像以及各個星座。它們的位置分布與他頭頂?shù)奶炜找恢?,整個棺木內(nèi)部便如同一個微縮宇宙。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霍尼吉提夫大祭司的木乃伊被安放在一個黑色人形的巨大外槨和一個精心裝飾的內(nèi)棺中。經(jīng)掃描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霍尼吉提夫死時正處于中老年,按照當時制作木乃伊的標準,他的待遇也是最先進的。首先是內(nèi)臟被取出,經(jīng)過仔細包裹后再放回體內(nèi)。身體上涂抹了大量昂貴的松香,為的是保持尸體不腐。裹布下,他的身體上安放著各種護身符、戒指、珠寶及小型辟邪物,以保護他平安通往來世。
羅塞塔石碑燙金符文膠帶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和木乃伊同為大英博物館內(nèi)最受歡迎的藏品,還被稱為「鎮(zhèn)館之寶」。
也就是下面這塊石頭
▼
為什么這塊看起來其貌不揚的灰黑色石碑如此重要?這還得從這塊石碑的誕生時講起。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橫掃亞非拉,占領了埃及。他死后,他手下的將領托勒密接管了埃及,建立王朝,成為托勒密一世。這位來自歐洲的統(tǒng)治者和他的后人推崇希臘文化,不愿學埃及語,因此長達千年的時間里,希臘語才是埃及的官方語言。
到托勒密五世登基時,政權(quán)動蕩,社會混亂,年幼的國王正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公元前196年,為紀念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埃及的祭司頒寫了一道詔書,宣布托勒密是埃及法老、人間之神,鞏固了他作為埃及合法統(tǒng)治者的地位。
祭司們將這道詔書刻在石塊上,即是羅塞塔石碑。
這道詔書的背后,其實是托勒密國王對位高權(quán)重的祭司們的讓步的妥協(xié)。劍橋大學的多蘿西·湯普森博士解釋說:「羅塞塔石碑上孟菲斯法令的條款之一便是,祭司們不再需要每年去王朝的新都亞歷山大港朝拜,而只需前往埃及古都孟菲斯。這是從未有過的事,表明王室向祭司做了讓步?!?/span>
這塊石碑上記錄了三種不同的文字。除了當時官方的古希臘語和人們?nèi)粘J褂玫墓虐<罢Z,還有古埃及祭司使用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在托勒密王朝時期即只被少數(shù)的祭司所掌握,后世逐漸失傳,沒人能讀懂。
1798年,拿破侖進入埃及,法軍在修筑防御工事時挖出了羅塞塔石碑。后來在尼羅河河口海戰(zhàn)中,英國軍隊打敗了法國艦隊,繳獲了大量文物,于是羅塞塔石碑被帶回大英博物館,進行了公開展覽。
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引起大批歐洲學者的關(guān)注和研究,卻遲遲未被破譯。直到1822年,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終于完成了全部的破譯工作。自此,人們才能閱讀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包括雕像、紀念碑、木乃伊和莎草紙文獻。
大英博物館收集的埃及文物數(shù)量眾多,價值連城。埃及廳經(jīng)常是整個博物館聚集最多游客的地方。
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曾問埃及作家阿達法·蘇維夫,看到如此多的埃及古物遠離家鄉(xiāng)、被陳列在倫敦,她有何看法。
她說:「說到底,埃及的方尖碑、石刻與雕像散落全球也許并不是一件壞事。誠然,這會讓我們想起殖民歲月,但同時,這也提醒了世界,這是我們的共同遺產(chǎn)。」
沒錯,就是這幅很常見的圖案
▼
《神奈川沖浪里》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著名木版畫,于1832年出版,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
由于是木版畫,據(jù)說當年印制了數(shù)千份,現(xiàn)在的存量也不少,除了大英博物館,還有其他的博物館藏有。
你也許會覺得,它沒有時代感,只是典型的日本風格的裝飾圖畫。但它還有其他的解讀方式。湊近細看,這片美麗的海浪即將吞沒三條漁船,船上還有驚恐的漁民。富士山顯得那么渺小,因此作為觀者,似乎也能體會到船上漁民的焦慮心情——海岸遙不可及,而你迷失了方向。我認為這幅《神奈川沖浪里》呈現(xiàn)了動蕩與猶疑,它向我們描繪了日本站在現(xiàn)代世界大門口時的心態(tài),而很快,美國就將強迫它步入門中。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這幅畫能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日本美術(shù)作品之一,部分原因是葛飾北齋學習借鑒了西方的繪畫技巧。在那個時期,歐洲版畫傳入日本,啟發(fā)了東方的畫家們。葛飾北齋在作畫富士山與海浪關(guān)系時,非常近似西方的透視法。而且海浪的藍色也用的是外來顏料。
西方手法和日式元素相結(jié)合,這幅畫會在歐洲大受追捧也就不難理解了。
日本在開放港口后,大量本土繪畫出口流傳至歐洲,很快獲得惠斯勒、梵高和莫奈等畫家的贊賞。浮世繪的風格深深影響了歐洲的藝術(shù)作品。
梵高在通信中不只一次流露出對日本的向往和肯定,并留下了不少臨摹浮世繪版畫的畫作。
例如下面的這兩幅作品,你能一眼看出哪幅是梵高臨摹畫的嗎?
雖然西洋棋在中國不算流行,可是這組棋子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形式廣為人知……
就是這個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紅表情包的「打臉狂魔」
▼
其實人家是一枚正經(jīng)的西洋棋棋子……
▼
1831年,人們在赫布里底群島中的路易斯島上發(fā)現(xiàn)了78枚棋子,它們被命名為路易斯棋子。這套象棋中的67枚棋子目前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另外11枚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這些棋子由海象牙和鯨魚齒精心制作而成,包括坐立的國王和王后、戴教冠的主教、騎在坐騎上的騎士、站立的獄卒和士兵。 這幅棋子的具體來歷無從得知,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可能屬于一個從挪威去愛爾蘭旅行的商人。
棋盤上最能代表歐洲宮廷的則是王后。 在伊斯蘭社會中,統(tǒng)治者的妻子不能拋頭露面,與之相反,歐洲王后則充當了公眾人物的角色,享有身為國王智囊所帶來的尊崇地位。在歐洲,女性也可以繼承土地和權(quán)力。因此,伊斯蘭棋盤上的國王身邊伴隨的是男性謀臣,而歐洲棋盤上的國王身邊坐的是王后。劉易斯棋子中的王后們都呈坐姿,右手托腮,望向遠方。她們想為身邊人出謀劃策,呈現(xiàn)出滑稽又憂郁的神情。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大英博物館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753年。那一年,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去世,根據(jù)他的遺囑,他的多達71000件的個人藏品,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全部捐贈給國家。這些藏品最后被交給了英國國會。在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筑博物館的資金后,大英博物館最終于1759年對公眾開放。
如今,大英博物館已擁有藏品800多萬件,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
2010年,BBC廣播推出系列廣播節(jié)目,通過介紹100件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來講解世界史。這100件藏品由BBC和大英博物館的員工挑選,范圍從大約200萬年前人類起源直至今日,并且盡可能公平地選自全球不同地區(qū),讓人們了解各個社會的全貌,而非只著眼于權(quán)貴階層。即是在收錄偉大藝術(shù)品的同時也包含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其后,這系列廣播節(jié)目的內(nèi)容合集出版成書,也就是《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由時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親自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