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學歷不等于能力 為什么我們這么重視文憑 華說 事實常常奇于小說。 “易地則皆然。”假學歷假文憑,其實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現(xiàn)象,而是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你有我有大家有”,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譬如說,最新的消息說,巴基斯坦160名議員涉嫌假學歷丑聞,他們被指控為了達到學歷要求而提供了偽造證書。這一數(shù)字是該國中央和地方議員總數(shù)的10%強!韓國則在2007曝出轟動一時的假學歷事件,包括演藝界、文化界和宗教界在內的10多位名人被發(fā)現(xiàn)學歷不實,由此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同樣在2007年,以打造精英人材而聞名全球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卷入風波,其招生部主任因為隱瞞了28年假學歷東窗事發(fā)而不得不辭職;而在更早前,美國奧委會主席鮑爾文也因假學歷丑聞而辭職。最為夸張和荒誕的事情發(fā)生在俄羅斯。該國主管文憑打假的內務部中,每3個警察中就有一個拿的是假畢業(yè)證!該國的媒體這樣形容假文憑屢禁不絕的現(xiàn)象:“如今,在俄羅斯買個假文憑就跟買蘿卜白菜一樣稀松平常。……” 已經有無數(shù)人無數(shù)次正確地指出:學歷不等于能力,文憑只是紙一張。這是真理,無可辯駁。然則何以人們如此孜孜矻矻,寒窗苦讀十余年,付出金錢與精力去追求這“勞什子”?而且在無法通過正規(guī)的途徑和渠道取得的時候,不惜以名譽為代價,偽造學歷和文憑?而且因此應運而生的“文憑工廠”已然形成一條規(guī)模巨大的產業(yè)鏈,據稱全球的年產值達到了5億美元?而且“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在這個一體化的時代,從發(fā)展中國家到發(fā)達國家,無一例外?答案其實并不難找:因為有需求。因為用人單位,包括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以及企業(yè)等——這些勞動者的需求方需要,需要這名曰“文憑”的一張紙。那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而然是,既然明明知道“學歷不等于能力”,用人單位,為了簡化,以企業(yè)代之罷。為什么企業(yè)依然如此“執(zhí)迷不悟”地要求前來求職的人們拿出畢業(yè)證書來? 企業(yè)當然不是傻子。正相反,作為一個為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時刻準備著”的家伙,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話來說,它“精得像猴子一樣”。精明如斯,自然不會僅僅為了“外表光鮮”,為了所謂的企業(yè)形象來作秀。對學歷和文憑的重視,在企業(yè)這里,有著實實在在的利益關切和考量。一言以蔽之,一紙文憑是一種信號、一個標簽、一份證明。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它向包括企業(yè)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傳遞著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文憑持有者“人力資本”的多寡或者高下。 一說就明白。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歸根結底,取決于這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的人們生產物品和服務的能力。生產能力高,生活水平自然就高;生產能力低,則反之。這種生產能力的高低,我們通常以生產率來衡量。所謂生產率,簡而言之,是指單位時間內的產量。不言而喻,生活在當下的人們,生活水平之所以要比以往的高,其核心原因正在于生產率的提高。那么,生產率由何決定?現(xiàn)代的經濟研究表明,主要取決于三個關鍵因素:一個是技術進步;一個是物質資本;另外一個就是人力資本。粗疏地分類,前兩者衡量的是外在于人的物:科學技術越發(fā)達,人們手中掌握的機器裝備越多,生產能力自然越高;后者追問的是人本身——人的素質。人的素質與生產能力同方向運動:人的素質越高,生產能力越高,反之則相反。衡量人的素質的方法自然很多,但成本最低而且為社會廣泛接受的指標,就是看一個人教育程度。也就是說,在一般意義上(看整體不看個案),人們普遍相信并且承認,一個人的教育程度越高,擁有的人力資本越多。而一個人擁有的人力資本越多,其生產能力越高。按照這樣的邏輯,大學生的人力資本多于高中生,因此其生產能力高于高中生。以此類推,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學生……。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人力資本是對人的投資的積累,而最重要、最常見的投資就是教育。粗略而言,教育大體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另一種是包括各種技能的職業(yè)培訓。通過了前一種類型的教育考核,我們可以獲得學歷證書;通過了后一種類型的教育考核,我們可以獲得技能證書。無論是學歷證書還是技能證書,它都是一個人人力資本的證明。而這種證明,是被社會普遍而廣泛地接受的。這就是為什么企業(yè)在招聘人才的時候,在各種崗位上會標出各種學歷和技能要求。無他,因為這一紙文憑就證明著和代表著一個人的人力資本,一個人的生產能力。雖然其中不乏有學歷與能力相背離的“名不副實”者,但從總體上來說,這種人力資本的證明是值得信賴的。事實上,從過去到現(xiàn)在人們對教育的如此關注,現(xiàn)實中企業(yè)對學歷如此重視這一現(xiàn)象本身,都足以表明了這一制度安排在實踐中運行的有效性。 或問,現(xiàn)實中確有“高學歷低能力”的現(xiàn)象存在,企業(yè)為什么依然如此相信一紙文憑,而不采用別樣的測評和檢驗方式?答案很簡單。因為一,已經說過,從整體上看,學歷等于能力是值得信賴的。這就是為什么這一制度安排運行了這么長時間依然有生命的原因。二,采用任何一種測評和檢驗方式都是需要成本的。既然社會已經自發(fā)地作出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的分類,企業(yè)免費使用又何樂不為呢?卻之不恭也。順便說一句。這些年,對企業(yè)“人才高消費”的批評聲不絕。譬如說,保安、服務員之類的崗位,也要求有“具有國家承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但問題是,同一個崗位,出同樣的薪水,當有一個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生站在企業(yè)面前競爭上崗,企業(yè)理性的抉擇,當然會招聘前者。說到底,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從勞動者本身來說,學歷和文憑也是值得追求的。從經濟學上來說,勞動者是一種生產要素。和資本、土地、科技等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其收入源自對生產的貢獻。一個人的人力資本多,生產率高,其獲得對應的收入也高。大學生的收入比高中生高,高級工的收入比初級工高。這是在世界各國都可以觀察的事實。我們?yōu)槭裁丛敢饣ㄙM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寒窗苦讀”去追求那一紙文憑?因為這是在為未來的高收入投資。 多年以前,時為世界第四富的“甲骨文”公司行政總裁艾里森在耶魯大學的校慶會場上,有一段充滿調侃意味的演講。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失敗者……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只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為他是讀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戀戀不舍地退學的。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學習,終于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而在國內,也曾經不止一次地聽說過類似的故事,說是某君從小品學兼優(yōu),從名牌大學畢業(yè)后去某公司求職,卻發(fā)現(xiàn)公司老板竟然是小學的同桌——那個每門功課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哥們,頗受打擊,并因此“開始懷疑人生”。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因此妄自菲薄。畢竟,企業(yè)家才能是一種極為稀缺的才能,近于天賦,不是學校能夠培養(yǎng)出來的。因此,這樣的人,實在是屬于少數(shù)派,屬于“一小撮”。對于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像區(qū)區(qū)在下一樣,為了養(yǎng)活自己,大抵只能選擇為人所役,受人雇傭。因此,學歷是重要的,文憑也是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張紙。但沒有這張紙,敲不開企業(yè)的大門,更遑論什么“辦公室的故事”這類職場上的甜酸苦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