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吳 昆:三因者,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也。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也。以三因而郁,七氣升降有妨,則攻沖而痛。是方也,
紫蘇之辛芳,可使散七氣;
厚樸之苦溫,可使下七氣;
半夏之辛溫,
茯苓之淡滲,可使平水谷相干之七氣。(《
醫(yī)方考》)
明·徐 彬:氣為積寒所傷,不與血和,血中之氣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濕之氣而凝結(jié)難移。婦人血分受寒,多積冷結(jié)氣,最易得此病,而男子間有之。藥用
半夏厚樸湯,乃二陳湯去
陳皮、
甘草,加
厚樸、
紫蘇、
生姜也。
半夏降逆氣,
厚樸兼散結(jié),故主之;姜、苓宣至高之滯而下其濕;蘇葉味辛氣香,色紫性溫,能入陰和血而兼歸氣于血,故諸失血以赤小豆和丸服,能使血不妄行,夏天暑傷心陰,能下暑郁,而炙臠者用之,則氣與血和,不復上浮也。(《金匱要略論注》)
清·尤 怡:此凝痰結(jié)氣,阻塞咽嗌之間。
半夏、
厚樸、
生姜,辛以散結(jié),苦以降逆。
茯苓佐
半夏利痰氣。
紫蘇芳香,入肺以宣其氣也。(《
金匱要略心典》)
清·吳 謙: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
半夏、
厚樸、
生姜、辛以散結(jié),苦以降逆;
茯苓佐
半夏,以利飲行涎;
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醫(y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注》)
清·黃元御:土濕堙塞,濁氣上逆,血肉凝澀,結(jié)而不消,則咽中如有炙臠。
半夏厚樸湯
茯苓泄?jié)穸觯粯?、半、姜、蘇降逆而散滯也。(《
金匱懸解》)
清·高學山:婦人心境逼窄,凡憂思憤悶,則氣郁于胸分而不散。故咽中如有炙臠,噯之不得出,咽之不得不者,留氣之上塞橫據(jù)而不降不散之候也。故以降逆之
半夏為君,佐以開郁之
厚樸、宣郁之
生姜。加滲濕之
茯苓,以去郁氣之依輔;散邪之蘇葉,以去郁氣之勾結(jié)。則下降旁散,而留氣無所容矣。(《
高注金匱要略》)
清·陳元犀:蓋婦人氣服居多,或偶感客邪,依痰凝結(jié),窒塞咽中,如有炙臠狀,即《千多》所謂咽中貼貼狀,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今人名日梅核氣是出。主以
半夏厚樸湯者,方中以
半夏降逆氣,
厚樸解結(jié)氣,
茯苓消痰,成妙以
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
紫蘇之辛香散其郁氣,郁散氣調(diào),而凝結(jié)焉有不化者哉?后人以此湯變其分兩,治胸腹?jié)M悶嘔逆等癥,名七氣湯,以治七情之病。(《金匱方歌括》)
清·張秉成:
半夏、
茯苓化痰散結(jié),
厚樸入脾以行胸腹之氣,
紫蘇達肺以行肌表之氣,氣順則痰除。故陳無擇《三因方》以此四味而治七情郁結(jié)之證?!督饏T》加
生姜者,亦取其散逆宣中,通徹表里,痰可行而郁可解也。(《成方便讀》)
今·謝 觀:此方以
半夏降逆氣,
厚樸解結(jié)氣,
茯苓消痰,尤妙以
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從
紫蘇之辛香,散其郁氣。郁散氣調(diào),而凝結(jié)自化。后人之七氣湯,蓋取法于此(《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今·曹穎甫:濕痰阻滯,咽中氣機不利,如有物梗塞,……即俗稱梅核氣也。方用姜、夏以去痰,
厚樸以寬胸膈,蘇葉以升肺,
茯苓以泄?jié)?。?wù)令上膈氣寬,濕濁下降,則咽中出納地阻矣。(《
金匱發(fā)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