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01

          一說到漢初的治國,大家應(yīng)該都會想到——休養(yǎng)生息

          為了休養(yǎng)生息而大幅度減稅,是那個時期歷史的一個重大標(biāo)簽。

          漢初減稅減到什么程度?

          漢高祖劉邦把田賦的比例從十稅一降到十五稅一。

          到了漢景帝,降到了三十稅一。

          漢文帝時期,還有好多年是干脆不收稅的。

          這減稅的力度夠大吧。

          而且這樣大規(guī)模的減稅,在中國歷史上就發(fā)生過這么一次。

          比起歷朝歷代那些搜刮老百姓的統(tǒng)治者來說,漢初的這幾任皇帝看上去簡直就是明君啊。

          但這樣減稅措施,真的是好事嗎?

          或者這樣說,老百姓享受到了減稅帶來的好處了嗎?

          02

          我們先搞明白,到底該怎么看待收稅這件事。

          對帝國來說,雖然看上去好像是稅收都進了統(tǒng)治者的腰包,但是,統(tǒng)治者也得承擔(dān)責(zé)任啊,他得推動國家治理。

          不是說他代表國家出面征稅,天下所有利益就都奉獻給他一個人了。

          “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你可以一個人治理天下,但不能讓天下伺候你一個人。

          當(dāng)然了,要是統(tǒng)治者征稅的比例太高,或者征收的方式太暴力,那確實就是剝削了。

          所以,減稅當(dāng)然會讓老百姓高興,但是要是因為減稅,導(dǎo)致國用不足,該干的大事沒法干,受損失的還是咱老百姓自己。

          國家沒什么事的時候還好,頂多就是發(fā)展慢一些,基礎(chǔ)設(shè)施差一點,但要是碰上戰(zhàn)爭、災(zāi)荒,麻煩可就大了。

          國庫里沒錢,怎么抵御外敵?怎么救濟災(zāi)民?

          可是,漢初的幾位皇帝一下子減那么多稅,他們是怎么考慮的呢?國家就不治理了嗎?

          其實不是這幾個皇帝不想收稅,而是沒辦法。

          漢初的減稅,雖然確實是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訓(xùn),認為不能橫征暴斂,但更核心的原因,其實是征稅能力不足。

          秦代和漢初的時候,收的都是比例稅,你種出來多少,國家來跟你分成,拿走你的十分之一、十五分之一,大概這么個比例。

          可是秦朝末年戰(zhàn)亂之后,那可是國土廣大,人煙稀少。

          要去核查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再按一定比例去收稅,還要運輸、倉儲,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啊。

          土地丈量有技術(shù)困難,賬冊管理靠的是木簡竹簡,大部分具體辦事的人還都不識字。

          在這種情況下收稅,困難得多大,成本得多高啊,收上來的糧食還不夠養(yǎng)活那些收稅的人呢。

          既然收也收不上來多少,與其要那名義上的高稅率,那不如干脆降下來。

          其實這樣的行為,現(xiàn)代國家也有在做。

          2001年的俄羅斯,就因為個人所得稅偷稅逃稅情況嚴(yán)重,國家的稅收管理水平低,收不到多少稅,干脆實行單一比例的個人所得稅,還把稅率降到13%。

          這么干了之后,人們偷稅逃稅的動機大大減少,稅收管理也相對簡單,國家的收入反而還增加了。

          我們國家在2006年取消農(nóng)業(yè)稅,很大的動機就是收稅成本大于收益。

          03

          好了,既然漢初的幾位皇帝減稅力度那么大,那國家還是要運轉(zhuǎn)的啊,怎么辦呢?

          國家收稅的對象就那么三個,稅人、稅地、稅商。

          稅地,就是向土地收稅,自從魯國國君發(fā)明“初稅畝”后,就一直是國家是正稅,即最正途的稅。詳細分析,可以看之前的文章《為什么中華文明能孕育出全世界最早的大一統(tǒng)帝國

          但是,在漢初這種情況下走不通了,可國家的錢不夠用啊,商業(yè)還沒那么發(fā)達,那就開始轉(zhuǎn)向稅人了,即向人收稅。

          稅人,對國家來說就簡單多了。

          點人頭總比計算土地面積容易吧,具體辦事的人會數(shù)數(shù)就行。

          而且,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商鞅變法搞的戶籍制度也保留了下來,全國人口都被編成冊子了,國家有多少人,大致能知道。

          那怎么收呢?

          西漢的時候,15到56歲的成年人,一般人每人120錢,商人和奴婢240錢,7到14歲的兒童,每人20錢。

          除了這些,成年人不是還得給國家服徭役嗎?

          你要是不愿意去,也行,交錢,這叫代役金,或者更賦。

          這在史書上叫“舍地而稅人”。

          這些錢每一項都不算多,但是加起來,就遠遠超過了減稅之前的田賦。

          你要是漢初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你就會覺得,皇上是給你減稅了,可是你的負擔(dān)一點都不輕。

          這一點,連那個篡了西漢政權(quán)的王莽,都看得明明白白。

          他說,“其名三十,實十稅五也”,意思是,名義上說是三十稅一,實際上稅率達到了50%。

          04

          稅率高、負擔(dān)重,最關(guān)鍵的是,還不公平。

          按人頭交稅,那就意味著,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要交的稅是一樣多的。

          富人、豪強、地主,手里有那么多地,交120錢。

          我一個農(nóng)民,就那么一畝三分地,也交120錢。

          就這,還沒考慮富人們偷稅逃稅的情況呢。

          豪強地主,那手里是有權(quán)力的呀,他們會勾結(jié)官吏,逃避交稅。

          更關(guān)鍵的是,田賦這么低,兼并土地就成了特別劃算的買賣。

          所以,豪強地主就不斷地去兼并更多的土地。

          我們現(xiàn)在再站在帝國的角度來看看,這些豪強地主充分享受了減稅帶來的優(yōu)惠啊,他們的財富倒是越來越多,但并沒有成為帝國有效的稅收來源。

          可是普通農(nóng)民,非但享受不了減稅帶來的福利,要交的人頭稅還跟富人一樣,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萬一再有個天災(zāi)人禍,這日子還怎么過得下去呢?

          05

          漢初的時候,人口少,剛打完仗嘛,國家手里的荒地也多,就給農(nóng)民大量授田,特別是給有軍功的戰(zhàn)士授田。

          這么一來,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有國家給的土地,那你對人頭征稅和對土地征稅,其實差不多。

          而且當(dāng)時國家也算風(fēng)調(diào)雨順,老百姓過得不錯,沒災(zāi)沒荒的,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了。

          可是,后來太平時間久了,問題就來了。

          那就是農(nóng)民開始失去土地。

          這里面,當(dāng)然有農(nóng)民個人的原因,比如家里窮,碰上喪葬嫁娶這種急事,就只能把地賣了。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豪強地主兼并,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會想方設(shè)法地把農(nóng)民手里的地搞到手。

          農(nóng)民沒了土地,那不就沒有收入來源了嗎?

          可是國家不管你有沒有地,還是要跟你收人頭稅的。

          這個時候,擺在農(nóng)民面前就兩條路,要么到豪強莊園里成為農(nóng)奴,要么就干脆流浪,成為流民。

          這兩條路,對農(nóng)民個人來說,都算個生存的法子。

          可是站在帝國角度再看看,那對于國家來說,那可是巨大的潛在威脅。

          第一條路,農(nóng)民都成了農(nóng)奴了,土地也都在豪強手里了,豪強的勢力可不就越來越強大了?

          第二條路,農(nóng)民成了流民,不但沒法收他們的人頭稅,更重要的是,社會會變得動蕩不安。

          西漢末年的綠林起義、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背后的力量其實就是流民。

          當(dāng)朝廷沒能力鎮(zhèn)壓流民時,誰來扛起大旗?

          就是那些豪強。所以,豪強就名正言順地有錢、有兵、有地。

          而且朝廷還不能動豪強,你動豪強,誰來鎮(zhèn)壓流民呀?

          我們看歷史會發(fā)現(xiàn),大漢帝國,是亡于豪強而不是農(nóng)民起義。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在漢初實行的減稅政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為什么豪強能毀了大漢帝國?豪強勢力對帝國基礎(chǔ)的侵蝕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清朝的攤丁入畝
          賦稅制度的怪圈
          薛理禹:論中國歷史上的人丁稅及其意義
          我國古代從徭役賦稅到地丁合一的稅收制度沿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